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744 论文编号:sb2024032115464952031 日期:2024-03-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作为母语者的语感优势,运用数据分析、语料调查等方法,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对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展开了细致详尽的描写。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对象
1.1.1 选题意义
指称(referentiality)问题一直是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问题。指称问题的研究存在哲学和语言学两条进路。在哲学进路中,分析哲学①对语言研究,尤其是语义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罗素(Russell Bertrand 1905,1919:167-180)指出指称短语存在指称对象有无及是否明确的问题,提出了亲知(acquaintance)和描述两类知识的区别,从而区分了专名(name)和摹状词(description)两类。他提出了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从所指对象是否确定、唯一的角度区分了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他还提出了意义指称论,认为意义即所指,指称词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当指称词组存在命题当中时就有所指。
在语言学研究中,正如陈平(2015)所说“指称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然语言中的指称问题是一个涉及到词汇、语义、语用、认知、话语分析等多个领域的问题。王红旗(2001:33)指出,在指称问题中,当只考虑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时,涉及到的是语义问题;当考虑到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时,涉及到的是语用问题。“指称是以语义为基础,以语用为动因,以词语、语法作为表现手段的现象。”
指称在汉语中落实的编码形式主要是指示词②。汉语中的指示词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拓展维度。就汉语自身而言,吕叔湘(2002:1-3)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也明确了指代词的重要性,他认为和古代汉语的指代词相比,近代汉语指代词更加丰富,也更加精密,是语法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个部分。
............................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指示词研究现状
1.2.1.1 汉语普通话的指示词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指示词是一个常见的二分类型,有近指“这”、远指“那”及其组成的一系列的词,如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会儿——那会儿、那什么等。指示词实际上是从语用功能上划分出来的一个类别,主要反映的是一种篇章关系,语法功能介于虚词和实词之间,因此有着复杂的语法化过程和丰富的篇章语用功能,也长期吸引着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指示词进行探索。
汉语普通话中关于指示词的研究硕果累累,有从静态层面考察指示词的来源、语法意义、语法位置等问题的,也有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探讨指示词的篇章功能、语法化现象和不对称现象的,各方面涉及甚广。
(一)关于指示词来源问题的探讨
(1)关于“这”的来源和功能嬗变问题
高名凯(1957:109-117)、王力(1990:87)则认为“这”字是由上古近指词“之”演化而来。陈治文(1964)提出“這”字是由“適”字的草体楷化而来的。吕叔湘(1985:153)认为“这”字由上古代词“者”字演化而来。叶友文(1988)提出指示词“这”是一个新生字的想法,因为根据“这”的原始特性,无法从古代任何代词中找到其前身。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两个字的合音,如“只者①”“只么②”等,但都没有合理的解释。
关于“这”的功能嬗变问题,叶友文(1988)曾指出,“这”在唐至北宋时期一直都是连体性成分,不能单独做主语,必须加上词尾“个”或“的”才能做主语;直到南宋时期,指示词“这”才变成具有独立性功能的成分。
..............................
第2章 上栗方言指示词的语义特征
2.1 类型学视角下的指示词系统
国外研究中,Charles J. Fillmore(1982)提出存在距离定位系统(distance-oriented)和参与者定位系统(person-oriented)两类指示系统。前者以说话人为唯一参照点,后者以参与双方为参照点。Levinson(1983:54)指出指示词(demonstratives)能通过直指现象来反映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Diesse(l1999:2)指出指示词是具有特定的句法、语用和语义功能的指示性表达。在句法层面上,指示词包括指示词、指示限定词及地点副词——如英语中的here和there;从语义角度看,指示词可在环境中引导听话人,指示距视点远近不同的实体对象;从语用功能看,指示词最基本的功能是让听话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交际中的实体对象(通常以手势进行辅助),使话语与外部环境联系,此外指示词也用于联系持续交际中的信息流,从而回指前文所指对象或激活会话双方共同的认识对象,使话语内部各成分联系。
国内研究中,高名凯(1957:105)指出指示词是用于表达指示范畴的语法成分。王灿龙(2004)提出,指示词的二分或多分标准是说话人与指示对象之间的指称距离。指称距离有固定的客观距离和不定的主观距离之分。陈玉洁(2010:7)指出指示词是以指示为基本功能,以距离意义为核心意义的语法范畴。陆天桥(2013)认为指示词是将具体项目从一系列类似事物中区别开来的词类,其主要功能是为所指进行定位并表示相对距离的远近。可见,指示词是以空间距离意义为核心语义、以指示功能为基本功能的具有特定句法功能的一类词。
................................
2.2 指示词的直指类特征及语义层级
Diessel(1999:51)将指示词的语义特征分为直指类特征和性质类特征。直指类特征又称指示特点,即所指对象相对于视点的位置,包括距离、可见性、高低维度(elevation)、地理标度、运动标度等。
在直指类特征中,距离意义是其核心特征,是划分语义层级的基础(任晓坤2021)。其他直指类特征对语义层级划分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影响力。上栗方言中,影响指示词语义层级划分的直指类特征有距离和可见性两个特征,以水平距离为主,以可见性为辅。可见性特征主要是受距离远近的影响,从而对指示词语义层级划分有较小的作用。
因此,上栗方言的指示词系统是一个以说话人为视点、凭借水平距离进行定位的系统,根据水平距离的远近划分为更近指、近指、远指三个层级。而指示对象与视点的空间距离越远,指示对象越不可见,因此在更近指到远指之间,也存在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分。综上,上栗方言指示词直指类特征及语义层级如表2.1所示: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第3章 上栗方言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 34
3.1 基本指示语素“伊、箇、恁”的句法功能 ................................ 34
3.1.1 充当论元 ................................... 34
3.1.2 用作限定语 ............................. 35
第4章 上栗方言指示词的篇章功能 .................................. 43
4.1 情境用 ..................................... 43
4.2 示踪用 ............................... 44
4.3 话语直指 ........................... 44
第5章 上栗方言指示词的语法化问题 .............................. 52
5.1 指代用法的语法化 ..................................... 52
5.1.1 时间距离 ..................................... 52
5.1.2 心理距离 .......................... 53
第6章 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不对称现象
6.1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现象
关于“这”“那”不对称现象,曾有学者从使用频率的角度上进行探讨。徐丹(1988)发现“这”是第10位常用字,“那”却是第182位常用字。石毓智(1997)发现在指示词回指前文内容且兼任话题或小主语的用法中,“这”的使用频率均高于“那”。沈家煊(1999:166-168)指出“这”比“那”的适用范围广,并统计出“这”比“那”的使用度更高。曹秀玲(2000)在统计中发现“这”比“那”的用例高出足足一倍。但是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指示词的使用频率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不对称性,再加上方言中指示词系统多分的复杂情况,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不对称现象自然与普通话中的情况不同。
本文将统计到的所有用例进行汇总分析,从使用频率上来考察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不对称现象,统计到的“伊”“箇”“恁”系词语使用频率对照表如下:

语言学论文参考
语言学论文参考

从统计结果来看,上栗方言中,“伊”“箇”“恁”系词语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且出现的环境也各有差异。总的来说,“箇”系词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伊”系和“恁”系,“伊”“箇”“恁”系词语的使用频率之比为1.73:4.08:1。从篇章用法的分布情况来看,三者也存在不对称现象,“伊”系词语主要用于直指,“箇”系词语主要用于直指和回指,“恁”系词语主要用于直指、回指和认同指,但前两项的频率较“伊”系和“箇”系少。
.................................
第7章 结语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上栗方言指示词更近指“伊”、近指“箇”、远指“恁”及其复合形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现概括如下:
(1)实地调查记录上栗方言指示词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并从语义、句法方面进行描写。
笔者发现,与汉语普通话中指示词的二分系统不同,上栗方言指示词是一个明显的三分系统。在查阅了关于萍乡方言和上栗方言的论文和书籍后,笔者发现萍乡方言指示词系统虽然也算三分系统,但与上栗方言的三分类型不一致。萍乡方言的基本指示词有近指“箇[11]”、近指“该[13]”、远指那“[13]”,其中近指“该[13]”是“箇一”的合音。
关于上栗方言的论文仅有两三篇,而其中并没有对指示词系统进行描写、解释。本文前期收录了大量对话形式和叙事形式的口语语料,包括两人对话、多人闲聊、打电话、聊天软件语音对话等各种形式,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转写、整理语料,总结归纳了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
2)在定量的语料中,对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数据分析,考察其背后的动因机制。
本文从转写出来的语料中,选取了1700条语料进行分类整理。以这1700条语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上栗方言三个基本指示词及其复合形式在篇章功能中的分布情况,根据数据从使用频率上展示了上栗方言指示词系统的不对称现象。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这些语料中指称对象的可及性程度、指示词表达的凸显功能,解释了不对称现象背后的动因机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