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采用了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与完整体意义有关的具体语法现象,如动词重叠的体地位、结果补语及虚化结果补语的体地位、“了1”的用法和意义等放在现代汉语整个时间系统的框架中,结合系统中其它成分进行分析。
第一章 时体理论概述
引言 句子中的时间概念与关系
语言学论文参考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时间之中。人类语言反映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因此也不可能脱离时间性特征。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时态(tense)、体(aspect)和时相结构(phase)(陈平,1988)①。
时态给句子所陈述的命题进行时间定位,一个句子要包含时间定位信息才能被赋予真值(truth-value)。例如“他今天吃两个苹果”这一语言片段不能被赋予真值,因为听话人无法确定句子所表示的事件与说话时间的先后关系,要说成“他今天吃了两个苹果”或“他今天打算吃两个苹果”才能确定事件在时间流中的位置,从而判断其真假。
句子的体也表示时间概念,但它与时态表示的概念存在差别。例如,英语中“He built a house(他建造了一所房子)”和“He was building a house(他正在建造一所房子)”两个句子的时态都是过去时,但两个句子表示的体意义是不同的:前者表示在说话时间“build a house(建造一所房子)”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句子表示一个过去发生的完整事件;后者则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build a house(建造一所房子)”这一动作正在进行,至于这个动作有没有完成,语言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息。“体”表示的是说话人观察动作的视角。说话人可以从外部观察动作,或者说观察动作的整体(包括已经完成的整个动作(如“建造了一所房子”)和将要发生的整个动作(如“打算建造一所房子”)),也可以从内部观察一个动作,或者说只观察动作的局部(比如可以观察动作的开始,如“开始建造一所房子”,也可以观察动作的中间阶段,如“正在建造一所房子”等)。
..........................
一、时体理论概述
1.1.1时态与体
Comrie(1976:1-3)对体与时态的定义是:体(aspect)是观察一个情状(situation)内部时间结构的不同方式;时态(tense)指示情状发生的时间,表现情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或另一参照时间在时间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时态将情状定位于时间流中,因而具有指示性(deictic)。
1.1.1.1 时态与句子的时间指向(time reference)
时态(tense)指的是情状发生时间与另一时间,通常情况下指说话时间,在时间轴上的相互关系。语言中发现的最常见的时态是现在时(present)、过去时(past)和将来时(future),当然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区分这三种时态,有的语言中甚至没有时态的分别。
现在时表示情状与说话时间同步发生,如“Mary is sing(玛丽正在唱歌)”;过去时表示情状发生时间先于说话时间,如“He ran away(他跑掉了)”、“he was running(他正在跑步)”;将来时表示情状发生时间后于说话时间,如“He will sing(他即将唱歌)”、“He will be singing(他正在唱歌)”(Comrie,1976:2)。
以上时态表示的都是情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先后关系,这种时态叫做绝对时态(absolute tense)。语言中发现的时态还有相对时态(relative tense),相对时态指情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之外的另一参照时间形成的相互关系(Comrie,1976:2)。英语中的非限定分词结构就包含了相对时态而非绝对时态,如:
(1)when walking down the road, I often meet Harry.(在路上散步的时候,我常常碰到哈利)(Comrie(1976:2)的例句)
(2)when walking down the road, I often met Harry.(以前在路上散步的时候,我常常碰到哈利)(Comrie(1976:2)的例句)
..............................
第二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时体表达是语言最基本的方面,也是言语表达中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时体范畴是语法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汉语中表示体意义的形态标记不仅数量较多,用法灵活多变,且有的体标记也表达时的概念,时和体相互纠缠,难以区分。可以说,现代汉语的时体问题不仅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语法研究的难点所在。
相对于印欧语言,汉语的体貌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对汉语体貌范畴的系统研究也不过20多年时间,对一些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此外,由于体(aspect)17的初始概念来自斯拉夫语中语法化的完整体(perfective)和未完整体(imperfective)的对立,以往的学界提到体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语法范畴,如《语言与语言学词典》(30页)就认为体是“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用添加前缀、后缀或变化中间元音的方法来表示”。因此,在研究现代汉语的体问题时,以往的学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特定的语法形式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虚化或半虚化的语法手段所表示的体意义。
然而,体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语义平面的概念。Comrie(1976)指出,体首先是语义上的区别,不管它们在特定语言中是否已经语法化,如完整体和未完整体的对立就是语义上的对立:完整体从外部观察一个情状,呈现情状的整体;未完整体从内部观察一个情状,呈现情状的一部分。
Comrie(1976:8)指出:正像有的语言没有语法化的时间指向形式,所以没有产生时态(tense)一样,有的语言中语义的体区别(semantic aspectual distinctions)也没有语法化,因此没有产生语法“体”(aspect)范畴。但是,尽管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语言都具备形态范畴的时态和体,目前学界却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具备时间范畴,也就是说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表示时和体。比如,古代汉语中就没有语法化的表示时体意义的形态手段,但是语言一样也可以表示时体意义。例如:
(11)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左傳·隱公元年》) (1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左傳·僖公四年》)
例(11)“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意思是“大叔修葺了城墙,聚集好百姓,修理好戎衣铠甲,准备好步兵兵车”,动词的无标记形式“完聚”、“缮甲兵”、“具卒乘”表示过去时和完整体的时体意义,将来发生的事件则采用了有标记形式,即用副词“将”来指示将来时间;而例(12)的意思是“您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动词的无标记形式“处北海”、“处南海”表示的是现在时和持续体的时体意义。换句话说,在古代汉语中,一部分时体意义概念化在了动词的语义之内,因此动词进入句子时不需要形态形式的协助就可以表示特定的时体意义。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本篇论文考察现代汉语中完整体意义的各种语言表达形式以及与完整体范畴相关的其它一些语法现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动词重叠、动词结果补语成分的体地位。动词重叠是跟“了”、“过”等并列的视点体还是跟状态、活动等并列的情状体,抑或是在两个平面上都起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词结果补语成分能否单独表示完整体意义,能否看作与“了”、“过”等并列的视点体标记?
(2)Smith(1997)中所说的现代汉语中的“LVM句(Sentences that lack of viewpoint morphemes)”,即无视点体标记的句子是否属于“中性体(the neutral viewpoint)”句子?如何合理的分析和解释“LVM”句?
(3)结果补语位置上虚化的“阶段补语(phase complement)”的语法性质及功能,“阶段补语”在汉语体系统中的地位;
(4)动词与虚化补语成分“上”、“下”的各种搭配规律及其解释。
(5)词尾“了”的用法和功能;
(6)Xiao & McEnery(2004)将动词重叠和动词结果补语成分(Resultative Verb Complements,简称RVCs)都处理为跟“了”、“过”等处于同一层次的成分,将这些成分归为体标记。这样,在处理汉语句子中体标记共现的问题时就不得不提出“复合视点体”(即所谓“实现短时体(V了V)”、“实现完结(V+RVC+了)”)加以解释,认为这些是视点体的共现。如何解释汉语中所谓的“复合视点体”?
..............................
第三章 VP结构的有界性及其体意义贡献 ...................................47
第一节 有界的VP结构包含完整体意义 ..................................47
3.1.1现代汉语中不加体标记就可以表示完整体意义的结构:“动趋式”、“动结式”和“V+数量+(N)结构”.............48
3.1.2动词结果补语成分(RVCs)表示的体意义 ............. 49
第四章 无界VP的完整体形式:V+完结体标记 ..........................77
第一节 无界的VP结构及其类型 .................................78
4.1.1有实际边界的VP结构和无实际边界的VP结构 ............................. 78
4.1.2无界VP结构的两种类型:具有“潜在任意终点”的VP结构和具有“潜在自然终点”的VP结构 ........................... 81
第五章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 112
第一节 以往研究回顾 .................................... 113
5.1.1“了1”的体意义 .................................. 113
5.1.1.1完成说 ......................................... 113
5.1.1.2实现说 .......................................... 115
第五章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第一节 以往研究回顾
5.1.1“了1”的体意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了1”一向被看作表示体意义的语法形式(即体标记),但对于其表示的具体意义学界却一直存有争议。传统上关于“了1”意义的最大论战发生在“完成说”和“实现说”之间,前者先出现,后者是在对前者的批评中产生的。除了上述两种主要说法之外,关于“了1”还有“起始/延续”说以及完整体标记等观点。
5.1.1.1完成说
早期的一些语法著作认为“了1”表示事件、动作的完成或结束(黎锦熙,1924;王力,1943-1944;吕叔湘、朱德熙,1952;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沈开木,1987)。
赵元任(1979:126)认为“了1”为表示“完成态”的动词后缀,例如:
(90)辞了行再动身。 (赵元任(1976:126)的例句) (91)他请我吃了一顿饭。 (赵元任(1976:126)的例句)
吕叔湘(1980:314)认为,“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完成”,如果动词有宾语,则“了1”用在宾语之前,例如:
(92)我买了三张票。 (吕叔湘(1980:314)的例句) (93)我吃了饭再去吧。 (吕叔湘(1980:314)的例句) (94)他睡了一个钟头。 (吕叔湘(1980:315)的例句) (95)卖了旧的买新的。 (吕叔湘(1980:316)的例句) 朱德熙(1982:68)也认为动词后缀“了”表示“动作完成”,例如: (96)看了一遍 (朱德熙(1982:68)的例句)
................................
结论
本文选择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完整体意义(perfective meaning)”这一语义类别为研究对象。由于汉语的时体范畴语法化程度不高,还未发展为强制性语法范畴,有些句子不需要时体标记就可以表示特定的时体意义,因此,本文采用了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与完整体意义有关的具体语法现象,如动词重叠的体地位、结果补语及虚化结果补语的体地位、“了1”的用法和意义等放在现代汉语整个时间系统的框架中,结合系统中其它成分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本文构建了如下一个现代汉语完整体意义的表达系统。现代汉语的完整体范畴是一个非强制性语法范畴,完整体意义可以依靠以下几种不同的手段来表示:
其一,依靠句法形式(“动结式”、“动趋式”、“V+数量+(N)”结构)和形态形式(动词重叠)可以形成有界的VP结构,有界的VP结构可以用动词的零形式表示完整体意义;
其二,无界的VP结构依靠在动词后附加完结体标记来表示完整体意义。现代汉语中的完结体标记主要有“上”、“起来”、“下”、“下来”、“掉”、“住”、“好”、“到”、“着”、“见”、“过”、“过来”、“过去”、“出/出来”、“上来”、“了1”等十七个,它们共同分担无界VP结构完整体意义的表达;动词与完结体标记的搭配情况十分复杂,有些动词只能选择某一个完结体标记,有些则能与多个完结体标记搭配;完结体标记与动词组合时表现出的各种复杂语言现象与其虚化程度及其来源结构和词汇某些语义特征的滞留有关。
其三,现代汉语完整体意义的表达存在着羡余(redundancy)现象:有界VP结构中动词后的“了1”以及无界VP的“动词+完结体标记+了1+宾/补”形式中的“了1”提供的完整体意义是羡余的,“了1”出现与否不能造成句子在体意义上的区别或对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