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语体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2522 论文编号:sb2023071115071650715 日期:2023-07-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填补警方通报在语体学领域的空白,也希望能够对公安机关撰写警方通报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对受众解读警方通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章警方通报语体概述
第一节警方通报的定义
一、通报的界定
在我国公文种类是法定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对我国公文种类的划分总共作了六次大调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适用于全国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规章《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在该办法中,规定公文的种类数量为7类12种,并将通知和通报归为相同文种并不加以区分。
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公文的种类为9类15种,首次将通报与通知划分为两类,且将通报的适用范围界定在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机关知道的事项。
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的种类为10类15种,增加了会议纪要,其余与1981年的公文种类划分基本相似。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的种类为12类13种,其中公告和通告仍然归为一类,并将通报的界定稍作调整为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2000年变为13类13种,所有文种单独成类,在1993年的基础之上开始将公告与通告作出区分。
2012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将公文种类分为15类15种,规定选择某一文种就必须要选择与这个文种相适应的格式,去掉了指示,增加了决议、公报和意见三种公文类型,将会议纪要改成了纪要,内容更加完善规范,并将原先对于通报的界定中的“情况”调整为“告知重要情况”。2012年版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正是我国现行的15类15种行政公文,我们在研究中也以2012年版中对通报的界定为基准。现将新中国成立后对通报的界定所做出的几次调整列为表格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如表2.1所示:

语言学论文参考
语言学论文参考

...............................
第二节警方通报的分类
在为数不多的参考文献中,有几篇论文涉及到了对警方通报的分类。李广仓(2019)谈及了网络警务情况通报的分类,从标题看将网络上发布的警务情况通报分为警情通报和情况通报,认为警情通报突出“警”字而情况通报突出“情”字;从文本形态看可分为蓝色模板通报和微博版通报;从警务工作职能看可分为刑事案件类、治安案件类、社会管理类和服务民生类通报;从通报的功能看可分为告知类、辟谣类和安抚宣传类通报。刘梦圆(2019)根据微博警情通报类语篇出现的形式不同将警方通报分为了单纯的文字微博、图片微博、文字微博和图片微博的结合体、文字微博加上警情通报文章链接四种类别。彭拥兵(2006)以其专业知识根据警方通报所发布内容的限制要求将通报信息分为三类,分别是警情的例外信息、警情的排除信息和可通报的警情信息。尽管相关论文涉及到了警方通报的分类,但仅仅是从某一角度或选择某几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划分,并未作出全面系统的分类。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分类模式下,从不同的角度对警方通报进行整理和划分,可归纳出如下七类。
一、按照标题划分
按照警方通报的标题划分,可将警方通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种式”标题,即直接以文种命名,这类省略式标题占据绝大多数,在所建立的警方通报语料库中,以“警方通报”为标题的有354则,以“警情通报”为标题的有1 288则,以“情况通报”为标题的有189则,共计1 831则,占比91.55%,另外以“案情通报”“警情续报”“事故通报”“案件通报”为标题的也有少数。第二类是“事由+文种式”标题,即完整式标题,如“‘咏福公司’案件侦办情况通报”“吴桥县公安局关于对网传某女孩被殴打案的调查情况通报”“关于大英县郪江中路交通肇事案的警情通报”等。在所建立的语料库中,完整式标题共计93则,占比4.65%。
二、按照文本形态划分
按照警方通报的文本形态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官方微博版和传统的“公安蓝”底白字模板。在这里官方微博版我们借鉴前面提到的单纯的文字微博、图片微博、文字微博和图片微博的结合体、文字微博加上警情通报文章链接这四种类别的分类法,其中多数微博警情通报来源于当地的微博账号,如“中国警方在线”“平安北京”“天津交警”“深圳公安”“广州公安”等。传统的“公安蓝”底白字模板由北京市公安局政务微博首创,之后被全国公安所效仿,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模板上嵌入警徽水印,独具公安特色,除防止被随意篡改之外,更具有强大的分享功能,经发布后可单独分享到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百度等平台。
.............................
第二章警方通报语体特征
第一节警方通报的叙事性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叙事表现为运用语言符号再现在时间和因果关系方面有着联系的事件,多运用陈述语气的叙事话语报告事件经过、交代背景、阐述事件原因、告知受众最后的结果。叙事的运用仅在公文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通报语体中可能出现。袁晖、李熙宗(2005:159)认为通报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叙事和说理是其区别于其他公文类分支语体的重要特点。
警方通报语体是公文语体中通报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叙事是警方通报构成的基础。警方通报的本源是一起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在撰写与阅读过程中需要捕捉的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等信息与传统叙事语篇中记叙文的六个写作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相对应。警方通报文本的表述必须依赖于叙事,发布警方通报的目的在于通过叙述典型事例告知重要情况或传递重要精神。叙事性贯穿警方通报文本全篇,是警方通报语体首要的语体特征。方梅(2007)认为:“叙事语篇中,叙述者(言者或写作者)讲述连续的事件,随着事件在时空中展开,总有叙述主线和叙述的主要对象——行为主体。”①因此我们将从警方通报的叙述线索和行为主体两部分入手分析警方通报语体的叙事性,并将警方通报语体的叙事性与同为通报体的起诉书和判决书的叙事性作比较,突显警方通报叙事性的个性。
................................
第二节警方通报的交互性
大部分叙事体一般较少涉及交际互动,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的主体才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警方通报不仅在简短的篇幅中对案件事实进行了叙述,还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
我们要明确的是,警方通报是制发者和接受对象之间的一种间接交际形式,需要依赖警方通报文本这一载体进行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言语行为。制发者公安机关首先利用警方通报文本传达字面意义和写作意图,凭借其特殊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将一些重要精神和注意事项告知接受对象,完成述事行为和行事行为,并通过大量祈使句进行直接的引导,其目的就在于要激发受众的行为反馈,即让受众阅读通报文本内容对事件有所了解之后进而提高警惕或增强防范意识,或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端正的行为,或配合征集线索工作等,从而达成成事行为,使得公安机关的交际意图得以实现。
语言交际的交互性指言者对交际参与者的反馈具有依赖性①,即对所达成的成事行为具有依赖性。这便要求警方通报制发者预设并且确认接受对象要从通报中获取某些信息或做出某些行为,通报语言的组织势必也要考虑接受对象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等,才能最大概率地符合预期。这里讨论的交互性,是言者采用显性语言手段表明企图根据受众的理解、接受、可能反馈等进行编码或者调整语言表达形式,即是指公安机关在制发警方通报时在通报语言的选择和表达中的交互性表现形式。警方通报中体现交互性的语言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类,这里我们将结合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细致的分析。
..............................
第三章警方通报语体要素的分布........................61
第一节词汇要素...............................61
一、多书面标准语词汇,偶尔出现口语、行业语、熟语.............................61
二、合理选用公安法律术语....................63
第四章警方通报语体功能.....................................82
第一节信息功能..............................82
一、告知案情,保障公民知情权.............................82
二、安抚情绪,营造安全感.........................83
第五章警方通报语体形成动因.............................93
第一节警方通报语体形成的内部动因.............................93
一、语体及语体要素的构成来源........................94
二、语法结构形式.......................95
第五章警方通报语体形成动因
第一节警方通报语体形成的内部动因
语体作为言语运用中的语类体系,其系统内部各类语体间或同一语体的各个要素之间,始终处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运动状态之中。“语体不同则语法因之而异”②,这里的语法既包括语法结构形式以及语法结构形式的内部构成,也包括该语法形式所处的外部语体语法环境。语法结构形式、内部构成要素以及更大的语法单位之间存在语体属性的一致性,即如果一个语法形式属于某一语体,那么其内部组成要素属于同一语体,其所搭配的词语、所处的更大的语法单位也属于同一语体③。再结合冯胜利先生总结的一般性正式语体形成的三大原则,即提取原则、加工原则与融合原则,因此我们在探究警方通报语体形成的内部动因时,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体及语体要素的构成来源
我们已知警方通报语体应归属于公文语体中通报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也是书面正式语体。从前者来看,警方通报语体是通报语体的一个分支,通报类语体本身所含有的对情况的说明、对信息的告知和对精神的传递的要求,警方通报语体皆有继承,因此直接拥有了叙事性,也承载着信息功能和宣教功能。
以后者来进行着重分析。警方通报语体强调选用标准的、规范的书面语词汇,一般不出现口语、方言土语、外来词等生僻的、晦涩的词语。由于警方通报制发的时间多处于一桩案件发生后的初始阶段,需即时对案情作出初步分析和初步判断,后期再经由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检察院的批准和起诉、法院的审理和判决,势必融合公检法三家的风格且不能因其相对灵活的程式和宽松的氛围在语言形式层面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警方通报语体中的构成要素多来源于公安文书语体与法律语体。如来源于公安文书语体的“犯罪嫌疑人”“涉事人员”“失踪人员”“涉嫌”“侦查”“勘查”“行政拘留”等,来源于法律语体的“取保候审”“批准逮捕”“强制措施”“依法受理”“开庭审理”等,这些词汇语义准确,文字精炼,风格庄重,带有较浓的书面正式语体色彩,在警方通报制发过程中被反复选择与运用,逐渐稳固下来,属于语体交叉渗透中语言要素个别地进行渗透的具体表现,最终成为警方通报语体的构成要素。由于公安文书语体与法律语体原是一家,都是大类基本语体公文语体的分支,各语体间语言要素的交叉与借用并不能明显地为被渗透语体增加不同的语体色彩或造成语体色彩的不协调美,语体渗透现象不够典型因此这里我们不做展开研究。
........................................
结语
本文运用了语体学理论与语体语法理论对警方通报语体进行了研究。综合前文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警方通报可界定为是由国内各级公安机关即时制发的,对辖区内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事件发生过程、处理结果等情况进行公开通报的,以打击、预防违法犯罪并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为主要目的的正式文书。结合交际中的时空鉴定法和传统学科分类法,发现警方通报符合书面正式语体的基本要求,并应归属于公文语体中通报语体的下位分支语体。
警方通报语体具有六大语体特征。叙事性是警方通报语体的首要特征。时间与案情相融合的叙事线索、分层叙述与行为主体的转换、主客结合的限知型叙事视角是警方通报语体叙事性中三个明显特征,警方通报的叙事性相较于司法文书更为简明扼要,在叙事篇幅与详略度方面受制于经济性要求和消息源的限制;警方通报语体实现交互性的语言手段主要体现在直接的劝诫或提醒、表明态度、向受众征集线索以及采用受众视角这四个方面;警方通报语体的即时性表现为相关案件经调查后的即时首发和即时跟进,即时性决定了警方通报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文本中叙述警方调查取证的过程时,也有不少体现即时性的时间副词;警方通报语体的简练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一是用语俭省不冗长,二是需要表意完整流畅,准确传达意图,二者缺一不可,主要表现在简练的叙事、简练的说理和简练的描写三个方面,其中简练的描写是警方通报语体的精髓所在;警方通报语体的平衡性体现在遣词造句的准确规范和语言运用的庄重两个层面,包括使用规范性用语、准确使用模糊词、对涉案敏感信息的补充说明、使用具有保留性的描述等;警方通报语体的程式性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固定化、句法的格式化、篇章的模板化三个方面,相较于公文语体其他分支语体程式性较低,更加灵活自由。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