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资源动员探讨——以四川省M县J村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3622 论文编号:sb2024053014491952480 日期:2024-06-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研究探讨反思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为广大农村社区动员发展提供经验上的借鉴参考。实行村级建制调整,将J村与F村合并后有更多的人口数量,独特的“亲疏”结构,和“家”文化情结给农村社区动员造成较大的阻碍。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对乡村产生较大的吸力,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资金、资源纷纷流向城市,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影响以及地理条件限制使得经济发展落后,这加剧了优质资源外流、农村资源匮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问题。根据图1-1中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为18931元,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为28481元[1]。由于农村产业不强且产值不高,土地利用率低,村民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三农”问题[2]成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富裕必须解决的难题(廖彩荣等,2017)[3]。

为解决“三农”问题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推动乡村建设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下表1-1所示,形成了党指导“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其内涵丰富,涉及到农村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1],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杨宗辉,2022)[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农村[3]。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现阶段推进乡村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国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社会动员有着较为深远的发展历史,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运动领域,通过梳理社会动员的概念内涵和应用发展,对研究资源动员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1.2.1国外研究综述
(1)社会动员涵义的相关研究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得出:动员(Mobilization)就是个体如何把一群具有同样目的或利益需求但缺乏行动力的人们整合起来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社会动员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社会与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1961),他于1961年9月在《美国政治学评论》(第55期)发表题为《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1]的文章,其认为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动员能帮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众多西方学者展开了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研究:一是关于社会变迁的宏观领域: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动员就是社会变迁的过程。布莱克(1988)探宄人口结构变迁规律阐释了社会动员的含义:人们从传统住所迁徙到现代居住地的自然变迁,即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就是社会动员的结果[1]。二是关于个体行为习惯、思想信念改变的微观领域:塞缪尔·亨廷顿(1989)指出社会动员是人民抛弃社会和心理信条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如放弃过时的信条,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发展新的行为方式,强调转变的过程[2]。
总体来看,国外社会动员就是指人们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迁过程。早期社会动员研究方向和基调对后来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是居民主动追求民主权利的结果(毛一敬,2021)[3]。学者逐渐将社会动员运用于政治运动、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等集体性社会运动,社会动员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住房、医疗、就业、行为方式、政策制度等,社会动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
2.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资源动员理论
2.1.1资源动员理论概述
资源动员理论主要是对1960年代在美国蓬勃兴起的社会运动现象的进一步反思,如:黑人运动、女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公民权运动等(石大建等,2009)[1]。学者对社会运动增多的原因展开研究,发现除了压迫、剥夺感、不公平感等非理性因素外(如经济衰退、失业率与不公平感上升),还在于社会动员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变多了。即不是群体怨恨情绪的积累而是社会运动成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了社会运动大量出现,导致成功可能性增加的因素就是物质性的财力、人力等资源。有学者认为社会动员能力、资源的拥有量对社会行动成功与否起到主导作用,随着资源可利用的途径多元化和动员方式更加灵活化,人们可以理性地权衡和选择利益。即资源总量的数量、种类和组织化程度是一项社会运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早期探讨以资源为主的基础上又提出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两个维度,最终形成以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这三个维度构成的资源动员理论。
2.1.2资源动员理论的发展演变
资源动员理论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资源为主的早期资源动员理论;二是成员动员、框架动员分析为核心的后期资源动员理论。早期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成功与否在于所获取的资源总量和种类。
早期的资源动员理论注重强调物质资源对动员的意义和作用。麦卡锡和扎尔德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1]的核心命题:成本-效益的权衡[2],并发表《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趋势:专业化与资源动员》、《资源动员与社会运动:一个局部理论》,为资源动员理论垫定理论基础。表明运动发起者通过理性地权衡成本-效益问题以决定是否发起社会运动,一旦拥有足够的资源,且发起社会运动的利益大于成本就会组织动员发起社会运动[3]。如1960年代美国诸多社会运动能取得成功,得益于组织对于资源的动员利用。有效的社会动员能够集中社会资源,快速高效地通过成本最小化的方式达成目标。部分学者在早期的资源动员理论中注重强调物质资源对动员的作用和意义,由此演变成资源动员维度。所拥有的的资源越多、种类越丰富、组织性程度越高,社会动员越有可能取得成功,从而推动社会运动的发展。由此提出了以资源总量为核心的早期资源动员理论,奠定了资源动员理论的在社会动员领域的地位和基础。
..................................
2.2资源动员理论三个维度与分析框架
资源动员理论强调资源、成员参与以及策略和利益,社会运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资源的拥有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动员成员参与并进行框架结构分析。资源动员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为: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如表2-1所示。资源动员包含人力资源、熟人关系资源、时间和金钱资源等;成员动员强调通过有效动员方式利用社会关系网使成员参与其中;框架动员维度则包含:话语体系、价值观念、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通过有效联合这三个维度推动社会运动的发展。该理论的三个研究维度展示出较强的综合性,使得资源动员理论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解释力,为研究社会动员运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2.2.1资源动员维度
在早期,资源的范围比较狭隘,仅代表自然存在的物质资源。随着时代发展,学者对资源的认知更加全面和丰富,更多关注资源的有用性,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大,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如文化、人力、制度等无形资源。科斯等学者认为社会运动可以动员时间、资金和意识形态等资源。基于此,可以将资源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资源,天然形成不受人类影响,包括地面生物资源、地下矿产资源等;二是人文资源,指由历史演化、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升级变革所构成的资源,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组织结构等。资源动员维度分析的代表学者是麦卡锡和扎尔德(McCarthy John D,ZaldMary N)他们认为,一旦运动发起者拥有足够资源就会采取一定的动员策略发起社会运动。[1]此外,诸多学者基于资源动员维度视角认为社会动员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
3.案例介绍与农村社区动员基础................................31
3.1案例选择说明..........................31
3.2案例资料来源...................................32
3.3M县J村发展情况..............................32
4.M县J村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动员模式分析.........................38
4.1资源动员维度分析............................38
4.1.1资源识别:降低资源聚集成本..............................39
4.1.2资源聚集:充当资源聚集网络.............................41
5.农村社区动员框架建构与成效分析.........................64
5.1动员框架建构.......................................64
5.1.1资源动员维度:奠定动员基础.........................64
5.1.2成员动员维度:多元主体支撑............................66
5.农村社区动员框架建构与成效分析
5.1动员框架建构
J村实施动员策略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并得以保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系统的动员框架。资源动员策略包含三个维度:资源动员、成员动员、框架动员,对J村动员过程分析发现:资源动员理论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构建起乡村建设发展的系统框架。通过资源识别和聚集,实现资源聚变奠定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成员动员汇聚多元主体力量,框架动员维度将有相似目标追求的个体通过动员策略整合起来,由此三个维度共同构建起动员框架以推动更高标准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资源动员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所提供的物质资源增强了村干部的行动能力和号召力,使其可以有多元方式进行成员动员和整合。发挥村庄成员的优势和作用:宗族代表、精英群体和普通村民等多元主体的特殊优势和技能可以为资源动员和框架动员提供人才支撑,提供技术指导发展产业等。多元主体的动员参与汇聚了更多有利于村庄建设的资源,使土地、资金资源更加集中,资源布局更加合理。由此可见,成员动员与资源动员、框架动员是彼此相关的,成员动员不仅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同样促进资源动员和框架动员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6.对策建议与研究总结
6.1对策建议
探讨反思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为广大农村社区动员发展提供经验上的借鉴参考。实行村级建制调整,将J村与F村合并后有更多的人口数量,独特的“亲疏”结构,和“家”文化情结给农村社区动员造成较大的阻碍。出现了村干部人员不足,资源动员动力不足,缺乏持续激励机制,以及村民需求难以统一导致矛盾滋生等问题。因此,要想提升村民动员效率,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让J村本地村民将F村村民视为“一家人”。可以提升干部理论素养,明确划分管理幅度,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完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增进村民协同以促进J村的持续发展。
6.1.1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艰难、复杂的长期性工程,因此离不开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日常工作包括落实上级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安排,向广大农民宣传国家惠农富农政策,如将相关扶贫政策、土地政策、危房改造和低保补贴等落实到位,让广大农民群体成为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受益者。基层自治组织中的村组干部是动员广大农民主体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也吸引动员大量优秀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技能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提升村组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服务群众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中来。
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要不断提升村干部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村干部完成乡村建设发展任务必备的素质,要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加强对相关理论党史的学习,以此才能提升理论素养,拥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克服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二是明确划分村干部管理幅度,采取不同的动员策略,农村社区的动员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效应。如果个体动员范围过大或管理幅度较宽容易导致动员效果差或资源浪费,要合理划分动员范围,根据乡村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结合乡村资源和乡村规划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动员策略,从而提升动员的效率。三要发挥村民间的沟通与共意对提升动员效率的独特作用,应建立起以“村两委”为代表的动员主体与村民之间的双向沟通渠道,农村社区动员最为关键的是主体和客体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意和共情,动员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村民的利益诉求,以民意替代盲目决策,在动员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整动员目标和规划,最终形成村民持续的参与行为,使动员过程更加契合村民的心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