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提纲怎么写一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前言 12-21
1.1 选题依据 12-15
1.2 国内外研究及评述 15-19
1.2.1 国外研究及评述 15-17
1.2.2 国内研究及评述 17-19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9-21
1.3.1 研究意义 19-20
1.3.2 创新点 20-21
2 文献综述 21-38
2.1 关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 21-23
2.2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23-33
2.2.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研究 23-26
2.2.2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研究 26-28
2.2.3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 28-29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研究 29-30
2.2.5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30-32
2.2.6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研究 32-33
2.3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实践研究 33-38
2.3.1 突出新型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33-34
2.3.2 注重体育学习方法的研究 34-35
2.3.3 强调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35-36
2.3.4 “以学为主”教学方法的研究 36-38
3 研究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38-41
3.1 研究对象 38
3.2 研究方法 38-40
3.2.1 文献资料法 38
3.2.2 访谈法 38-39
3.2.3 问卷调查法 39-40
3.2.4 实验法 40
3.3 技术路线图 40-41
4 分析与讨论 41-101
4.1 研究基础 41-47
4.1.1 教学论基础 41-42
4.1.2 心理学基础 42-44
4.1.3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基础 44-46
4.1.4 新课程理念基础 46-47
4.2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47-76
4.2.1 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47-53
4.2.1.1 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构成 47-51
4.2.1.2 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51-53
4.2.2 体育教学方法演变及启示 53-55
4.2.3 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及体系构建 55-60
4.2.3.1 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 55-57
4.2.3.2 体育教学方法的体系构建 57-60
4.2.4 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理念与选用实施 60-66
4.2.4.1 体育教学方法设计理念 60-63
4.2.4.2 体育教学方法选用依据 63-64
4.2.4.3 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4-66
4.2.5 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与改进建议 66-69
4.2.5.1 体育教学方法影响因素 66
4.2.5.2 学生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意见 66-67
4.2.5.3 体育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67-69
4.2.6 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视角与实例 69-76
4.2.6.1 从教学要素整体着眼,合理编排体育教学方法 69-70
4.2.6.2 从实际情况入手,扩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70-71
4.2.6.3 从教学效果出发,优选、组合体育教学方法 71-72
4.2.6.4 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统整筛选体育教学方法 72
4.2.6.5 几种创新的体育教学法 72-76
4.3 实验研究 76-97
4.3.1 实验假设 76
4.3.2 实验对象与时间 76-77
4.3.3 实验方法与工具 77-78
4.3.3.1 实验方法 77
4.3.3.2 实验工具 77-78
4.3.4 实验设计 78-83
4.3.4.1 实验设计 78-79
4.3.4.2 课堂教学设计 79-83
4.3.5 实验程序 83-85
4.3.5.1 实验的测试与控制 83-84
4.3.5.2 教学程序 84-85
4.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85-95
4.3.6.1 学生体质的变化 85-89
4.3.6.2 学习效率的变化 89-90
4.3.6.3 创新意识的变化 90-95
4.3.7 实验小结 95-97
4.3.7.1 实验结论 95-96
4.3.7.2 实验小结 96-97
4.4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展望 97-101
4.4.1 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反思 97-98
4.4.2 体育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要素协调配合的思考 98
4.4.3 体育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98-99
4.4.4 体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带来的启示及展望 99-101
5 结论与建议 101-102
5.1 结论 101
5.2 建议 101-102
致谢 102-103
参考文献 103-110
附录 110-124
A 专家访谈提纲 110-111
B 访谈专家一览表 111-112
C 教师问卷 112-117
D 学生问卷 117-120
E 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表 120-122
F 学习效率调查表 122-123
G 创新意识调查表 123-124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24
硕士论文提纲怎么写二
摘要 3-5
Abstract 5-8
绪论 13-3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3-2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32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32-36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36-37
第一章 新媒体的界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37-59
第一节 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 37-46
一、新媒体时代来临 37-38
二、新媒体的概念辨析 38-42
三、新旧媒体的本质区别 42-45
四、新媒体发展趋势 45-46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分析 46-51
一、基本特征 46-49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特征 49-51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与要求 51-59
一、特征 52-54
二、要求 54-59
第二章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59-91
第一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59-68
一、社会环境 59-61
二、文化环境 61-65
三、技术环境 65-68
第二节 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68-75
一、生活影响 68-69
二、学习影响 69-70
三、心理影响 70-72
四、价值观影响 72-75
第三节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75-87
一、工作影响 75-78
二、主导地位影响 78-81
三、教育模式影响 81-84
四、自身素质影响 84-87
第四节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成因简析 87-91
一、由思维的单一封闭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实效性障碍 88
二、由话语传播严重滞后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 88-89
三、由教育内容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89
四、由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89-90
五、由教育模式陈旧所导致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适应 90-91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思维 91-105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困境及现代转换 91-96
一、哲学的两种思维方式 91-92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困境 92-93
三、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93-96
第二节 跨界思维的内涵及其内在必要性 96-102
一、由来、内涵及特征 96-99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维的必要性 99-102
第三节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维的策略选择 102-105
一、理论与实践间的跨界结合 102
二、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 102-103
三、部门间的跨界组合 103
四、教育主体间的跨界汇合 103-104
五、精神文化的跨界联合 104-105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 105-134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与功能 105-114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105-107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107-109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 109-114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现象与成因分析 114-123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14-117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现象 117-119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成因 119-123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基本原则与要素 123-134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基本原则 123-126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基本要素 126-134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 134-154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依据 134-140
一、理论依据 134-138
二、实践反思 138-140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内容结构优化的原则和要求 140-146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原则 140-143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要求 143-146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设计 146-154
一、政治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146-147
二、思想道德教育:优化基础性内容 147-149
三、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人文素质根基 149-153
四、媒体素养教育:拓展教育内容结构 153-154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 154-174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现状 154-15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及形态 154-157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中的缺失现象分析 157-159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 159-165
一、理论支撑 160-161
二、新媒体为“载体合力”提供可能 161-162
三、“载体合力”的生成理路及特点 162-165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 165-174
一、在课程载体方面,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 165-166
二、在物质载体和管理载体方面,建立导航系统和特色网站 166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丰富延伸校园文化功能 166-167
四、在教育者团队建设方面,打造师生信息快捷传递通道 167
五、在载体合力的功能延伸方面,高度重视相关媒体平台建设 167-174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模式构建 174-207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提出、依据及意义 174-182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提出与特点 174-179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179-182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结构与运行 182-186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组织结构 183-184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的模式运行 184-186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运行机制 186-193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的领导机制 187-188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的预警机制 188-189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的调控机制 189-190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90-193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评估 193-207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评估要求与评估原则 194-197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评估特点与评估功能 197-200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评估内容与评估指标 200-205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评估反馈与评估修正 205-207
结语 207-210
参考文献 210-21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216-217
后记 217-218
硕士论文提纲怎么写三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目录 11-15
第一章 绪论 15-40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5-18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8-27
第三节 研究意义 27-28
第四节 研究方案 28-40
第二章 行业高职院校类型分析 40-54
第一节 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 40-42
第二节 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 42-44
第三节 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 44-46
第四节 行业高职院校的共性与优势 46-48
第五节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48-52
本章小结 52-54
第三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 54-80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企、校“相生相随” 54-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关系演变 64-7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合作探索 71-78
本章小结 78-80
第四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查与分析 80-91
第一节 校企合作现状的了解层面调查 81-84
第二节 企业合作意愿与合作意向调查 84-87
第三节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与合作模式调研 87-90
本章小结 90-91
第五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 91-144
第一节 模式一——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 91-104
第二节 模式二——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 104-117
第三节 模式三——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 117-127
第四节 模式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127-136
第五节 模式五——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 136-142
本章小结 142-144
第六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144-170
第一节 影响因素评价与模型构建 144-150
第二节 行业高职院校因素分析 150-155
第三节 企业因素分析 155-158
第四节 中央政府因素分析 158-160
第五节 地方政府因素分析 160-162
第六节 院校主管部门因素分析 162-164
第七节 影响因素之耦合关系分析 164-168
本章小结 168-170
第七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理性分析与构建 170-183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应然分析 170-171
第二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71-173
第三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分析 173-177
第四节 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变化 177-181
本章小结 181-183
第八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若干问题研究 183-210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能力建设 183-192
第二节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设 192-203
第三节 院校主管部门计划调控机制建设 203-205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205-208
本章小结 208-210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210-215
附录一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问卷 215-221
附录二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评价 221-223
附录三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专家评价结果整理 223-227
附录四 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访谈记录(摘录) 227-235
附录五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 235-236
参考文献 236-245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245-247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