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论文提纲如何写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00 论文编号:sb2015032015234912013 日期:2015-03-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电力论文提纲如何写一


致谢 6-7
摘要 7-8
Abstract 8-9
1 绪论 12-22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3
1.2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17
1.2.1 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3-14
1.2.2 飞跨电容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4-15
1.2.3 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 15-16
1.2.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16-17
1.3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应用 17-18
1.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热点 18-20
1.4.1 MMC的建模方法 18
1.4.2 MMC的调制策略研究 18-19
1.4.3 MMC的电压平衡策略 19
1.4.4 MMC的启动策略 19
1.4.5 MMC的环流机理及其控制策略 19-20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0-21
1.6 本章小结 21-22
2 MM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硬件系统设计 22-36
2.1 子模块工作原理 22-24
2.2 MMC的工作原理 24-27
2.3 MMC的参数设计方法 27-30
2.3.1 子模块电容的选择 27-28
2.3.2 桥臂电感值的选择 28-30
2.4 MMC样机硬件平台设计 30-35
2.4.1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 30-31
2.4.2 隔离采样及信号调理系统 31-32
2.4.3 数字控制系统 32-33
2.4.4 驱动系统 33
2.4.5 功率单元 33-35
2.5 本章小结 35-36
3 MMC的调制策略及电压平衡方法 36-60
3.1 MMC的调制策略 36-43
3.1.1 空间矢量调制(SVM) 36-37
3.1.2 指定次谐波消除(SHE-PWM) 37-38
3.1.3 最近电平调制(NLM) 38-40
3.1.4 多载波层叠PWM(PD-PWM) 40-41
3.1.5 多载波相移PWM(PSC-PWM) 41-42
3.1.6 独立调制多载波相移PWM(CPS-PWM) 42-43
3.2 MMC的电压平衡 43-53
3.2.1 桥臂级的平衡控制 43-48
3.2.2 子模块级的平衡控制 48-52
3.2.3 MMC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 52-53
3.3 MMC仿真结果 53-57
3.3.1 NLM的仿真结果 53-54
3.3.2 PSC-PWM及其改进型均压方法的仿真结果 54-55
3.3.3 N+1/2N+1电平输出PD-PWM仿真结果 55-56
3.3.4 独立调制CPS-PWM仿真结果 56-57
3.4 MMC实验结果 57-58
3.5 本章小结 58-60
4 MMC的环流谐波抑制策略 60-86
4.1 环流稳态模型 60-67
4.2 环流谐波的抑制方法 67-72
4.3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谐波抑制方法 72-83
4.3.1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控制器 72-74
4.3.2 环流控制稳定性分析 74-76
4.3.3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76-78
4.3.4 方案验证 78-83
4.4 本章小结 83-86
5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方法 86-114
5.1 MMC直流侧稳态分析及电压观测方法 87-91
5.1.1 基于控制目标的直流侧模型 87-88
5.1.2 状态变量的稳态值 88-89
5.1.3 简化子系统分析 89-90
5.1.4 v_s观测器形式 90-91
5.2 电压观测稳态误差分析 91-93
5.3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结构 93-94
5.4 电压控制稳定性分析及参数设计 94-99
5.5 仿真验证 99-104
5.5.1 稳态过程及动态过程 100
5.5.2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0-103
5.5.3 观测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103-104
5.6 实验验证 104-112
5.6.1 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105-107
5.6.2 稳态特性和动态过程 107-109
5.6.3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9-110
5.6.4 观测器的稳态误差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110-112
5.6.5 观测器误差反馈增益对系统的影响 112
5.7 本章小结 112-114
6 总结与展望 114-116
6.1 全文总结 114-115
6.2 展望 115-116
参考文献 116-122
附录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22


电力论文提纲如何写二


摘要 13-16
ABSTRACT 16-19
第1章 绪论 20-32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20-22
1.2 课题研究现状回顾与评述 22-28
1.2.1 电动汽车负荷及相关研究 22-24
1.2.2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布局定址研究 24-26
1.2.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定容与运行 26-28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8-30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30-32
第2章 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需求规律及主动空间研究 32-52
2.1 引言 32-33
2.2 蒙特卡洛模拟 33-34
2.3 主动空间与需求统计 34-36
2.3.1 换电模式下的主动空间 34-35
2.3.2 换电需求统计 35
2.3.3 待充电电池剩余电量统计 35-36
2.4 电池循环及车辆行为模型 36-41
2.4.1 电池循环模型 36-38
2.4.2 电动汽车的运行 38
2.4.3 电动汽车需求的产生 38-39
2.4.4 电动汽车换电 39-40
2.4.5 电动汽车电量消耗 40
2.4.6 车辆的出行时刻与单次出行距离 40-41
2.5 参数设置与情景集 41-42
2.6 算例分析 42-50
2.6.1 不同电动汽车渗透率的情景 42-44
2.6.2 不同储备阈值的情景 44-46
2.6.3 不同电池容量的情景 46-48
2.6.4 不同出行距离的情景 48-50
2.7 小结 50-52
第3章 充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的负荷规律及主动空间研究 52-64
3.1 引言 52-53
3.2 主动空间与需求统计 53-55
3.2.1 充电模式下的主动空间 53-54
3.2.2 充电模式的需求电量统计 54-55
3.3 车辆行为模型 55-57
3.3.1 电动汽车入网时段 55-56
3.3.2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56
3.3.3 充电设施的配置 56-57
3.3.4 电动汽车运行与电量消耗 57
3.4 参数设置 57-58
3.5 算例分析 58-62
3.5.1 不同低电量阈值的情景 58-60
3.5.2 不同电池容量的情景 60-61
3.5.3 不同出行距离的情景 61-62
3.6 小结 62-64
第4章 换电站布点方案的路上成本与服务容量研究 64-85
4.1 引言 64-65
4.2 换电路上成本与服务容量 65-66
4.2.1 换电路上成本 65-66
4.2.2 换电站定址中的服务容量 66
4.3 布点方案的指标 66-68
4.3.1 布点的有效覆盖率 66-68
4.3.2 布点的平均路上成本 68
4.3.3 换电站的平均负荷 68
4.4 区域网格的划分与赋值 68-69
4.5 路网因素与车辆最优路径 69-73
4.5.1 有向图与路径 69-71
4.5.2 有向图向二叉树的转换 71
4.5.3 路网因素与最优路径 71-72
4.5.4 不可通行网格对构建二叉树的影响 72-73
4.6 电动汽车行为模型 73-76
4.6.1 电动汽车耗电与需求 73-74
4.6.2 换电站的优化选择与换电 74-75
4.6.3 电动汽车的移动 75
4.6.4 电动汽车的目的地与路径 75-76
4.6.5 电动汽车出行出发时刻与距离 76
4.7 区域的设置 76-79
4.7.1 网格的规格 76-78
4.7.2 网格的人口因素 78-79
4.7.3 网格的路网因素 79
4.8 模拟计算与参数设置 79-82
4.9 算例分析 82-84
4.10 结论 84-85
第5章 换电站服务容量与运营研究 85-99
5.1 引言 85-86
5.2 换电站运营指标 86-88
5.2.1 换电站的服务容量 86-87
5.2.2 日利润与每份投资日收益 87-88
5.2.3 设备闲置率 88
5.3 电动汽车及换电站模型 88-94
5.3.1 换电站设备状态 88-90
5.3.2 电池计划充电与分时电价 90-91
5.3.3 用户排队系统 91-92
5.3.4 设备的使用时间 92-93
5.3.5 设备维护费用 93
5.3.6 固定资产投资 93-94
5.3.7 电动汽车行为模型 94
5.4 参数设置 94-96
5.5 算例分析 96-98
5.6 小结 98-99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99-101
6.1 结论 99-100
6.2 展望 100-101
参考文献 101-112
致谢 112-11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11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与项目研发 114-115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15


电力论文提纲如何写三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绪论 10-20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0-13
1.1.1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背景 10-12
1.1.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的意义 12-13
1.2 并网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类型 13-15
1.2.1 笼型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3-14
1.2.2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4-15
1.2.3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15
1.3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8
1.3.1 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6
1.3.2 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现状 16-18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8-20
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20-39
2.1 风速模型 20-21
2.2 风力机数学模型 21-24
2.2.1 风力机的功率特性 21-22
2.2.2 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22-24
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策略 24-29
2.3.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27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27-29
2.4 双PWM变流器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29-34
2.4.1 双PWM变流器的拓扑结构 29
2.4.2 机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29-30
2.4.3 网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30-34
2.5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MATLAB仿真 34-38
2.6 本章小结 38-39
3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 39-62
3.1 变桨距控制基本原理 39
3.2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学习算法 39-49
3.2.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40-43
3.2.2 人工神经网络(ANNs) 43-45
3.2.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45-49
3.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器设计 49-54
3.3.1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系统结构 49
3.3.2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9-52
3.3.3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52-54
3.4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器MATLAB仿真 54-61
3.4.1 恒定风速仿真 54-56
3.4.2 阶跃风速仿真 56-58
3.4.3 渐变风速仿真 58-59
3.4.4 自然风速仿真 59-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62-75
4.1 电网故障时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暂态过程分析 62-64
4.2 低电压穿越Crowbar保护电路 64-70
4.2.1 基于耗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5-67
4.2.2 基于储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7-70
4.3 网侧变流器的无功支持策略 70
4.4 低电压穿越的辅助控制策略 70-71
4.4.1 桨距角控制 71
4.4.2 叶尖速比控制 71
4.5 低电压穿越综合控制策略 71-74
4.6 本章小结 74-75
5 总结与展望 75-77
5.1 总结 75
5.2 展望 75-77
致谢 77-78
参考文献 78-83
附录 8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