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1章 绪论 9-16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3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4
1.4.1 研究方法 13
1.4.2 技术路线 13-14
1.5 基本概念界定 14-16
1.5.1 农民 14-15
1.5.2 农民收入 15-16
第2章 牡丹江市农民增收现状 16-22
2.1 农民收入整体呈増长态势 16-17
2.2 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 17-19
2.2.1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来源 17-18
2.2.2 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越来越大 18-19
2.2.3 财产性收入比重较小 19
2.3 区域差距呈相对拉大趋势 19-21
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波动状态 21-22
第3章 牡丹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22-30
3.1 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2-24
3.2 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制约因素 24-26
3.2.1 土地面积和劳动生产率 24-25
3.2.2 生化原料因素 25
3.2.3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5-26
3.2.4 科技投入 26
3.3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制约因素 26-28
3.3.1 劳动力流出规模 26-27
3.3.2 城镇化率 27
3.3.3 农民素质 27-28
3.4 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制约因素 28-30
3.4.1 储蓄额 28-29
3.4.2 土地等不动产数量 29-30
第4章 促进牡丹江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0-39
4.1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30-31
4.2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31-33
4.3 提高农业增收潜力 33-36
4.4 扩大就业需求 36-37
4.5 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37
4.6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7-39
第5章 结论 39-41
5.1 主要研究结论 39-40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40-41
参考文献 41-45
作者简介与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5-46
致谢 46
农业工程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一章 绪论 11-18
1.1 研究的背景 11-12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3
1.2.1 研究的目的 12
1.2.2 研究的意义 12-13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6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14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15
1.3.3 吉林省相关研究综述 15-16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7
1.4.1 研究内容 16
1.4.2 研究方法 16-17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8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7
1.5.2 不足之处 17-18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18-25
2.1 林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18-19
2.1.1 林业的涵义 18
2.1.2 林业产业的界定 18-19
2.2 相关理论 19-23
2.2.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理论 19-20
2.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0-22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23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2.3 相关理论在本论文中的应用 23-25
第三章 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25-32
3.1 吉林省森林资源现状 25-26
3.2 吉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6-30
3.2.1 林业产业现状分析 27-28
3.2.2 林业产业布局分析 28-30
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30-32
第四章 吉林省林业产业与地区经济间的关联分析 32-40
4.1 研究方法的选定及数据来源 32-34
4.1.1 研究方法的选定 32-34
4.1.2 数据来源 34
4.2 吉林省林业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34-37
4.2.1 吉林省林业产业与地区GDP间的关联分析 35
4.2.2 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与地区GDP间的关联分析 35-36
4.2.3 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与地区GDP间的关联分析 36
4.2.4 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与地区GDP间的关联分析 36-37
4.3 主要结论 37-40
第五章 对策建议 40-43
5.1 加强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40-41
5.2 稳固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41-42
5.3 加快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42-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6
谢辞 46
农业工程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引言 10-21
1.1 研究的背景 10-11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2
1.2.1 研究目的 11
1.2.2 研究意义 11-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7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2-1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17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18
1.4.1 研究思路 17
1.4.2 研究方法 17-18
1.5 研究内容 18-19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21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9-20
1.6.2 主要的不足之处 20-21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28
2.1 相关概念 21-22
2.1.1 现代烟草农业 21
2.1.2 烟叶与烟草制品的种类 21-22
2.1.3 烟草产业链 22
2.2 理论基础 22-28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4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4-26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6-28
第三章 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 28-35
3.1 种植规模化明显上升 28-30
3.2 机械化作业取得明显成效 30
3.3 步入烤烟专业化发展轨道 30-32
3.4 精细化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32
3.5 科技化创新赢得了发展空间 32-33
3.6 市场化运作壮大了“烟头” 33-35
第四章 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35-43
4.1 优势分析 35-36
4.1.1 优越的生态环境 35
4.1.2 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35
4.1.3 扎实的烤烟产业发展基础 35-36
4.2 劣势分析 36-39
4.2.1 种植规模难以实现突破 36-37
4.2.2 烟叶生产烧烤技术水平滞后 37
4.2.3 从业人员素质难以适应需要 37-38
4.2.4 政策保障机制难以给力发展 38-39
4.3 机遇分析 39-40
4.3.1 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39
4.3.2 烟草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39-40
4.3.3 优质烟叶拥有潜在市场需求 40
4.3.4 乐观的发展前景 40
4.4 威胁分析 40-43
4.4.1 农业生产形势变化影响大 41
4.4.2 行业内部改革不断提出新要求 41-42
4.4.3 资源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 42-43
第五章 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3-56
5.1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 43-45
5.1.1 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 43-45
5.1.2 推进基地单元建设新型合作模式 45
5.2 建立基本烟田保护与耕作制度 45-48
5.2.1 调整优化烟叶生产布局与规划 45-46
5.2.2 建设和保护基本烟田 46-47
5.2.3 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 47-48
5.3 加快科技兴烟创新步伐 48-50
5.3.1 搭建“政商研企”合作平台 48
5.3.2 构建烟叶实用生产技术体系 48-49
5.3.3 建立健全烤烟叶技术保障系统 49-50
5.4 造就高素质烟叶人才队伍 50-51
5.4.1 加强职工队伍与职业化烟农队伍建设 50-51
5.4.2 建立与完善烟叶人才任用选拔制度 51
5.5 发展壮大烟草加工产业 51-53
5.5.1 着力打造特色烟叶生产基地 51-52
5.5.2 提高烟厂企业生产加工与营销创新能力 52-53
5.5.3 协调好政府、烟草企业与烟农的利益关系 53
5.6 健全烤烟产业政策保障机制 53-56
5.6.1 加大“三位一体”投入机制改革力度 53-54
5.6.2 建立价格协调反馈机制 54
5.6.3 探索健全风险防范保障机制 54-5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6-58
6.1 主要结论 56
6.2 未来展望 56-58
参考文献 58-62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62-63
致谢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