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8 论文编号:sb2015042114440112256 日期:2015-04-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8-12
图表目录 12-14
导论 14-2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4-17
一、 选题背景 14-16
二、 选题意义 16-17
第二节 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17-18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17-18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18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18-21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18-20
二、 未来研究的方向 20-21
第一章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监管 21-5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21-28
一、 银行理财业务 21-23
二、 银行理财产品 23-24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 24-26
四、 银行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关系 26-28
第二节 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28-36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28-30
二、 不同维度下的理财产品分类 30-34
三、 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分析 34-36
第三节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回顾 36-42
一、 2002 年至 2007 年:拓宽投资渠道的尝试 36-38
二、 2008 年至 2013 年 4 月:逃避监管的工具 38-40
三、 2013 年 4 月后:理财产品向资产管理转型 40-42
第四节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 42-48
一、 银行在理财顾问服务中的角色与定位 42-45
二、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流程与特征 45-46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发展情况 46-48
第五节 小结 48-51
第二章 银行理财业务理论文献综述与实践原因分析 51-86
第一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论文献综述 51-65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文献综述 51-54
二、 银行理财产品的当前理论分析 54-63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传统理论分析 63-64
四、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当前理论分析 64
五、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64-65
第二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原因 65-83
一、 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保值增值需要 65-69
二、 金融抑制下的资金脱媒与利率市场化 69-76
三、 机构投资者的缺乏与资产证券化不足 76-77
四、 监管套利与“四万亿计划” 77-81
五、 资本约束与同业竞争 81-83
第三节 小结 83-86
第三章 “资金池-资产池”业务模式 86-102
第一节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概况 86-90
一、 “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 86-88
二、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优缺点 88-90
第二节 运作模型的建立 90-94
一、 模型假设 90-91
二、 模型建立 91
三、 模型的启示 91-94
第三节 市场数据 94-100
一、 模型中相对应的参数选取 94-96
二、 实证数据的应用 96-100
第四节 小结 100-102
第四章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 102-112
第一节 对“影子银行”的重新审视 102-104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 102-103
二、 “影子银行”的特征与风险 103
三、 高度证券化的“影子银行” 103-104
第二节 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影子银行” 104-106
第三节 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的影子” 106-109
一、 国民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 107
二、 债券市场的发展瓶颈 107-108
三、 监管指标压力与传统业务的限制 108-109
第四节 “银行的影子”为表内提供便利 109-111
一、 信贷规模管制下的腾挪渠道 109
二、 存款考核下的“冲量”工具 109
三、 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109-110
四、 开拓客户的重要手段 110
五、 “栅栏”原则对“银行的影子”的影响 110-111
第五节 小结 111-112
第五章 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国际比较 112-134
第一节 国际财富管理概况 112-116
一、 国际财富管理业务现状 112-114
二、 财富管理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内容 114-116
三、 盈利模式 116
第二节 全球的资产管理概况-以国家和区域为经 116-123
一、 欧洲的资产管理 116-118
二、 美国的资产管理 118-121
三、 香港的资产管理 121-122
四、 日本的资产管理 122-123
第三节 全球的财富管理概况-以全球主要银行为纬 123-132
一、 瑞银集团的财富管理概况 123-127
二、 汇丰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127-129
三、 花旗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129-131
四、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131-132
第四节 小结 132-134
第六章 银行理财业务的合理转型 134-159
第一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134-142
一、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137
二、 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各种风险逐渐上升 137-139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面临的问题 139-142
第二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地位和作用 142-147
一、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142-145
二、 银行理财业务的地位和作用 145-147
第三节 创造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外部监管与市场环境 147-151
第四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合理转型 151-157
一、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栅栏原则” 151-152
二、 银行理财产品运营主体的事业部制建设 152-154
三、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资产池”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型 154-157
四、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转型:从代销金融产品到全面的财富管理 157
第五节 小结 157-159
第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金融体系改革与银行理财业务 159-181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 159-166
一、 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59-160
二、 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三大风险 160-161
三、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161-166
第二节 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改革 166-172
一、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166-167
二、 适应我国实体经济发需要的金融体系改革 167-172
第三节 银行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改革 172-178
一、 银行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172-173
二、 银行理财业务与金融体系改革: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 173-177
三、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 177-178
第四节 小结 178-181
参考文献 181-188
后记 188-190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90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 11-4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1-20
一、 政府主导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被视为深化金融改革之必然选择 11-13
二、 利率自由化对先行国家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 13-16
三、 我国利率定价实质市场化过程仍任重道远 16-18
四、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应回归至利率基础定价机制上 18-20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创新 20-22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22-37
一、 利率的定义与本文研究界定 23-24
二、 从古典到非古典:利率决定的供求均衡机制 24-26
三、 利率决定机制的微观分析 26-28
四、 利率决定机制的宏观研究 28-33
五、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相关研究的归纳、批判与研究方向选择 33-37
第四节 全文研究安排和研究方法 37-41
一、 研究思路和全文安排 37-38
二、 主要研究方法 38-41
第二章 利率决定机制与金融选择权:理论分析 41-67
第一节 内生金融体系下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与市场化定价 42-48
一、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基本关系 42-43
二、 两部门经济模型下的内生价格机制 43-44
三、 拓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与金融选择权 44-48
第二节 从金融管制到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机制研究 48-54
一、 管制条件下利率决定机制分析 48-52
二、 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资源定价 52-54
第三节 存款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 54-60
一、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存款市场需求 56
二、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存款市场供给 56-57
三、 存款利率决定机制均衡与比较静态分析 57-60
第四节 贷款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 60-64
一、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贷款市场需求 60-61
二、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贷款市场供给 61
三、 贷款市场的均衡与比较静态分析 61-64
第五节 理论模型研究总结与讨论 64-67
第三章 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实质市场化与金融选择权 67-93
第一节 实质金融深化的路径:向市场化过渡 67-80
一、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原因与主要进程 67-69
二、 美国金融管制政策从未剥夺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 69-70
三、 实体经济金融资产选择变迁在利率定价中的决定作用 70-75
四、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融资选择权和结构变迁 75-80
第二节 美国存款市场主体、居民金融选择权与利率决定机制 80-82
一、 美国存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80
二、 规模显著、持续增长的存款市场替代品 80-81
三、 居民拥有充分议价权条件下的存款利率决定分析 81-82
第三节 美国贷款市场主体、企业金融选择权与利率决定 82-84
一、 美国贷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82
二、 以债券为主要替代品的直接融资体系及其结构变迁 82-83
三、 企业拥有充分议价权条件下融资利率决定分析 83-84
第四节 美国主要利率体系与金融活动关联分析 84-90
一、 美国的主要利率体系及其关联 84-85
二、 有效利率体系与金融活动的关联性验证 85-89
三、 利率体系高度关联体现实体经济金融活动关联 89-90
第五节 内生性金融、充分金融选择权与实质金融脱媒 90-93
一、 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内生性金融体系 90-91
二、 充分金融资产选择权、议价能力和丰富的替代品市场 91-92
三、 以企业债券为主要方式的直接融资市场 92-93
第四章 我国利率管制改革与实质市场化之差距分析 93-105
第一节 我国金融管制的主要逻辑与演变 94-98
一、 金融管制的三种主要模式分析 95
二、 我国金融管制政策变迁 95-97
三、 官方利率市场化措施主要体现为利率水平管制放松 97-98
第二节 利率体系基本建立但呈现多元分割和弱性关联 98-100
第三节 利率水平管制放松与实质市场化主要差异分析 100-105
一、 资金供应方缺乏足够金融替代品导致议价权有限 100-101
二、 二元市场分割下资金需求方缺乏融资选择权 101
三、 企业债券并非实质意义上直接融资渠道 101-103
四、 银行卖方优势下金融脱媒并未实现 103-105
第五章 存贷款利率决定、金融选择权与银行卖方优势 105-123
第一节 中国存款市场利率决定机制分析 105-111
一、 中国存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105
二、 存款市场的替代品分析: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权缺乏 105-110
三、 中国存款市场的利率决定分析 110
四、 商业银行“卖方优势”下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缺陷 110-111
第二节 贷款市场利率决定机制分析 111-118
一、 中国贷款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111
二、 中国贷款市场的替代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权缺乏 111-116
三、 中国贷款市场的利率决定分析 116
四、 商业银行“卖方优势”下的贷款利率市场化缺陷 116-118
第三节 银行卖方优势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 118-123
一、 外植型金融体系下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不足 118-121
二、 重银行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之“卖方优势” 121-123
第六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分析:卖方优势论证 123-139
第一节 金融管制条件下银行卖方优势基础分析框架 123-125
第二节 从商业银行资产端到负债端的实证分析 125-134
一、 存款端显示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权缺乏 125-130
二、 资产端分析显示企业融资障碍与金融服务不足 130-134
第三节 银行业经营格局与卖方议价优势仍将持续 134-139
一、 银行议价优势下体现为银行业机构激烈竞争 134-136
二、 利差收入仍支撑现有盈利结构 136-139
第七章 案例分析:银行内部竞争、理财“揽储”与互联网金融 139-161
第一节 利率水平管制与金融机构内部竞争:以 2012 年非对称降息为例 140-146
一、 案例选择背景 140-142
二、 时间窗口分析的意义:典型的样本 142
三、 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定价表现 142-143
四、 存款利率政策调整与金融机构调息行为剖析 143-146
五、 贷款利率调整与金融机构竞争行为剖析 146
第二节 金融管制背景下银行理财“揽储功能”研究 146-154
一、 同业经营竞争下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成为揽储工具 147-150
二、 理财产品“揽储”原因探究 150-153
三、 同业竞争下的存款稀缺性 153-154
第三节 国内互联网金融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权 154-161
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分类 154-156
二、 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以余额宝为例 156-157
三、 国内互联网金融实际附着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环节中 157-158
四、 基本结论 158-161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161-167
参考文献 167-175
后记 175-177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77


金融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 14-2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4-18
一、研究背景 14-16
二、选题依据 16-18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8-1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9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19-20
第五节 论文结构 20-24
第二章 文献综述:支付机构及支付业务的微观机制和宏观影响 24-38
第一节 支付机构及其支付业务定位 24-27
一、支付服务解决了电子商务的信用和安全问题 24-26
二、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26-27
第二节 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微观机制 27-30
一、支付服务市场结构相关问题 27-28
二、支付机构业务风险识别和防控 28-29
三、支付机构跨行资金结算模式 29-30
第三节 支付机构业务的宏观影响 30-35
一、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 30-32
二、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32-33
三、对货币政策实施及传导机制的影响 33-35
四、支付机构创新业务的宏观影响 3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5-38
第三章 历史视角:支付方式演变与支付机构业务发展 38-46
第一节 货币支付的不同发展阶段 38-40
一、实物货币支付阶段 38-39
二、金属货币支付阶段 39
三、信用货币支付阶段 39-40
第二节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出现和发展 40-41
一、票据 40
二、信用卡 40
三、信用证 40-41
四、转账卡 41
第三节 电子支付阶段 41-42
第四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42-43
第五节 支付机构及其业务类型 43-45
一、网络支付业务 44
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 44-45
三、银行卡收单业务 45
第六节 本章小结 45-46
第四章 理论基础:支付理论、支付平台和支付创新 46-54
第一节 支付经济学 46-47
第二节 双边市场相关理论 47-50
一、双边市场概念 47
二、网络外部性 47-48
三、平台企业 48
四、双边市场定价原则 48-49
五、市场业务发展策略 49-50
第三节 支付创新与金融创新 50-52
一、金融创新理论的几种主流代表 50-51
二、金融创新的研究方法 51-52
三、支付创新研究 5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2-54
第五章 网络支付业务发展与存在问题 54-66
第一节 网络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54-59
一、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情况 54-56
二、互联网支付主要业务模式 56-59
第二节 关于支付账户的几个争议 59-62
一、支付账户实名制管理 60
二、支付账户资金流转“黑箱” 60
三、支付账户余额的性质认定 60-61
四、支付账户的结算最终性 61-62
第三节 互联网支付业务的资金结算 62-64
一、互联网支付业务的资金结算模式 62-63
二、支付机构提供跨行清算服务的争议 63-6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4-66
第六章 预付卡业务发展与存在问题 66-74
第一节 商业预付卡定义及分类 66-67
第二节 对多用途预付卡属性的认定 67-68
第三节 预付卡业务发展 68-72
一、预付卡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需求 68-69
二、预付卡业务流程及盈利模式 69-70
三、预付卡业务发展现状 70-72
第四节 预付卡业务潜在风险及监管重点 72-73
一、客户备付金挪用风险 72
二、预付卡被用于洗钱、套现等违法活动 72-73
三、系统安全和信用风险 7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73-74
第七章 银行卡收单业务现状与存在问题 74-80
第一节 银行卡收单业务定义、业务流程 74-75
一、银行卡收单业务定义 74
二、银行卡收单业务流程 74-75
第二节 支付机构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现实需求 75-77
第三节 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77-78
一、价格双轨制扰乱收单市场秩序 77
二、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加大 77-78
三、受理商户拓展缺乏有效的资质审核 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8-80
第八章 市场视角:关于支付服务的市场研究 80-94
第一节 支付服务行业集中度 80-83
一、支付机构行业集中度 80-81
二、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集中度 81-83
第二节 支付服务市场结构分析 83-85
一、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结构特征 83-84
二、多用途预付卡市场结构 84-85
三、银行卡收单市场结构 85
第三节 支付机构线上线下定价机制研究 85-92
一、双边市场垄断支付平台的基本模型 86-87
二、基本模型的扩展:线下垄断平台最大化网络外部性定价 87-89
三、竞争性支付平台定价机制 89-91
四、支付机构如何扩大市场份额? 91-9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2-94
第九章 宏观影响:支付机构业务发展与货币创造 94-110
第一节 客户备付金对货币创造的影响 94-104
一、支付机构货币创造的宏观背景 94-95
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影响货币供给的途径 95-97
三、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进行货币创造的实证分析 97-104
第二节 支付机构业务创新的宏观影响 104-109
一、支付机构代销货币基金业务概况 104-107
二、支付机构业务创新的宏观影响——以余额宝为例 107-109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09-110
第十章 国际比较:支付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 110-120
第一节 国外支付业务的发展与监管 110-113
一、美国支付机构业务监管 110-111
二、欧盟支付机构业务监管 111-112
三、亚洲各国和地区支付机构业务监管 112-113
第二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的借鉴意义 113
第三节 我国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现状 113-119
一、有效监管的组织构架基本建立 114
二、监管法规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114-116
三、客户备付金监管措施到位 116-1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9-120
第十一章 完善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120-142
第一节 支付机构在支付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 120-123
第二节 中央银行如何应对支付机构业务宏观影响 123-124
第三节 完善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的总体政策建议 124-127
一、推动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监管立法 124-125
二、依业务本质实行统一监管 125
三、对重点支付机构施行非对称监管 125-127
第四节 构建支付机构业务监管指标体系 127-134
一、及时结算能力指标 127-129
二、风险偿付能力指标 129
三、营运能力指标 129-131
四、盈利能力指标 131-132
五、发展能力指标 132-134
第五节 对改进各项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的具体建议 134-141
一、改进支付账户功能设计 135-137
二、丰富支付机构资金清算渠道 137-138
三、引导预付卡业务向小额支付领域和细分市场转型 138-141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41-142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42-146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142-143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43-146
参考文献 146-152
后记 152-154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1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论文提纲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