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论文提纲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89 论文编号:sb2015042214413712260 日期:2015-04-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法律硕士论文提纲一


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10-20
一、研究范围 10-11
二、史料概述 11-14
三、学术史回顾 14-20
第一章 秦法制传统的形成和延续 20-36
第一节 秦法制形成的背景 20-24
一、历史和民族背景 20-22
二、百家学说影响的背景 22-24
第二节 秦早期成文立法管窥 24-33
一、商鞅量孝公十八年铭 25-29
二、青川木简《田律》 29-30
三、虎符铭 30-32
四、立法技术的快速成熟 32-33
第三节 秦法制的延续性 33-36
第二章 秦的基层司法官吏 36-56
第一节 县级机构的组成人员及其司法职责 37-40
第二节 佐 40-46
一、佐和史是县级“少吏”的二种基本成分 40-42
二、佐的职责及其司法角色 42-44
三、佐的来源和升迁 44-46
第三节 史 46-56
一、史的来源和司法职责 46-54
二、史的升迁 54-56
第三章 秦地方司法案例分析 56-98
第一节 癸、琐相移谋购案 57-75
一、案卷文本 57-60
二、案情概要 60-61
三、法律适用 61-75
第二节 尸等捕盗疑购案 75-83
一、案卷文本 77-78
二、案情概要 78-79
三、法律适用 79-83
第三节 芮盗卖公列地案 83-98
一、案卷文本 84-86
二、案情复原 86-88
三、法律适用 88-93
四、司法程序 93
五、秦“列”制蠡测 93-98
第四章 秦地方司法案卷分析 98-134
第一节 较完整案卷的分析 101-122
一、官吏被劾纵弗论案 101-102
二、统一战争中奔命卒逃亡案 102-104
三、即讯爰书 104-105
四、失踪报案爰书 105
五、洞庭郡交办巴郡卒人案件的文书 105-107
六、覆狱查询文书 107-113
七、乡官行书不当案 113-114
八、县尉行政不当案 114-115
九、县司空失弗令田案 115-117
十、县吏失拜爵案 117-118
十一、乡长官劾船人践更案 118-119
十二、县吏被劾论罪不应律令案 119-120
十三、小史詈骂乡长官案 120-122
十四、官吏私令劳役者出庸案 122
第二节 残缺案卷的辑录和分析 122-134
一、劾文书 122-124
二、上级交办论罪的文书 124-125
三、上级交办调查案情的文书 125-126
四、同级交办案件的文书 126
五、讯问记录 126-130
六、讯问记录和鞫狱文书 130
七、诊书 130-131
八、同级间移交案卷的文书 131
九、当罪或报谳文书 131
十、具狱记录 131-132
十一、性质不明的残缺案卷 132-134
第五章 与秦地方司法有关的其它问题 134-164
第一节 秦法制在楚故地的推行 134-144
一、秦国制度的全面推行 135-137
二、秦国移民政策与法制的关系 137-139
三、楚因素对秦制度的影响 139-142
四、秦楚之际楚政治文化的短暂复兴 142-144
第二节 《封诊式》类文献的形成及其编纂技术管窥 144-151
一、《封诊式》类文献的形成和传播 144-146
二、《封诊式》编纂技术管窥 146-151
第三节 《奏谳书》类文献的性质再探 151-161
第四节 《法律答问》类文献的编纂 161-164
结语 164-168
参考文献 168-18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81-182
后记 182-183


法律硕士论文提纲二


摘要 3-6
Abstract 6-10
引言 13-17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4
二、 研究的现状 14-15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16
五、 研究的不足之处 16-17
第一章 20 世纪初的中国婚姻立法 17-43
第一节 清末中国的婚姻立法 17-39
一、 《大清现行刑律》中的婚姻立法 17-22
二、 《大清民律草案》中的婚姻立法 22-39
第二节 清末婚姻立法与婚姻习俗变革 39-42
一、 追求婚姻自由抵制包办婚姻 39-40
二、 崇尚自由恋爱抵制媒妁之言 40
三、 提倡文明婚仪抵制买卖婚姻 40-41
四、 宣传科学嫁娶抵制早婚陋习 41
五、 实行一夫一妻抵制重婚纳妾 41-42
小结 42-43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婚姻立法 43-85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婚姻立法概况 43-77
一、 婚姻立法内容 44-56
二、 婚姻司法实践 56-77
第二节 北洋时期婚姻立法的效果与社会影响 77-83
一、 深刻有余而改革不彻底 78-80
二、 偏激有余而难充分适用 80-81
三、 超前有余而社会功效差 81-83
小结 83-85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婚姻立法 85-12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婚姻立法 85-102
一、 婚姻立法内容 85-97
二、 对南京国民政府婚姻立法的评价 97-102
第二节 婚姻习俗的改革与社会风气的变化 102-121
一、 婚姻习惯和风俗改革内容 102-114
二、 社会风气的变化与评价 114-121
第三节 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的社会效应 121-127
一、 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的适用性 121-122
二、 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的实效性 122-127
小结 127-128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立法 128-147
第一节 苏联模式下影响的新中国婚姻法 128-137
一、 借鉴苏联模式创立的婚姻法 128-130
二、 1950 年《婚姻法》的苏式基本原则 130-133
三、 1950 年《婚姻法》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133-137
第二节 1978 年以后的中国婚姻法 137-146
一、 挣脱苏联模式的中国婚姻法之恢复 137-140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婚姻法的发展 140-145
三、 21 世纪中国婚姻法的逐步完善 145-146
小结 146-147
结语 147-154
一、 近代以来的中国婚姻立法是循序渐进的历程 147-149
二、 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观念基础 149-150
三、 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价值内涵 150-151
四、 当代中国婚姻法的缺陷与出路 151-154
参考文献 154-160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60-161
后记 161-164


法律硕士论文提纲三


摘要 3-6
Abstract 6-9
导论 14-2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4-15
二、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5-19
三、本文结构和研究创新 19-22
第一章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22-41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理论基础 22-34
一、不动产登记概念 22-24
二、物权变动与公示公信原则 24-30
三、物权行为理论评析 30-32
四、不动产登记的制度价值 32-34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34-41
一、制度的涵义 34-36
二、制度的功能 36-37
三、制度变迁及其理论模型 37-41
第二章 新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渊源 41-6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41-49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启蒙 42-45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初建 45-46
三、现代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46-4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吸收 49-59
一、登记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贯彻土地政策的实施 50-51
二、土地登记是基础登记 51-59
第三节 前苏联法学模式的影响 59-64
一、民法学影响 60-62
二、法律思想和法学教育的影响 62-64
第三章 1949-1978:不动产登记制度发展的僵滞 64-90
第一节 1949-1953:重新确权登记 64-74
一、不动产登记立法上的传承 64-67
二、农村土地改革,重新确权登记 67-71
三、城市房地产总登记 71-74
第二节 1953-1978:不动产登记停滞 74-81
一、农村土地集体化,登记阙如 74-76
二、城市住房非商品化,登记虚无 76-79
三、城市土地国有化,土地行政划拨 79-81
第三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原因分析 81-90
一、宪政秩序的改变 81-84
二、“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论 84-86
三、“旧法”废除与民法学的转型 86-90
第四章 1978-2014: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理性回归与市场化发展 90-137
第一节 1978-1992:行政管理为价值目标的不动产登记 90-103
一、不动产登记法的重构 91-98
二、房屋登记——保护私人产权,落实私房政策 98-101
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 101-103
第二节 1992-2007: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市场化趋势 103-114
一、不动产登记渐趋规范化、法制化 104-108
二、不动产物权登记种类的市场化趋向——抵押登记 108-110
三、不动产登记机关不统一的困境与突破 110-112
四、不动产登记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前行 112-114
第三节 2007-2014: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114-125
一、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构建——《物权法》 115-119
二、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建设,实现城乡统一发展 119-123
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局的设立 123-125
第四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原因分析 125-137
一、改革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根源 125-129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129-131
三、制度非均衡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的动因 131-137
第五章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 137-164
第一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例模式 137-140
一、物权形式主义 138
二、意思主义 138-139
三、债权形式主义 139
四、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139-140
第二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现状 140-147
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141-143
二、登记发展不平衡 143-144
三、不动产登记簿与不动产权属证书呈多样性 144-146
四、不动产登记程序各异 146
五、登记效力不明确 146-147
第三节 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 147-164
一、统一不动产登记机构 147-151
二、统一不动产登记范围 151-155
三、统一不动产登记程序 155-158
四、统一不动产登记簿 158-164
结语 164-166
参考文献 166-17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74-175
后记 175-17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