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硕士论文提纲如何写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25 论文编号:sb2015042015055412250 日期:2015-04-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税收硕士论文提纲如何写一


摘要 4-7
Abstract 7-10
目录 11-15
1 绪论 15-37
1.1 论文选题背景、解决的问题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15-20
1.1.1 选题背景 15-16
1.1.2 选题研究的问题 16-19
1.1.3 财政社会学视角研究新农村治理转型的意义 19-20
1.2 研究文献综述 20-31
1.2.1 财政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20-23
1.2.2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研究 23-26
1.2.3 中国农村财政的专题性研究及观点综述 26-27
1.2.4 基层治理转型的专题性研究及观点综述 27-31
1.3 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线路 31-35
1.3.1 主要理论 32-33
1.3.2 主要研究方法 33-34
1.3.3 研究线路 34-35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35-37
1.4.1 主要创新 35
1.4.2 主要不足 35-37
2 财政社会学视角下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范围界定 37-81
2.1 财政社会学的源起及内涵 37-49
2.1.1 财政社会学的源起 37-44
2.1.2 财政社会学的内涵 44-49
2.1.3 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49
2.2 农村治理转型的变迁及内生动力探析 49-74
2.2.1 治理转型的定义 50-52
2.2.2 农村治理变迁的历程 52-68
2.2.3 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目标定位 68-71
2.2.4 农村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探析 71-74
2.3 财政社会学视角下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范式界定 74-81
2.3.1 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74-76
2.3.2 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76
2.3.3 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的新农村治理转型的路径界定 76-81
3 税收民主化: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经济基础 81-99
3.1 税收民主化的内涵及现状 81-84
3.1.1 税收民主化的内涵 81-83
3.1.2 税收民主化的现状 83-84
3.2 税收民主化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经济基础 84-99
3.2.1 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 85-89
3.2.2 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 89-90
3.2.3 为什么税收民主化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绕不过的弯? 90-96
3.2.4 税收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96-99
4 财政透明: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保障 99-117
4.1 财政透明是实现新农村善治的制度保障 99-105
4.1.1 财政透明的内涵 99-100
4.1.2 财政透明的进度梳理 100-102
4.1.3 财政透明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保障 102-105
4.2 实现财政透明的路径选择 105-117
4.2.1 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106-110
4.2.2 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编制 110-114
4.2.3 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监督 114-117
5 公民精神: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基础 117-127
5.1 公民精神的内涵及对新农村治理的价值 117-121
5.1.1 公民精神的内涵 117-120
5.1.2 公民精神是新农村治理转型的社会基础 120-121
5.2 现代中国公民精神的培育 121-127
5.2.1 我国公民精神的现状 121-123
5.2.2 现代公民精神的构建 123-127
6 新农村治理转型案例的财政社会学视角分析 127-141
6.1 X县S镇的行政整体构架 127-137
6.1.1 S镇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127-128
6.1.2 S镇行政纵向排列及横向组合构架 128-135
6.1.3 “五归法”改革:税费改革后的机构改革 135-137
6.2 “五归法”行政改革解读 137-141
6.2.1 改革动因:乡镇财政紧缺 137-138
6.2.2 改革结果:权力上收 138-139
6.2.3 改革后续:在完善中还原 139-140
6.2.4 改革反思:制度的路径依赖 140-141
7 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的新农村治理转型的制度供给 141-161
7.1 税收民主化路径的制度供给 141-146
7.1.1 统一城乡税制培育农村新型税源 141-143
7.1.2 开放基层法庭培育农民法治意识 143-145
7.1.3 落实人大职能培育农民民主意识 145-146
7.2 财政透明路径的制度供给 146-155
7.2.1 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146-151
7.2.2 重构预算权力格局全面细化预算编制 151-154
7.2.3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让财政透明制度运转起来 154-155
7.3 公民精神路径的制度供给 155-161
7.3.1 解构乡镇科层体制 155-157
7.3.2 分解行政村级权力 157-159
7.3.3 村民小组管理社区化 159-161
参考文献 161-171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171-173
后记 173


税收硕士论文提纲如何写二


中文摘要 4-9
Abstract 9-13
1. 导论 18-38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8-20
1.1.1 研究背景 18-19
1.1.2 研究意义 19-20
1.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0-31
1.2.1 文献回顾 20-30
1.2.2 简要述评 30-31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31-34
1.3.1 研究方法 31-32
1.3.2 结构安排 32-34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34-38
1.4.1 可能的创新 34-37
1.4.2 主要不足 37-38
2.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38-93
2.1 就业的一般分析 38-60
2.1.1 就业与失业的基础理论分析 38-45
2.1.2 现代西方就业理论的历史演绎及述评 45-54
2.1.3 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54-60
2.2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整体解析 60-64
2.2.1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流程分析 60-63
2.2.2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63-64
2.3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步解析 64-93
2.3.1 财政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65-80
2.3.2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均衡 80-84
2.3.3 财政政策、经济发展与就业决定 84-93
3. 我国就业制度与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93-134
3.1 我国就业制度与就业状况分析 93-121
3.1.1 我国就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93-98
3.1.2 我国就业现状的总体判断与成因分析 98-119
3.1.3 我国就业形势的未来趋势 119-121
3.2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121-133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分析 121-125
3.2.2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分析 125-133
3.3 本章小结 133-134
4.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均衡的实证分析 134-199
4.1 文献综述 134-143
4.1.1 文献回顾 134-142
4.1.2 简要评述 142-143
4.2 财政政策劳动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 143-163
4.2.1 财政政策劳动供给总量效应的实证检验 143-155
4.2.2 财政政策劳动供给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 155-163
4.3 财政政策劳动需求效应的实证分析 163-181
4.3.1 财政政策劳动需求总量效应的实证检验 163-175
4.3.2 财政政策劳动需求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 175-181
4.4 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均衡影响的实证分析 181-195
4.4.1 数理模型的构建 181-183
4.4.2 实证检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究 183-195
4.5 本章结论 195-199
5.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宏观经济均衡、增长及波动的实证分析 199-262
5.1 文献综述 199-210
5.1.1 文献回顾 199-209
5.1.2 简要述评 209-210
5.2 一般经济均衡下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210-225
5.2.1 数理模型的构建 210-215
5.2.2 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研究 215-225
5.3 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25-243
5.3.1 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联立实证检验 226-235
5.3.2 财政支出政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验分析 235-243
5.4 财政政策、经济波动与就业波动的实证分析 243-258
5.4.1 数理模型的构建 244-245
5.4.2 实证检验: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动态联动效应研究 245-258
5.5 本章结论 258-262
6.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基于产业、城乡及区域视角的实证分析 262-304
6.1 文献综述 262-271
6.1.1 文献回顾 262-270
6.1.2 简要述评 270-271
6.2 财政政策产业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271-281
6.2.1 数理模型的构建 272-273
6.2.2 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研究 273-281
6.3 财政政策城乡就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281-290
6.3.1 数理模型构建 282-283
6.3.2 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研究 283-290
6.4 财政政策区域就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290-300
6.4.1 数理模型的构建 290-292
6.4.2 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研究 292-300
6.5 本章结论 300-304
7.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路径 304-330
7.1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 304-314
7.1.1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取得的成效 304-307
7.1.2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存在的缺陷 307-314
7.2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优化路径 314-330
7.2.1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优化原则 314-315
7.2.2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优化措施 315-330
参考文献 330-345
后记 345-347
致谢 347-349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49


税收硕士论文提纲如何写三


摘要 6-7
Abstract 7-8
1 绪论 9-16
1.1 研究背景 9
1.2 研究目的 9-10
1.3 研究意义 10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0-13
1.4.1 国内税务稽查研究现状概述 10-12
1.4.2 国外税务稽查研究现状概述 12-13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4
1.5.1 研究方法 13
1.5.2 研究路线 13-14
1.6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14-16
2 我国税务稽查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 16-19
2.1 我国税务稽查的发展历程 16-17
2.1.1 税务稽查发展的萌芽阶段——征管员模式 16
2.1.2 税务稽查发展的起步阶段——征管、检查两分离的税务稽查模式 16
2.1.3 税务稽查发展的探索阶段——现代稽查模式逐步确立 16-17
2.2 我国税务稽查的发展趋势 17-19
2.2.1 一级稽查 17-18
2.2.2 “分级分类”稽查 18-19
3 丽水市地税稽查管理现状分析 19-26
3.1 丽水地税稽查的发展历程 19-21
3.1.1 组织机构的发展历程 19
3.1.2 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19-21
3.2 丽水市地税稽查的总体情况概述 21-26
3.2.1 丽水市地税稽查的机构设置 21-22
3.2.2 丽水市地税稽查的工作流程 22-24
3.2.3 近年来丽水地税稽查成果 24-26
4 丽水市地税稽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6-32
4.1 稽查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26-27
4.1.1 年龄结构不合理 26
4.1.2 部分稽查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足 26
4.1.3 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缺乏 26-27
4.2 机构设置不合理 27-29
4.2.1 地税局下属机构制约稽查职能作用 27-28
4.2.2 县一级稽查模式的设置使检查力量被削弱 28-29
4.3 稽查“四环节”工作各有漏洞 29-30
4.3.1 选案环节技术水平不高 29
4.3.2 检查环节不够细致深入 29
4.3.3 审理环节不够到位 29-30
4.3.4 执行环节不够全面 30
4.4 稽查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30-32
4.4.1 稽查软件开发还不够完善 30-31
4.4.2 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低 31
4.4.3 信息共享度不高 31-32
5 国内外税务稽查管理先进经验比较分析 32-37
5.1 国外稽查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32-33
5.1.1 稽查组织机构呈扁平化设置 32
5.1.2 税务机关内部设有专业的刑事侦查权机构 32
5.1.3 实施分级分类稽查 32
5.1.4 特别重视强化稽查人员队伍建设 32-33
5.1.5 稽查手段的现代化 33
5.2 国内部分省份稽查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做法 33-35
5.2.1 海南省地税的全省一级稽查模式 33-34
5.2.2 湖北省地税的全市一级稽查模式 34
5.2.3 安徽国税的稽查集约式管理模式 34
5.2.4 广西国税的集中选案与审理模式 34-35
5.2.5 江苏省地税的分级分类稽查模式 35
5.3 国内外稽查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 35-37
5.3.1 组织机构趋向扁平化设置 35
5.3.2 分级分类稽查管理模式的应用 35
5.3.3 稽查队伍人员建设保质保量 35-36
5.3.4 稽查手段趋向现代化 36-37
6 丽水市地税稽查管理的优化和对策分析 37-48
6.1 推进高素质的稽查干部队伍建设 37-38
6.1.1 建设学习型税务稽查队伍是基础 37
6.1.2 建设能级考评结合的税务稽查队伍是重点 37-38
6.1.3 建设廉洁型税务稽查队伍是保障 38
6.2 探索稽查扁平化管理新模式 38-41
6.2.1 建立扁平化稽查管理的可行性 39
6.2.2 稽查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 39-40
6.2.3 稽查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0
6.2.4 稽查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分析 40-41
6.3 努力提升稽查“四环节”工作质量 41-45
6.3.1 提升选案工作的准确性 41-42
6.3.2 提升检查工作的深入性 42-44
6.3.3 提升案审工作的公正性 44-45
6.3.4 提升执行工作的威慑性 45
6.4 推进稽查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信息管税 45-48
6.4.1 信息技术在选案环节的应用 45-46
6.4.2 信息技术在检查环节的应用 46
6.4.3 信息技术在案审环节的应用 46
6.4.4 信息技术在执行环节的应用 46-48
7 结论与讨论 48-49
7.1 结论 48
7.2 讨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