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 1研究背景
成都是四川,也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改善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任。为此,成都市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西部地区承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而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条件包括技术研发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因追求成本最优化、幵拓新的市场而在空间上重新布局的机遇,通过相关公共政策,利用各种形式承接相关投资,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成都市今后改善产业结构,是将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本研究试图在充分分析成都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找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成都起步比较早、并且发展迅速的产业,近年来,由于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出现、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政策以及灾后重建工作中政府的大力扶持,成都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需求量的增多,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发展现象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成都。目前,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也日趋完整,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能力已经具备。但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的意义主要是: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和功能性的部署区域,作为成都市的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成都市政府以及成都市委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异常重视。成都市虽然是正在建筑IT “第四极”的城市,但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先进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成都不高,知识外溢效应不明显;2、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到成都进行投资;3、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力度小,核心技术的开发不明显,高端产品在技术和档次方面竞争力不强,缺少高端技术储备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本研究,可为今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所包括的范围在不断扩展,因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构成尚无统一规范。尽管如此,国内外学者己经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定义与内涵、分类和特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转移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知识外溢效应研究以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一点争议。我国国家信息产业部2003年3月1日颁发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作业过程联系起来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行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制作、处理、加工、传播或接收信息等等功能。周伟(2008 )认为电子信息产业为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是开发、制造并销售设备和软件,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其核心是提供信息技术设备。贾伟(2009)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分为信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 -务业两个部类。其中信息设备电子信息产业是指面向信息存n、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分配和消费应用的信息载体产品、信息生产加工设备、信息获取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的生产电子信息产业。
第2章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2.1.1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念
我国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一点争议。根据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将电子信息产业界定为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电子信息产品,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以及软件产品。传统产业中,比如手工业、服装、玩具等产业,都是利用劳动力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生产,劳动力的多少和原材料的选择,是最主要的生产因素。产品的价值主要是靠原材料所拥有的价值以及对它进行加工的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的表现,因此,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而和传统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对劳动力和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少,产品更多的是科学技术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主要的生产因素是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它的劳动力构成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体,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性高,更新迅速,附加值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能促进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发展,能够对配套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关联性的促进作用。例如它对物流业的发展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电子信息产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它的集群化发展,对内部的教育培训和技术中介机构也有推波助澜的功效。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共享,也能够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大量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某个区域聚集,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柔性劳动力。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内,劳动力可以实现共享,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商品、服务、信息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也能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是一种良性状态下的竞争与合作,会带来知识外溢效应,能够式企业增强独立生存能力,而且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即对市场中的新产品或变化的市场信号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此外,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和员工之间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之间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因而相互信任和彼此满足,需求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
第3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 26
3.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26
3.1.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26
3.1.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分析 ........28
3.2成都市电子信息业的发展现状........ 29
3.2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35
第4章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及问题分析........ 38
4.1产业转移对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贡献........ 38
4.1.1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注入效应分析........ 38
4.1.2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效应分析........ 38
4.1.3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引致效应分析........ 39
4.1.4电子信息产业就业扩大效应........ 39
4.2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困境........ 39
第5章国外关于电子信息产业转移........ 47
5.1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 47
5.2韩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 47
5.3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经验........ 48
5.4启示........49
结论
本文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的一个发展情况,再分析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分析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结果表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但在承接过程中仍存在着产业配套能力差、人才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就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而言,具有竞争力提升效应、对外贸易发展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如制约本地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效应、影响资源配置效益提高的效应等。总体来讲,目前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方向是正确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降低到最低,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相关企业和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帮助。本文在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大的问题之一是数据问题。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比较详细全面的数据难以获得;另一方面,成都统计年鉴具有滞后期,比较新、比较全面的数据一般迟滞两年。这使得我的研究在数据上略显陈旧。另外,我获得的一部分数据标准不统一,这也给我的对比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二,产业转移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并且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影响。受制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篇幅限制,不能深入探讨各种因素的交互关系,从而不能更全面、客观的研究产业转移问题。
第三,本文试图运用产业转移理论解释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但是这都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对产业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过于抽象、空泛,定量分析的少,定性分析的多,这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细化研究。
第四,本文由于调查中选取的调查对象为成都市天府软件园以及高新西区的采访者作为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相对单一,这导致调查问卷的普及面不够广,可能会引起调查中存在着误差。这一方面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晓羚,彭云雁.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聚集研究[J].当代经济,2005, (12): 53-54.
[2]达捷,黄远水.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6): 45-46.
[3]孙久文,胡安俊,陈林.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2,(3): 175-178.
[4]陈伟.发展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1): 54-56.
[5]张婷.四川承接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与政策研究[J].神舟商贸,2009(12): 60-61.
[6]邵春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困境[J].中国科技投资,2006(3): 48-50.
[7]雷志强.振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思考——全力推进“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12): 99-102.
[8]张奇.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互动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3): 47-51.
[9]李林,桂学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35-39.
[10]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7):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