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与一般的产业相比,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而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最核心的人力资本----科技人才,因此,高技术产业对于科技人才的依赖度更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长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构成这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科技人才这一特殊生产要素,对于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北省科技人才资源匮乏,综合科技水平较弱。根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 年年末,河北省 R&D 人员数量仅有 7.3 余万人,分别为北京市的33.6%,上海市的 49.2%,江苏省的 22.5%,浙江省的 22.8%,山东省的 31.1%,广东省的 17.8%。此外河北省在目前大力发展的生物工程、信息工程、航空航海、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研发技术人才,再加上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和留驻能力不够,科技人才的流动率较高,大量的科技人才外流对河北科技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先进技术和知识资本的流出量加大,必将遏制或削弱河北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利于该省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论文通过分析研究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确定出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流动的主导因素,从而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吸纳科技人才的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目前国内有关科技人才的流动研究大多是以整体的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某一特殊行业科技人才的特定研究。虽然众学者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都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但不同行业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解决措施也因各行业而异,而没有从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就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论文对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对特定科技人才即高技术产业中的科技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提出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更加有针对性。
(2)实践意义
研究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有助于发现阻碍企业科技人才成长、施展才能的因素;有助于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提高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吸引科技人才向河北流入,为河北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最终对提高河北省的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人才流动问题的时间较早,很多理论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和成熟阶段形成的,并随着行为科学、管理学的逐渐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探究人才流动理论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在人才流动分类方面,Abraham and Steven(2000)指出,员工流动按自身意愿可分为自愿流动(主动流动)和非自愿流动(被动流动),其中自愿流动是员工因为自身的原因而作出流动的决定,一般为员工辞职;非自愿流动是指由组织作出流动的决策,主要为员工被迫辞职或被企业解雇。
在人才流动对组织的影响方面,Bevan(1987)指出,过于频繁的员工流动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员工流动会使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外流,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Hinkin and Tracey(2000)认为,员工流动会使企业增加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分离成本、雇佣成本和生产损失成本这五类成本;除增加招聘成本和选拔成本等可见成本外,员工流动还会增加如生产损失成本等众多不可见成本,由此可见,员工过于频繁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在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方面, Rosse and Levin(2001)指出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分别为: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价值观念等),组织因素(包括工作的环境、性质、办公条件、组织文化等),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对劳动力市场供求产生影响的经济和社会其他因素)。 Hom and Griffteh(1995)认为与人才流动相关度较高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因素、对工作的期望度、满意度、工作的复杂度、企业给予的物质奖励、晋升机会、激励措施等。 Kennedy and Fulford(1999)认为,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明显因素和不明显因素:年龄、收入、工作性质、个人的事业心、对前途的预期以及员工对工作调动的态度等为明显因素;而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工龄和工作调动的经历等为不明显因素。
Hiltrop and Jean-Marie(1999)认为,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薪酬、工作保障、工作责任、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工作时间安排情况、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自主权、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针对某些具体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A.B.Holmes(1983)认为,人才流动不仅仅是由人才自己的意愿引起的而且与现实的客观原因也有关系,有时候因为对其所处环境不满,所以人才流动的动力便是希望到一个令其满意的环境中去发展。Byeonju Jeong 等人(2005)从匈牙利、捷克和波兰三国的国情出发,指出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使其流动的重要动因,若无法正确处理需求结构和人才流动之间的矛盾就会使该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9
2.1 相关概念界定 ...............9
2.2 相关理论基础 ..............11
2.3 小结 .............17
3 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储量及流动影响因素研究设计...............18
3.1 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储量与分布 ................18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0
3.3 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21
3.4 小结 ................22
4 河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3
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4.2 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6
4.3 流动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28
结论
产学研模式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效能较高,但缺乏系统规范,容易导致腐败及不公平,也会更容易诱发风险,导致政府与企业产生连带的风险。如果能落实系统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及审计制度,对促进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以官员为主导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具有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决策者掌握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必然优先发展快速见经济效益的项目,这与政府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出发点会产生背离。很多需要科技创新的领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或长期规划产业。国家的资源分配难以落在社会经济效益较低或投资周期长,但不可或缺的产业,比如水资源管理、食品监管技术及基础研究的技术方面。所以,官产学研模式需要在规范的国家政策或法律环境下运行。
结论
产学研模式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效能较高,但缺乏系统规范,容易导致腐败及不公平,也会更容易诱发风险,导致政府与企业产生连带的风险。如果能落实系统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及审计制度,对促进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以官员为主导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具有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决策者掌握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必然优先发展快速见经济效益的项目,这与政府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出发点会产生背离。很多需要科技创新的领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或长期规划产业。国家的资源分配难以落在社会经济效益较低或投资周期长,但不可或缺的产业,比如水资源管理、食品监管技术及基础研究的技术方面。所以,官产学研模式需要在规范的国家政策或法律环境下运行。
参考文献
[1]Abraham P., Steven W.Thornburg, Absenteeism and Voluntary http://sblunwen.com/kjlw/ Turnover in CentralFlorida Hotels:A Pilo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0,19(2),211-218.
[2]Bevan S. The management of Labour Turnover[R].Institute of Manpower Studies.Brighton,1987.
[3]Hinkin T. R., Tracey J.B. The cost of turnover[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Adminidtration Quarterly,2000,6,14-21.
[4]Levin R., Rosse J. Talent Flow: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keeping good employees,helping them grow, and letting them go [M].San Francisco: A Wiley Company,2001.
[5]Hom P.W., Griffteh R. Employee turnover[M].Cincinnati: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5.
[6]Kennedy D.J., Fulford M.D. On the move: management relocation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9,40(2):60-68.
[7]Hiltrop,Jean-Marie.The quest for the best: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17(4):422-429.
[8]A.B.Holmes. East Africa: Tansania and Kenia: In the Committee 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talent.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83.
[9]Byeonju Jeong, Michal Kejak, Viatcheslav Vinogradov. The Economies of Trans-ition.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2005.
[10]Nauro F.Campos.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Politics and Policies.Springer,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