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迅猛奋进的城市化进程,激越奔腾的城市建设大潮,让城市建设中的工程管理推进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关键抓手和举措。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对于推进城市建设,落实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三大效益目标的优化、升级和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现行的城市工程建设模式除了工期长、投资成本大两个问题以外,还存在城市规划管理不合理、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施工质量差、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建设理念不够深入等等问题。这样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运行起来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空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相对应的问题,使得城市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经济效益差,城市交通运输质量、城市人口居住满意度、城市企业投资收益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现行城市建设模式的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机构在城市规划的安排的不合理性。由于是非专业和非职业的组织机构进行相关方面的设计、布置和管理,不能够全面的将整个城市的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因素、水文地理条件因素、气候因素、固定及流动人口因素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使得城市建设在设计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后续的运行和实施也必然不能合理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下属的职能部门相继在自己的管理业务中建立并使用了一批满足自身业务需要的管理系统,城市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
(1)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设计指导,独立开发,互不联系,因此应用的水平不高,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2)由于各系统之间的遵循的标准不统一,信息的格式不一致,致使相互间的信息共享比较困难,各系统都存在信息的大量的重复输入,既影响了数据的一致性,又无端地增加了工作的强度;
(3)由于各系统信息共享困难,导致办事效率低、审批周期长,满足不了现代化办公的要求。
............................
1.2信息化建设现状
1.2.1 基础设施情况
(1)网络情况
此次系统涉及的网络包括城建办大楼网络与工程监督管理处大楼网络两部分。其中,电子政务外网与电子政务内网已接入城建办大楼机房,大楼内的局域网与电子政务内网已连接,与电子政务外网未做连接,互联网只接入到大楼的网吧。
工程监督管理处大楼机房与内部局域网目前只接了互联网(没有电子政务外网与电子政务内网接入点),与城建办大楼局域网没有线路连通。内部局域网只做了一套布线,在每个房间设置了多个信息点,目前内部局域网没有应用系统在运行。
(2)机房情况
城建办大楼机房有 3 个机柜,主要的设备包括两台 IBM 服务器、两台防火墙、UPS 及一些楼层交换机,两台 IBM 服务器中的一台主要运行办公系统,另一台作为冷备份。本系统服务器设备将部署在城建办办大楼机房内。
1.2.2 系统应用情况
(1)OA 系统 城建办
2004 年建设完成 OA 系统,目前正常使用的模块包括内网信息发布、邮件系统、值班管理,其它的公文管理、行政管理等模块未正常使用。本次系统建设需要对 OA 系统进行集成。
(2)权力阳光系统
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局域网与市电子政务内网相连,在市权力阳光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中开展审批工作(进行申请信息、审批结果信息的录入、附件上传与审批流转)。各个行政事项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业务关联与信息资源共享,比如应急救援处在进行工程开发利用审批时,需要工程处许可阶段的工程信息,目前主要通过查询纸质档案的方式来获取。本次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按照市权力阳光系统的数据交换标准与市权力阳光系统实现对接。
...............................
第二章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建设要求
总体建设要求是全面提高城建办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的能力,实现城市工程信息化建设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规划目标。
(1)业务要求
实现城市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业务职能管理全覆盖。
(2)管理要求
实现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操作自动化、服务管理监督一体化。
(3)技术要求
建立技术成熟、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随需应变的技术支撑平台与简单易用的应用系统。
城建办大楼机房有 3 个机柜,主要的设备包括两台 IBM 服务器、两台防火墙、UPS 及一些楼层交换机,两台 IBM 服务器中的一台主要运行办公系统,另一台作为冷备份。本系统服务器设备将部署在城建办办大楼机房内。
1.2.2 系统应用情况
(1)OA 系统 城建办
2004 年建设完成 OA 系统,目前正常使用的模块包括内网信息发布、邮件系统、值班管理,其它的公文管理、行政管理等模块未正常使用。本次系统建设需要对 OA 系统进行集成。
(2)权力阳光系统
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局域网与市电子政务内网相连,在市权力阳光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中开展审批工作(进行申请信息、审批结果信息的录入、附件上传与审批流转)。各个行政事项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业务关联与信息资源共享,比如应急救援处在进行工程开发利用审批时,需要工程处许可阶段的工程信息,目前主要通过查询纸质档案的方式来获取。本次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按照市权力阳光系统的数据交换标准与市权力阳光系统实现对接。
...............................
第二章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建设要求
总体建设要求是全面提高城建办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的能力,实现城市工程信息化建设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规划目标。
(1)业务要求
实现城市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业务职能管理全覆盖。
(2)管理要求
实现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操作自动化、服务管理监督一体化。
(3)技术要求
建立技术成熟、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随需应变的技术支撑平台与简单易用的应用系统。

...........................
2.2功能需求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范围以城建办工程管理、服务、建设业务为核心,包括面向外部的服务系统、面向内部的业务系统以及面向相关部门的数据交换系统。具体建设包括八大子系统,分别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公共服务门户、运行在政务内网上的业务工作门户、工程综合管理系统、工程监察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运行在涉密环境上的数字会议系统和决策支撑系统。其中互联网、政务内网、涉密网之间物理隔离。
公共服务门户已经建成,需要升级优化部分功能,业务工作门户和数据交换系统需要新建,工程综合管理系统、工程监察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撑系统已经建成,需要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提供一些接口,以供业务工作门户调用,数字会议系统采用采购外包的方式建设。
下面针对每个子系统,提出相关需求分析。
(1)公共服务门户需求
公共服务门户主要有三大功能:政务信息公开;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包括咨询、投诉、建议等;在线办事。
需升级优化办事指南功能,增加场景式服务模式。增加网上互动与办事栏目,通过实名注册,建立工程建设单位办事门户,实现网上互动(投诉、咨询、建议)、办事申请(预申请)、预约、办事状态及结果查询并实现短信通知功能,网上办事覆盖市城建办各类行政许可、审批、处罚、服务、其它、备案以及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等业务。提升信息发布平台功能,实现业务信息与发布信息的自动关联。系统通过倒盘方式实现与政务内网的数据交换,并预留接口实现网闸交换模式。
(2)业务工作门户需求
业务工作门户是八个子系统的核心系统,主要面向城建办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工作入口。
业务工作门户针对本项目建设内容提供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代办任务与工作提醒(页面及短信方式)及公共参数管理并实现与已有系统(OA 系统)的单点登录集成并支持与将来建设系统的综合集成。业务工作门户应按工作权限要求实现以工程全生命周期流程为线索的工作界面,提供工程管理整体视角及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
第三章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15
3.1设计原则 ................................... 15
3.2总体架构设计 ............................... 16
第四章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实现.......................................... 27
4.1开发环境与配置 ........................................ 28
4.1.1 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 28
4.1.2 Tomcat 配置 ................................. 28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47
第四章 城市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配置
因篇幅有限,在此不能逐一介绍每个模块的具体实现,下面介绍一下业务管理模块中的业务审批的设计实现。
业务审批模块的主要功能:根据用户选择的审批类型,显示业务办理页面;把用户输入的业务申请表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提供用户业务审批查询页面;通过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去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并把查询结果显示在页面上。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本系统建成后,系统各项工程指标已达到了初步设计和实际业务的需求,实现了系统的建设目标。系统的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构建起工程立项、工程审批和工程监督的基本通道,实现了多事项、多部门审批协作的办公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行政审批业务效率。(2)业务事项流程得到明显规范,业务事项开始网上申报和办理,对外网上公示,对内事项监察,实现行政审批的程序化、现代化、规范化。
(3)提高业务办理工作效率和时间效能,实现工程基础数据及时汇总,提高业务事项的网上透明度,减少业务事项办理事故而产生的资源无益消耗和损失。
(4)构建工程信息化统一的基础和运维平台,为创新监管监察方法和推进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工程信息化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5)通过工程的数据沉淀、分类汇总,对于构建工程防护保障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保障,对加强工程建设宏观调控、工程规划、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在全社会发展效益中体现。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设计上,还是业务管理上,都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根据目前系统的运行状况,后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1)加强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强化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安排系统正式培训、正式试运行,不断完善系统各项功能;
本系统建成后,系统各项工程指标已达到了初步设计和实际业务的需求,实现了系统的建设目标。系统的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构建起工程立项、工程审批和工程监督的基本通道,实现了多事项、多部门审批协作的办公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行政审批业务效率。(2)业务事项流程得到明显规范,业务事项开始网上申报和办理,对外网上公示,对内事项监察,实现行政审批的程序化、现代化、规范化。
(3)提高业务办理工作效率和时间效能,实现工程基础数据及时汇总,提高业务事项的网上透明度,减少业务事项办理事故而产生的资源无益消耗和损失。
(4)构建工程信息化统一的基础和运维平台,为创新监管监察方法和推进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工程信息化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5)通过工程的数据沉淀、分类汇总,对于构建工程防护保障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保障,对加强工程建设宏观调控、工程规划、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在全社会发展效益中体现。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设计上,还是业务管理上,都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根据目前系统的运行状况,后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1)加强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强化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安排系统正式培训、正式试运行,不断完善系统各项功能;
(2)完善工程历史档案库,全面对工程档案进行扫描、命名、字段提取工作,完成了对2013 年前工程处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完成了对监管处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实现了档案入库。
(3)随着业务量规模的增加,数据存储量的增多,对系统稳定性和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考虑应用虚拟化、容器和云计算相关技术,对系统的架构和运维进行优化。
(3)随着业务量规模的增加,数据存储量的增多,对系统稳定性和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考虑应用虚拟化、容器和云计算相关技术,对系统的架构和运维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