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移动商务和移动即时通信
1.1.1移动商务简介移动商务作为新兴事物,不同的学者和专家给出了若干不同的定义。早期的研究认为移动商务是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进行交易和服务的过程}'}oClarke认为移动商务是任何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的具有金钱价值的交易}''oTsalgatidou和Veiialainen提出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并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任何有经济价值的交易都可以被认为是移动商务[s]。Kalakota和Robinson指出移动商务是指在移动过程中实现各种商务交易,是依靠移动设备保持商业关系和存储销售、服务、商品信息所要求的应用平台,是为满足新客户渠道和迎接综合挑战的电子服务的合理延伸「9}oMylonopoulous,Doukidis和Editors等人则从系统角度提出移动商务是个人与企业交互式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技术基础之上〔5〕。
虽然对移动商务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可认为,移动商务是那些依托移动通信网络,使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所进行的各种商业信息交互和各类商务活动。虽然移动商务和电子商务有一些类似的特征,但是移动商务不是电子商务的简单延伸。概括地说,移动商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紧急性、位置相关性和能够随时随地的访问几个方面。移动设备对于突发的、紧急的事件处理具有独特优势,由于移动设备通常随身携带,因此能为紧急事件的处理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利用用户的位置相关性特点,移动商务应用在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能达到很高的个性化程度,从而满足用户对服务和应用的差异化及个性化的需求。随时随地的访问为用户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捷,也使用户拥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移动商务突破了固定网络的束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比较适合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场合。近年来,移动商务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领先于全球。美国是电子商务的发源地之一,虽然其移动商务的发展速度不及电子商务,但发展形势也非常的看好,有很多手机用户选择用手机支付信息费用、服务费用和产品。这也主要得益于美国在手机应用多元化、3G、网络融合及对固定电话的代替等方面的进展。移动商务在欧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芬兰是世界移动商务的开拓者,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了解查阅影院的放映内容、交通工具的班次、售票情况和股票行情等。欧洲的移动商务业务应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商品搜索、信息服务以及购买等。在亚洲地区,移动商务发展得最为成熟的当属日本和韩国。目前,日本互联网用户超过5000万,而手机上网用户则接近1亿。
日本的NTTDoCoMo于2004年7月开通了使用内置非接触IC卡的手机结算及认证服务,并提出了4款支持该服务的手机,其服务领域包括:机场自助检票、娱乐场所门票、交通支付等,可在手机上查看余额、银行转账,通过移动网络充值等〔6〕。多年来,NTTDoCoM。公司通过与移动商务的内容供应商紧密联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韩国的SK公司推出的MONETA移动支付业务品牌是与VISA等信用卡机构合作来进行各种服务的,凡持有这种多功能卡的用户均可方便轻松地使用地铁卡、公共汽车卡及信用卡等实现电子化支付。近年来,更多的用户通过手机实现移动支付,购买车票,完成移动ATM取款等业务,移动支付在韩国己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中国移动商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也较快,并且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08年3月,中国已拥有了4.7亿移动电话用户,远远超过了固定电话的规模,而手机普及率也超过了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7j。个人的移动商务业务也同样有了空前的发展。如今中国的手机游戏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据报道,2010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总规模将达到95亿元〔8]。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移动商务服务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电子彩票、电子钱包、新闻浏览、移动即时通讯等等不断涌现。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商务业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服务将会更多的出现。整体上看,我国移动商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用户认识的逐渐提高,移动商务的巨大潜力会逐步显现出来。2移动即时通信简介即时通信是指能即时发送和接受网络消息的业务,其中消息内容包括文本、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类型。移动即时通信(MIM,mobileinstantmessaging)是指通信主体中至少有一方通过手机或PDA等移动终端实现的即时通信业务〔9]。互联网即时通信市场的持续饱和,促使互联网即时通信提供者(如腾讯QQ,MSN)也逐渐把业务重心转移到移动即时通信领域。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2008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数己达2.24亿,占互联网总数的75}}'0'。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用户对信息的容量、便捷性的需求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等也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以商务人士、公司职员、学生、科研人员为主的中高端人群对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移动即时通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移动即时通信固有的移动性、多中断性等先天性特点,也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雨飞,王有为,青正川等.移动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36.
[2] Clarke I. Emerging Value Propositions for M-Commerce[J].Journal of BusinessStrategies. 2001, 18 (2):133-147.
[3] Tsalgatidou A, Pitoura E. Business Models and Transactions Electronic CommerceRequirements and Properties[J].Computer, 2001, 37 (2):221-236.
[4] Ravi K, Marcia R.电子商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 Mylonopoulos N A, Doukidis G I and Editiors G.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Mobile Business:Technological Pluralism, Social Assimilation, and Growth[J].
[6]移动商务应用,http://publish.it168.com/2006/0302/20060302168601.s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8年5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R],http://www. miit. gov. cn/art/2008/05/24/art_ 5136_ 47439. html, 2008-05-21.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 2008-07-24.
[9]贺宁.移动即时通信业务的商业模式分析[EB/OL], http://column.chinabyte.com/257/2580257.shtml, 2008-12-06
[10]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8年8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R].http://www. mi i. gov. cn/col/co1166八ndex. html, 2008-09-13
[11]石晓俊,张振霞.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与欧日的比较、制约因素及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1:144-14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8年10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R].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1302737/11791914.html
[13] Hiller M. The rol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multilingual Website usabilit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3,2(1):2一14.
[14] Ford G, Kotze P and Marcus A. Cultural dimensions:Who is stereotyping whom? InG. Salvendy (ed.),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C].Las
[15] Straub D W, Loch W, Aristo R, Karahanna E and Strite M. Toward a theory-basedmeasurement of culture[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2, 10 (1):13一23.
[16] Harris P, Rettie R, Cheung E. Adoption and usage of M-commerce:a cross-culturalcomparison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Kingdom6[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Research, 2005, 6 (3):210- 224.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7
1.1 移动商务和移动即时通信 8-10
1.1.1 移动商务简介 8-9
1.1.2 移动即时通信简介 9-10
1.2 研究背景 10-12
1.2.1 现实背景 10-11
1.2.2 理论背景 11-12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3
1.4 研究方法 13-14
1.5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7
1.5.1 技术路线 14
1.5.2 论文结构 14-17
2 文献回顾 17-24
2.1 文化的定义、层次和维度 17-18
2.2 文化与信息系统采纳 18-21
2.2.1 文化对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研究 18-20
2.2.2 文化因素被引入对信息系统采纳研究的方式 20-21
2.3 个体层次文化特征 21-23
2.4 文化与移动商务采纳 23-24
3 理论开发:研究模型与假设 24-30
3.1 采纳者采纳视角的划分 24-26
3.2 基于个体层次文化因素的移动商务采纳假设 26-30
3.2.1 文化因素对网络成员采纳视角的影响 26
3.2.2 文化因素对技术使用者采纳视角的影响 26-28
3.2.3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采纳视角的影响 28-30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0-34
4.1 问卷设计 30-31
4.2 初始问卷修改 31-33
4.2.1 问卷前测 31-32
4.2.2 最终问卷形成 32-33
4.3 数据收集 33-34
5 数据分析 34-49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35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35-41
5.2.1 信度检测 35-37
5.2.2 效度检测 37-41
5.3 研究假设检验 41-45
5.3.1 文化因素作为决定变量的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42-44
5.3.2 文化因素作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44-45
5.4 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说明 45-49
6 研究结论 49-53
6.1 主要结论 49
6.2 研究创新点 49-50
6.3 研究贡献 50-51
6.3.1 理论贡献 50-51
6.3.2 对管理实践的贡献 51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51-53
6.4.1 研究局限 51-52
6.4.2 未来研究方向 52-53
参考文献 53-58
附录1 移动即时通信初始调查问卷 58-62
附录2 移动即时通信最终调查问卷 62-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