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首先进行了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其次构建相关变量的指标,分别运用区位熵和SBM模型对金融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投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形成了较大的负外部效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依赖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的粗放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多样性失衡等问题日渐突出,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朝着绿色和创新的方向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挣脱高污染、高耗能的束缚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两大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创新的体系,使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绿色创新的效率。绿色创新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绿色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应一个地区经济的绿色发展程度和未来增长潜力,所以,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要致力于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而实践证明,要素的空间集聚是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效能的关键,金融集聚作为现代金融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提升金融资源在空间层面上的流动速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资本配置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等中介效应,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金融方面的支持。那么,目前我国的金融聚集水平和绿色创新效率的现状和区域分布如何?在我国,是否存在金融聚集效应,是否能够提升我国的绿色创新效率?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地区差异如何?
金融论文怎么写
...........................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集聚的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金融业在提高资金融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金融业的业务复杂度不断增强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业也不断的追求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效应的增强,金融集聚应运而生,金融集聚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学术界对于金融集聚尚无统一的界定,本文主要从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测度方法两方面,分别介绍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集聚的相关研究结果。
(1)金融集聚的动因
关于金融集聚的动因,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集聚的形成是由于规模效应。Kindle Berger(1974)[1]认为金融机构的聚集会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形成企业的聚集。Park(1989)[2]在Kindle Berger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当某一区域的金融企业逐渐增加时,这些金融企业会进行信息共享以及资源共享并逐渐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并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形成金融集聚。Davis(1990)[3]认为金融机构希望获得通过规模经济来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益,从而产生金融集聚的现象。Tschoegl和Adrian(2000)[4]认为当某一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规模效应时,该地区的金融市场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也会吸引外部的企业进入,由此金融集聚的现象就会出现。潘英丽(2003)[10]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会产生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减少融资成本以及降低投资风险,从而提高金融集聚程度。王丹[11]和叶蜀君(2012)也认为金融集聚的产生得益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而另一种观点则是基于金融地理学的信息流理论。Porteous[5]从信息的外在性预计信息腹地等角度揭示金融集聚形成的动因。Zhao(2004)[6]认为金融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而自然的靠近从而形成金融集聚的现象。Martin(2007)[7]认为技术水平的进步促进了金融集聚程度的提升,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越发达的地区信息传递的效率越高。车欣薇(2012)[12]等人通过建立两区域模型解释地理因素会影响金融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而对金融集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集聚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金融集聚尚未有统一的定论,金融集聚的概念产生于产业集聚理论,该理论将金融业作为一种产业,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研究金融集聚现象。之后学术界对于金融集聚的研究又逐渐融合了金融学、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而最早关于金融集聚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关于金融中心的论述。Kindle Berger(1974)最先解释了关于金融中心的内涵,他认为金融中心可将各个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饶余庆(1987)[53]认为随着金融行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其业务往来的密度增大,金融机构会逐渐向一个地方聚集并形成金融中心,这就是金融集聚现象。程书芹(2008)[54]认为金融集聚是金融资源的流通和共享的过程。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金融集聚是在金融资源自由流通的基础上,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相关的金融业构成要素在某一地理空间集聚的现象。
2.1.2 绿色创新效率的内
C. Fussler et al (1996) [55]最先提出了绿色创新的定义,他认为绿色创新是一种新技术,可以使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多方受益。冯志军等人(2013)[56]认为绿色创新是一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创新。李旭(2015)[57]认为绿色创新是指降低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创新。总之,学术界对于绿色创新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总的来说,学者们都认为绿色创新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一种具有正向外部效应的创新活动,不仅会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会最大限度的降低创新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一种环保的创新活动,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学术界主要从产业区位、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对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韦伯在其作品《工业区位理论:趣味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1914)中,主要从产业区位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产业的集聚,他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制造业进行区位选址的依据,认为制造业的选址会考虑到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一方面当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在区位上更接近时,有利于更大幅度的降低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货物运输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成本,而随着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这些企业就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处于同一区位时,这些企业可以共享这一区位内的基础设施,获得更好的配套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并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基于以上考虑,制造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而选择集聚,这种集聚被称为规模集聚;而当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规模经济时,便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并吸引相关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域从而形成集聚并带动这个区位的整体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域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这一理论也为金融业的集聚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波特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产业的集聚。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运用钻石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想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产业的集群,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并吸引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集聚并获得其支持,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更好地满足需求条件,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开展,为国家获得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也为金融业的集聚效应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Kindleberger(1973)关于金融集聚的论述也借鉴了波特的理论,他运用钻石模型中的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进行分析。他认为金融业的核心在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这需要金融机构与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这些相关与支持行业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不断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并满足了差异化的需求,逐渐形成了金融中心,于是便产生了金融集聚的现象。Pandit(2002)也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金融集聚。他认为金融集聚产生于金融产业的集群。为满足资本家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与相关产业会加强协作,为降低成本并减少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会不断聚集形成集群,金融中心也应运而生,出现金融集聚的现象。国内外的其他学者也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金融集聚理论。
..............................
第3章 金融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的测度及现状分析........................17
3.1 金融集聚的测度和现状分析...................................17
3.1.1 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17
3.1.2 金融集聚水平的现状分析.............................17
第4章 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实证分析........................27
4.1 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27
4.1.1 数据说明...............................27
4.1.2 描述性统计结果.............................28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4
5.1 研究结论........................................44
5.2 政策建议.................................................44
第4章 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4.1.1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绿色创新效率(GIF)。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2009年到2018年中国30个省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从投入以及产出两个方面构建绿色创新效率的指标。基于表3.2,在投入指标上分别从能源投入、资本投入以及研发投入三个方面考虑,在产出指标上分别从期望产出以及非期望产出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中期望产出包括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申请数,非期望产出包括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以及烟(粉)尘排放总量。借助SBM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金融集聚水平(FA),基于已有文献对于该变量的各种测度方法,本文将采用可以对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客观评价的区位熵指数对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测度方法如下:
金融集聚(FA)=(各省金融业就业人数/各省就业总人数)/(全国金融业就业总人数/全国就业总人数)
(3)中介变量
本文的中介变量包括产业结构(IS)以及禀赋结构(FS)。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各地GDP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数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越合理,绿色创新效率越高;用资本劳动比来测度禀赋结构,以资本形成总额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值来测算。
金融论文参考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进行了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其次构建相关变量的指标,分别运用区位熵和SBM模型对金融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最后在嵌套矩阵W1下运用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对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基准回归分析,并对其资本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样本分别按照地区和金融集聚程度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变换矩阵和改变绿色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30个省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2009年到2018年的金融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分地区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和绿色创新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最低。
(2)在地理距离矩阵和嵌套矩阵下,金融集聚的莫兰指数的值都大于0小于1,这说明我国各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3)金融集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持以及外商投资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则不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发展。
(4)产业结构与资本配置是链接金融集聚与绿色创新效率的中介变量,具体而言,金融集聚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但是金融集聚通过资本配置反而不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