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思考——基于A股上市企业的实证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22 论文编号:sb2023072315380950745 日期:2023-07-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理论方面,首先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阐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及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之后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大量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也是首次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超越外国投资,意味着我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家。截至2021年末,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7851.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当年世界总量的10.5%,列世界第二位。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得到了极大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了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长期依赖于资源优势与成本优势的企业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国企业需要积极向国际市场融入,参与国际分工,培养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要素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关键是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创造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金融论文怎么写
金融论文怎么写

..........................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首先,介绍了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之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最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2.1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
随着各个国家不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文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本部分内容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1)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即二者之间为互补关系,Moran(2009)认为跨国公司在国外的业务扩张与其在母国的业务加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通过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手段进行全球业务整合,有利于美国跨国公司创造更大的出口额;Mitze等(2010)利用区域数据,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德国在欧盟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区域视角揭示了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额外的互补相关性。也有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是替代关系,Helpman等(2004)利用美国公司的出口和投资数据,构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模型,结果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Oberhofer和Pfaffermay(r2012)利用欧洲企业数据进行边际效应估计,结果显示生产率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即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则更有可能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跨国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和发展,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数据也更易获取,便于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从宏观角度看,张纪凤和黄萍(2013)通过构建引力模型进行混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贸易,并且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促进作用。滕堂伟等(2020)对OFDI的出口效应与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存在较大空间关联性,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出口促进效应。鲍静海和韩小蕊(2021)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分析其出口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包含出口促进效应与抑制效应。随着微观数据的可得性逐渐提高,也有部分国内学者从微观企业层面展开研究。毛其淋和许家云(2014)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提升了企业出口在销售中所占的比例,还提高了企业的出口概率,证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出口创造效应。闫周府等(2019)围绕企业异质性视角展开,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并且异质性视角下这种促进效应存在显著差别。余静文等(2021)利用了工业企业数据库、境外投资名录与海关数据库数据,从产品质量升级的视角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当前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
第2章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
2.1对外直接投资
2.1.1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界定
对外直接投资(OFDI)1是指一国的投资者为了获取他国或地区经营管理权,将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通过跨国经营的方式向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转移的跨国投资活动。根据2019年我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与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将其定义为境内投资者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经济体而实现持久利益的目标。
2.1.2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对外投资活动。发达国家学者们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角度看主要包括四种传统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由海默(Stephen Hymer)于1960年提出。海默认为在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跨国企业利用技术、资金、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能够弥补其在海外投资的劣势。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为其带来了有力的环境支持,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可以弥补其海外投资成本,利益驱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垄断优势理论首次在理论层面对国际领域的投资活动做出解释,开创了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全新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产品生命周期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产品创新阶段。凭借优越的创新环境,发达国家形成了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与研发能力,因而拥有技术优势进行产品创新。企业生产的新产品能够很快地被国内市场认知且接受,激发本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从而获取巨大的市场优势。这一阶段,由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不高,存在技术缺口,不具备生产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只能向创新国进口。创新企业可以将产品价格控制于一个较高的范围内,通过出口贸易取得可观的收益,而无需承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第二,产品成熟阶段。此时的技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产品的生产标准与流程基本固定,产品的价格弹性与需求增加,这一阶段需要将生产成本降低。另外,一些较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开始模仿并掌握创新企业的生产技术,削弱了创新企业的技术垄断优势,在此情况下,创新企业开始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促进自身发展。创新企业会选择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寻找合适的区位建立分支机构,集中生产与销售,不断增加市场份额,巩固其原有的竞争优势。
第三,产品标准化阶段。这一阶段,创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实现标准化,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不复存在,生产已普及,这些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对外部条件的依赖较小,并且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产品竞争主要集中于成本因素。此时,创新企业开始向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转移,由其承担产品生产环节,完成生产后返销至创新国或其他市场。
...............................
2.2全要素生产率
2.2.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
索洛(Robert M.Solow)最早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TFP)2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除去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后,由其他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总和,通常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来源的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除技术进步之外,规模经济、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等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宏观角度看,TFP是指国民总产出与所有投入要素产出的比值,它反映了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微观层面来说,TFP被用于核算企业生产效率,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与效率改善情况。
2.2.2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因素。
(1)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会对市场和企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政府对市场实施的干预措施往往也会影响企业的走向,甚至决定着某些产业的兴衰。例如,政府补贴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财政手段之一,政府财政补贴能够激励企业创新,从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的间接效应,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陈昭和刘映曼,2019)。
(2)技术进步
在现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技术进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新技术改进、新材料的应用、新设备的引入等。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节省要素的投入成本,实现更多产出;或者可以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品质,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进步也会促使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3)对外贸易
进行出口贸易时,企业能够接触到国际新产品和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技术学习同时进行,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并且为了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商品,国际买家会主动提供给生产企业改进生产过程的方法以及技术支持。对于进口而言,企业的学习对象是从国外直接获得的产品、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本国企业对进口产品的使用和研究,实现技术进步。另外,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优势,企业会加快技术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从而促进了企业效率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
第3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23
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23
3.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24
第4章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33
4.1模型设定......................................33
4.1.1倾向得分匹配.......................................33
4.1.2双重差分法模型设定...................................35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53
5.1结论...............................................53
5.2政策建议..........................................54
第4章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4.1模型设定

金融论文参考
金融论文参考

由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企业会依据自身情况对其国际经营形式进行选择。若直接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则可能造成样本选择性偏误或者变量遗漏导致出现内生性问题,干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研究。因此本文采取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3进行考察,PSM-DID研究方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数据进行处理,解决企业可能存在的“自选择效应”,二是通过双重差分(DID)估计实证结果。
4.1.1倾向得分匹配
使用PSM计算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建立处理组与控制组,即通过计算概率得分以及进行样本匹配,筛选出与OFDI企业(处理组)非常相似的非OFDI企业作为控制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样本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问题,经过PSM处理之后的样本,可以使后续的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更准确。
双重差分法,又称为倍差法,广泛运用于对政策效应的评估,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某些特征的变化差异进行对比来评估该项政策的效果。双重差分法应用的条件是,假设处理组与控制组存在共同趋势,然而现实中该假设不一定成立,Heckman等(1997)提出的PSM-DID方法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PSM所匹配的样本,可以很好地消除样本间的“自选择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双重差分法避免内生性影响。
..................................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更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之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得到提升,是否给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正向促进作用,也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理论方面,首先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阐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及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之后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然后梳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发展状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刻画;最后,基于理论与现状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利用2012—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事件数据,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寻找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最相近的企业样本,然后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从总体层面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准回归模型中,本文加入多个控制变量并且逐步控制企业年份、行业和地区固定效应之后,其影响效应均显著为正。通过重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更换PSM匹配方法以及安慰剂检验对主回归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稳健。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将核心解释变量分别滞后1-5年,结果显示从滞后1期到2期,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交互项系数变大,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投资后第2年更加明显。从滞后3期到滞后5期检验结果看,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系数大小均降低,说明企业投资第3年后,这种提升作用开始下降。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
第三,在异质性检验部分,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所属地区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国有制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相对东部地区企业更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