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收入差距对河南省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66 论文编号:sb2023100719120451133 日期:2023-10-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论文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农村相对城镇存在收入差距大,幸福感低的“双重”势差,但从时间趋势上看,城乡居民均越来越幸福、且近年来比较幸福人口均以超过一半的数值稳居最大比例。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了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胜利完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说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提高人民幸福感是中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幸福感的决定因素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超过0.4则表明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通过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数据可知,自1994年首次跨过警戒线0.4达到0.436[1],2008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峰值0.491。自2008年以来基尼系数连续七连降到2015年为0.462,是近年来基尼系数最低的一年,但依旧在0.4以上居高不下,2020年基尼系数为0.468,这说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前30年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上升,最近10年虽然出现小幅下降,仍处于高位状态[2]。而且,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于估计得到的收入差距[3]。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这一目标与要求,是新形势下中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指引明灯。
.............................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河南省基尼系数高于国际警戒线,还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中国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要推进共同富裕还需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所以收入差距调整力度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心理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相对剥夺效应、不平等厌恶等负向效应不利于人民幸福,但正向隧道效应认为收入差距会提高居民幸福感。以人民幸福为目的,调整收入差距还要考量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所以要实现主观福利和经济福利相结合的高质量共同富裕,不仅要优化收入分配调整收入差距,还要同时兼顾人们主观的幸福感受。
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共同富裕,以不损害居民幸福感为前提,研究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构建幸福感与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城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具体影响机制,通过计算城镇(农村)内部不同收入差距取值对城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根据边际效应变化规律,发现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城镇(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相互叠加后的最终结果,以收入差距提高幸福感为原则探究缩小收入差距的合理阈值范围。
.................................
2文献综述
2.1共同富裕视域下对收入差距的研究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缩小收入差距已成为共识,本节根据共同富裕视域下对缩小收入差距的研究内容差异,把这些文献归为:围绕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收入差距调整原则研究,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策略措施研究。
2.1.1围绕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收入差距调整原则研究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基础,公平为效率提供环境,促进效率提高。西方经济学家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坚持效率优先,反对政府干预再分配,认为这种追求公平的做法会损害效率;勒纳、罗尔斯等人坚持公平优先,认为可以牺牲部分效率,通过平均分配让人们获得最大满足;凯恩斯等人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主张政府干预,在解决公平问题的同时避免效率损失[6]。黄有璋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面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只有辩证的认识、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相统一[7]。朱富强认为分配公平会激励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效率与公平之间是相互影响、互补共进的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只要措施得当,二者可以齐头并进[8]。李实等认为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就要提高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以不损害经济效率为原则实现公平,寻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新平衡[9]。现阶段要促进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就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新平衡。
.........................
2.2收入差距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在收入差距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中,根据研究结论可以分为收入差距对幸福感是正向或负向影响的线性影响关系,和倒U型影响关系两类。
2.2.1收入差距对幸福感的线性关系影响研究
Alesina et al.[17],Oshio et al.[18],Hagerty[19]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发现收入差距显著损害居民幸福感。Smyth et al.发现收入差距对于低收入居民有负向作用,对于高收入居民有正向作用[20]。黄嘉文[21],吴翠红等[22]发现收入差距会显著降低居民幸福感。杨晶等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农民的幸福感有负面影响,缓解收入差距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幸福感[23]。胡洪曙等发现收入不平等会显著负面影响中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24]。王健等发现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较高,收入差距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大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和城市居民[25]。
Kingdon et al.[26],Milanovic et al.[27]对不同国家研究发现,收入差距能够促进居民幸福感的提升。Knight et al.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正向影响[28]。Jiang et al.研究发现,收入差距有利于中国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提高[29]。刘自敏等发现收入差距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并且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30]。王建军基于2013年CGSS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和有序概率模型,分析中国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分城乡、分受教育程度探究异质性,发现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有正向影响,收入差距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的幸福感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大[31]。陈钊等采用OLS和Ordered Probit方法研究发现,社区层面的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有正向影响[32]。
....................
3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理论机制分析与模型构建.............................14
3.1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理论机制分析................................14
3.1.1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分析.....................14
3.1.2收入差距影响幸福感的外部机制分析...........................17
4收入差距对河南城乡居民幸福感影响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29
4.1有序逻辑模型回归结果.......................................30
4.2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分析..........................32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7
5.1研究结论............................................47
5.2政策建议..............................48
4收入差距对河南城乡居民幸福感影响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1有序逻辑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1)为城镇模型,模型(2)为农村模型,对模型进行Ordered Logit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1所示。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1)收入差距的分析。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城镇模型中,在5%的显著水平下,低收入群体与基尼系数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而基尼系数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来说,收入差距对他们的幸福感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于城镇其他收入群体来说,收入差距对他们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收入差距的存在让其他收入群体有向上流动的积极效应,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他收入群体的正向隧道效应等正向效应超过了相对剥夺效应、不平等厌恶等负面效应,从而正向效应占主导,收入差距对他们的幸福感起到了正向作用。
农村模型中,低收入群体与基尼系数的交互项系数符号与城镇模型相同,但不显著,所以收入差距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其他收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没有区别。基尼系数项的符号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农村整体居民来说,收入差距对于他们的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当农村居民感知到收入差距扩大时,产生较大的正向隧道效应等正向影响超过了相对剥夺效应、不平等厌恶等负向影响,从而表现出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有正向影响。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论文首先梳理收入差距对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2010-2015年5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对河南省的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农村相对城镇存在收入差距大,幸福感低的“双重”势差,但从时间趋势上看,城乡居民均越来越幸福、且近年来比较幸福人口均以超过一半的数值稳居最大比例。通过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收入差距对河南省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通过更换收入差距指标、改变模型估计方法等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从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会降低城镇低收入群体幸福的概率,对于城镇其他收入群体来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对他们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平均边际效应来看,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城镇居民不幸福的概率提高幸福的概率,但在统计意义上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对各幸福感水平影响不显著。从边际效应的变化规律来看,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都不显著,只有当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在0.35-0.45范围内时可以较为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非常幸福的概率。因此,以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为目的,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把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控制在0.35-0.45范围内。
第二,从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在统计上不显著,所以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影响没有区别,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从平均边际效应来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各幸福水平的边际效应显著,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会降低农村居民不幸福的概率提高幸福的概率。从边际效应的变化规律来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非常不幸福的边际效应曲线与横轴很近,并且随着收入差距的增减,边际效应的变化很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非常不幸福的边际效应很小,调整收入差距对改善农村非常不幸福群体幸福感的效果乏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农村非常幸福群体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越大,家庭人均收入对他们产生骄傲自豪的正向地位效应越大,这个正向的地位效应远远大于相对剥夺效应、不平等厌恶等负向效应,从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非常幸福的边际效应递增。随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增大,收入差距能够降低农村居民一般幸福、比较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概率,能够提高非常幸福的概率,但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0.57之前能够提高比较幸福的概率,在0.57之后会降低比较幸福的概率。结合农村比较幸福人口占比最大的事实,得出以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为目标,促进共同富裕要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控制在0.57以内的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