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66 论文编号:sb2023072315445850746 日期:2023-07-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笔者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从根本层次上体现对于人才的吸纳提供着实有效的方案策略,重视和发挥出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综合地区的创新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科技和知识的聚集和外延。因此要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培养储备足够的人才。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需要聚焦的重点课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经由“做大经济规模”转变为“提升发展质量”,仅仅保证经济数量上的硬性增长将很难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所以需要保证经济质量上的全面增长,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在我国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点,能驱动经济平稳和良性增长,同时还能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近些年来,无论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还是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创新是第一动力,它能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良药,平衡协调各地的自身区域优势,实现从供给侧深化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系统的建设。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新常态下,由于新冠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挠和严峻的国际形势,需要加快区域创新的升级,寻找到符合地区的适配要素,从而促使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创新是当今全球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点,区域创新能力代表着一个地区或省市的发展潜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定是离不开区域创新能力作为支撑,而它本身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程度较强。通过对于国内外历年来的文献梳理,国内外研究学者从内涵、体系框架、实证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方法等方向和维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2.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区域创新的内涵,在国外可以追溯到1983年,威廉·莫勒(1983)认为区域创新最先是受到了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然后再其次是政府,由浅入深的阐释了区域创新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给创新理论进行了宏观阐述,说明了创新能力是受到例如环境、促进力和约束力等因素的影响,再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特征两个维度,分别探求了公共采购对于区域创新的作用[1]。
对于区域创新的体系框架,库克·菲利普(1992)最早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创新系统区域竞争性监管是有的重要作用[2],对创新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在随后2001年更进一步研究中分析阐释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内容,从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经验识别和判断的条件和标准,区域创新体系离不开科研机构、有研发部门的企业和高等院校。朴俊京(199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企业创新的基石,而其组成体系一定要结合区域内的现有情况综合考虑,由地方大学、区域试验研究机构、地方产业集团等组成的社区委员会,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学习达到构建起一套完整区域创新系统[3]。而阿斯海姆等(1997)认为交互式学习是创新过程的基础,地域联系和地域集聚极大地加快形成了这种区域创新体系[4]。
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中,拉卢卡·伊琳娜·克里帕等(2019)认为区域创新还要涉及到吸收效率[5],如果只是一味的投入资源,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限,所以不能只看影响因素而单纯增加某项指标的投入,也要兼顾效率和收益。
..................................
第2章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
2.1.1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区域创新能力在经济学里是一个综合概念,它着重强调能力,即从知识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它的核心点在于,它不是科技竞争、科技进步等能力,但这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由它们构成区域创新能力。如今学术界对区域创新能力有较多的界定,一是从其本身的性质出发,将其定义为一种潜在能力,用科技研发在商业中的表现来体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未来前景预测;二是从其实际运用层次出发,将其解释为一种知识转化、掌握和提高的能力。这是一种较为普遍接受的说法,因为区域创新必然涉及的是技术知识的创新,体现在产品产出水平、工艺服务质量等;三是从创新主体视角出发,认为创新是一种关于创新资源、调度和发展的能力。这主要是国家创新能力延伸出来的说法,由于国家创新是由国家作为创新主体,使用政策等手段进行创新资源的使用和调度,提升创新能力,由此引申类比区域创新能力;四是把区域创新能力纳入了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从微观分阐述其在生产要素中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园区、企业群或者是创新企业对于创新资源集成能力。本文在综合以上学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说法整合的基础上,同时再强调一下几点:
第一,科学技术是创新的重要的支撑点,它引领创新,也一定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区域创新不能只注重知识创造能力,要结合属于区域这个框架下影响程度较深的指标,在考虑R&D投入的同时,要更强调看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R&D的投入。对于无效投入要进行仔细分析和排除,同时人才储备量、相关研发机构的存量也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区域创新能力有两个重要的外部特征。一是来自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创新要素在市场上体现了很强的复杂性。例如外商投资企业情况、现存的企业同等水平技术更新表现力等。二是来自于政府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把控程度,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资源的聚集,提高创新技术的变革幅度。另外政府对于交通、教育投入等是创新环境情况分析的主要参考指标。
第三,合理确定区域创新能力的表达方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创新效益的增加,微观上例如企业技术更新数量、制造业或者工业企业等供给侧的生产结构优化频率等。但更为主要是体现在民生上,创新引导革新或者缔造新事物必然会促进经济焕发新活动,创新成果一定会在就业人数和总产出上有较为直观的反馈。
.................................
2.2相关理论
2.2.1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
(1)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一词是由一位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这本著作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来解释和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就是其独特的创新理论。他着重强调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于微观表现为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更新、企业结构的改革、生产技术的改进等等。他将这种变化理解成创新,并认为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的单个经济周期理论到后来修订为多个经济的周期中,认为如果经济的发展如果是停滞的状态,那么一定没有新的创新。其次,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的内在要素,认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来自于内部的创造,所以创新和经济发展有着其本质上的联系,同时在提出了内在要素是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也强调了来自于制度等外部性的重要性。
(2)创新系统理论
在此基础上,随着创新概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对创新一次的不断实践和认知中,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研究更加深入的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更加着力于制度对于创新的影响和推动,由其制度体现的以企业为主要对象的相关主体的创新发展,比如研发人员的存量,孵化区从业者的吸纳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等等。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地区范畴所划分的,关于企业的集成、区域的趋同等等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创新环境的网络性成果,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具体的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分析。考虑的创新要素也是如今较为普遍的指标,以企业作为研究创新的主体,分别从创新环境如创新制度的更替发展、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比。
............................
第3章 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测度 ...................... 17
3.1 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及测度 ................................ 17
3.1.1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17
3.2.1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 ............................ 26 
第4章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49
4.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49
4.1.1模型设计 ................................ 49
4.1.2变量选择 ......................... 49.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7
5.1研究结论 ............................... 57
5.2对策建议 ................................. 58
第4章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4.1.1模型设计
VAR模型也称之为向量自回归模型,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姆斯提出,是当今世界计量经济学的主流模型之一。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冲击的大小、正负及持续的时间。
4.1.2变量选择
对于时间序列而言,绝大多数与经济相关的序列是非平稳的,在借助时序图判断的基础上,变量的平稳性需要通过ADF检验,此外还可以额外借助协整检验,来看残差分解情况,看两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于格兰杰检验而言,只有平稳或者协整才能进行。
本文在探讨辽宁的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当中,选取了经济高质量发展(Y)作为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得分(X)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虽然经过熵值法进行了合理的数据处理,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出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此数据进行对数化如表4.1所示,所以实际分析中的X与Y均是对数化之后的数据。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结合辽宁省2004-2020年17年的统计数据,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构建,从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时间的变化趋势和具体的指标权重情况,构造了相关的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上来看,辽宁的创新能力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还是处于低水平的。虽然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增长相比于经济高发展有着较大的提升,但辽宁的区域创新能力总体没有表现出创新能够很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推动力;从两者的关系上来看,创新能力的增长势头比较强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
第二,创新综合能力提升十分的显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所有的维度中,归因于辽宁省十分完善和活跃的技术市场,通过相关的资源和技术在市场中的流动,调配资源的配置状况,对于技术拓展生产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规模以上上工业企业的专利数屡创新高、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创新资源中对于技术改造上的重点发力,均是提高创新能力综合层次水平的要点。由于辽宁的自身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对于资源使用的后续动能不足,同时考虑到东北地区的科技研发人员的储备情况不能与高校投入相匹配,这是导致创新环境逐渐成为短板的因素之一。因此,继续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升利用资源的质量,开发多元化的资源投放,加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人才储备的外部环境,是改善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