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522 论文编号:sb2023080915040650843 日期:2023-08-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在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下的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使用的方法是计量方法,而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后续的研究可以从更细致的角度分析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如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ICT)也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与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CT)的合称,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此后蓬勃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ICT已经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技术。ICT行业涵盖了开发、制造和服务等,随着ICT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 IC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人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带动了其他许多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越来越便利化,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例如,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电子商务”,使得人们购物越来越方便,而且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实现从产地直发到客户手中,减少了中间的各种交易成本。此外,人们对ICT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反过来促进了ICT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正向反馈效应。随着ICT发展和广泛应用,也衍生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产业。 “数字经济”的概念被广泛应用是在Don Tapscott(1995)的著作《The Digital Economy :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出版之后,该书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将如何改变商业方式,塑造新的经济形式。21世纪以来,数字经济随着ICT发展越来越快,也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达到了45.5万亿元的规模,占GDP比重接近40%。2021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将有关加快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内容单独成篇,凸显了数字经济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重要性。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6月3日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这样定义“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
1.2  主要内容
1.2.1 研究内容的确定依据
1.2.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首先是文献综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ICT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分为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点进行,通过这一部分了解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相关研究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
其次是理论部分,理论部分是从两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研究出发,从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过渡到两层嵌套的三要素CES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在生产函数中考虑到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将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函数设定为指数函数形式,再对技术进步增长率进行Box-Cox变换,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对于三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两两之间比较,有三个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给出根据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来判断技术进步偏向的方法。
再次,三要素CES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实证分析。本文使用的是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通过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GNLS)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参数估计时使用的是2001-2020年中国的ICT资本投入、非ICT资本投入,总产出以及劳动投入等数据。为了分析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Kmenta近似的方法对两层嵌套的CES生产函数进行展开,采用直接分解和间接分解两种方法,分解出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分解就是并对展开的函数求全微分,得到产出增长的方程式,从中分解出ICT资本投入增长以及ICT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增长率的部分作为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项。间接分解法是从近似式出发,从人均产出中分解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深化以及TFP的部分,以TFP为经济增长的中间变量,将TFP的增长率总体分解出四种效应,并且单独将ICT资本相关的三种效应分解出来。根据参数估计结果分别计算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以及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项,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综合全文的主要结论,并结合实际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ICT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外学者们开始从宏观层面研究ICT资本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时的ICT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贡献很小(Roach, 1991; Oliner et al., 1994; Jorgenson and Stiroh, 1995)。但是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发现ICT资本对劳动力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Jorgenson, 2001, Oliner and Sichel, 2003, Jorgenson and Stiroh, 2000)。Jorgenson and Stiroh (1995, 2000)以及 Oliner and Sichel (1994, 2000)开始使用“增长核算框架”,这种方法中将ICT资本从总资本中分离出来,虽然当时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分析商业周期,但“增长核算框架”在后来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ulton N.(2002)分析从增长核算的角度对比了ICT资本投入对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Samimi A. J. and Arab M.(2011)认为ICT资本对OPEC成员国1990-2007年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trauss H. and Samkharadze B.(2011)通过对欧盟-15国和美国进行实证分析认为,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似比TFP小,但是因为ICT所产生的效益存在一定的时滞,实际上的ICT资本对效率提升的总效应要比实际测算要大。Hyuk (2018)对韩国的ICT投入的研究中发现,ICT投入越高对生产率越高,ICT资本投入是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Jong-Wha L. et al.(2020)研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进行对比分析,认为ICT资本显著提高了老龄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学者关于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学者也是从增长核算的角度来研究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ICT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何种途径产生,蔡跃洲和张钧南(2015)将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把替代效应定义为技术进步产生的ICT资本的经济性导致的ICT资本对其他非ICT资本的替代,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而渗透效应则是指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PT)的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其他的产业部门之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业数字化,ICT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由此所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对于这两种效应的测算,文章主要是通过增长核算框架,其中将增长函数中的资本分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并将ICT资本分为“ICT硬件资本”和“ICT软件资本”部分,通过增长函数测算了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而渗透效应很难直接核算出来,通过验证ICT资本投入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证实了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存在渗透效应。
..............................
2.2  技术进步偏向性研究
2.2.1 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理论发展
最早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给出定义的是Hicks(1932)在《工资理论》中,从相对边际产出的角度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类:分别是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以及技术进步偏向劳动。但是当时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缺乏微观理论基础(Acemoglu,2002),并且受到计量方法等原因的限制,人们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许多的经济学研究中,学者们都是假定技术进步没有偏向性即希克斯中性。20世纪60年代,Kennedy(1964)提出“诱导型技术创新”(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引发了学者们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根据本国经济实际数据实证得到的结果支持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期间David and Van de Klundert(1965)、Bodkin and Klein (1967)、Sato(1970)等人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但由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理论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再加上“Kaldor 事实”,其再次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冷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技能工人的供给迅速增加,但是技能工人的工资并未下降,而是呈现上升趋势,也就是所谓的“技能溢价之谜”,这种现象违背了“Kaldor 事实”, “技能溢价之谜”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对这个问题并未有较大的理论突破。直至20世纪90 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 Romer(1990)、Segerstron et al.(1990)、Young(1993)等发表了一系列技术进步决定因素的文献,学者开始重拾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直至Acemoglu(1998,2000,2002,2007)and Kiley(1999)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内生化,填补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微观基础方面的空白,“技能溢价之谜”也得到解答。此后国外学者开始重新考察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如 Ripatti(2001)、Klump et al.(2007,2008)以及 Sato and Morita(2009)等分别再度考察了欧洲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同时随着计量方法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研究方法越来越成熟,技术进步偏向理论开始完善并日益丰富。
..........................
第3章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的ICT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方法 ......................... 13
3.1  技术进步偏向性测算方法 ................................... 13
3.2  ICT 资本及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方法 ....................... 24
第4章 中国ICT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30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30
4.2 两层嵌套CES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结果 ........................ 38
第5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44
5.1 主要结论 ...................................... 44
5.2 研究展望 ......................................... 45
第4章 中国ICT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该部分是为了核算出用于估计CES生产函数中的参数的四个变量,样本期间为2001-2020年。将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估算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的投入,第二小节是得到GDP和劳动投入数据,重点是第一小节。资本投入的估算思路是先得到相应资本的投资流量序列,对不同资本的时间-效率模式和退役模式选择合适的参数,再基于永续盘存法得到生产性资本存量序列,之后计算出对应资本的使用者成本之后,最后根据生产性资本存量序列得到相应资本服务,也就是所估算的资本投入,具体情况如下文。
4.1.1 资本投入估算
郭文和秦建友等(2018)基于OECD资本核算手册(2001)研究了中国资本存量测算问题,区别了资本存量净额和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概念,资本存量净额表示在某一个时点资本存量总额即资本总价值,扣除了该时点为止累计的固定资本消耗或折旧的净值;而生产性资本存量是指资本品的生产效率损失进行调整之后的资本存量总额,是核算资本服务的起点。这里资本投入通过“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分别进行测算,其中将“ICT资本”又分为“ICT硬件”和“ICT软件”,其中“ICT硬件”包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而“ICT软件”主要包括软件服务;“非ICT资本”分为 “建筑物”和“机器设备”。根据OECD的核算实践,我国的投资统计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投资流量是最为贴合的两个指标,所以在本文的资本投资估算中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替代投资流量。固定资本形成序列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表》并不是每年都有发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的查找全国投入产出表的三种方法①,可以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部分查找到自1987年来的全国投入产出表,逢2、逢7年份是全国投入产出表,逢0、逢5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由于所要用到的是2001-2020年的数据,所以可以直接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下载Excel版本的《投入产出表(延长表)》(2002、2005、2007、2010、2012、2015、2017、2018、2020)。其中2017、2018以及2020年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包括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两种表的表格形式相似,这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对进口商品的处理方法的差异,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模型中假定本国生产产品和进口产品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在投入产出表的各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投入的纵列不做区分,仅在最终需求有一个进口的列向量;相反,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中间投入部分区分了中间投入是国内生产的还是进口,也就是两者不能完全替代。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测算中国的ICT资本服务及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性的CES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对中国2001-2020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的几点发现:
①中国的ICT资本投入中,ICT硬件资本的占比逐年下降,ICT软件资本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最近的年份2020年已经上升到接近80%;
②我国的ICT资本和非ICT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以及作为资本组合的ICT资本和非ICT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小于1的,说明中国的ICT资本与非ICT资本是互补的,资本和劳动也是互补的;
③我国的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非ICT资本,而对 ICT资本和劳动来说,技术进步相对偏向于ICT资本,总体而言,中国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资本的;
④2001-2020年我国的ICT资本及其增强型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增长总体来说是正的效应,且ICT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所产生的正向效应更大。
⑤当ICT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深化程度增加,同时ICT资本相对劳动技术进步偏向与ICT资本时,是能够促进TFP的增长率的增加的。由于 ICT资本投入与非ICT资本投入比并不是稳定变化的,当ICT资本投入与非ICT资本投入比增加时,技术进步偏向ICT资本才能使得TFP增长率增加;当ICT资本投入与非ICT资本投入比减少时,技术进步偏向非ICT资本才能使得TFP增长率增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