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韩语论文,本文的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在本体研究中以动词和介词之间语义相关性作为划分标准,将动介兼类词划分为:时空方向类、对象媒介类、比较条件类以及致使被动类;二是在偏误分析时分别对动词和介词的偏误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在教学对策中针对动介兼类词的词性区分从句法、语义及语用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词的兼类与动介兼类词概述
(一)词的兼类现象概述
1.词的兼类界定与成因
词的兼类最早出现在《马氏文通》中,之后胡明扬在《词类问题考察》中给兼类词的定义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类的词。[1]《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一个词的兼属大致有词类活用、中间状态及词类转变三种情况。但只有在词类转变,即“某类词完全取得了别类词的特点”[2]时,才属于词的兼类。如在“端正学习态度”中“端正”本来是形容词,但在这里表“使学习态度端正”的意义,已经完成了由形容词到动词的转变,所以此时“端正”兼有形容词词性和动词词性,属于兼类词,即当一个词的某一词性的某一词义完全转变成另一词性的用法且原词性保留时,这个词就是兼类词。
现代汉语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因此“在词的分类和归类上往往会遇到各种‘中间状态’”[3],这种“中间状态”包括了词的兼类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语序变动
由于语序变动,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句法位置时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这时词的原主要语法功能消失,将其替代的新语法功能又赋予了它新的词性。如“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中“劳动”的语序变化导致了词位变动并导致了词性转移。但要注意的是,造成兼类现象的语序变动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随着语言演变已经固定下来。
(2)词义引申
词义引申是词的语法功能增加,即词的兼类前提。由本义派生出的引申义是语义系统中的独立义项,如果两者同属同一词类就不会产生兼类现象。只有当两者分属不同词义,通过词义引申产生的新义项使词具有多个功能项,完成语义到功能的转化,从而形成兼类。[4]词义演变是词性转移的根本原因。只有当词义引申义与本义不同,产生多个功能义项时才是词的兼类。
...............................
(二)动介兼类词概述
介词和动词之间特殊的衍生关系所形成的兼类现象是其他兼类类型不具有的。本小节将从划分标准及类型与动介区分两个方面对动介兼类词进行简要概述。
1.动介兼类词的划分标准
动介兼类词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并有词义关联性的词语。动介兼类词中动词与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介词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语法虚化,在次要动词位置兼有主要动词的用法。动介兼类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这些介词未被完全虚化,处于过渡状态,例如:“拿、到、往、在”等。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相较于语音与词汇,语法变化最小。但随着交际及认知的扩大,新词汇的出现,现有的句法成分无法解释新词,一些实在意义的词语会转化成无实在意义但表示语法功能成分的词语。上个世纪 80 年代有学者提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2]。介词是在时间一维性作用下,从语义范畴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动词,在常用作次要动词后,失去了与指示时间信息相关的动词语法特征,进而演变来的。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存在差别,即“主要依靠单、双音节的构词法作为介词和动词的区别形式”[3]又因单音节介词都来源于动词,所以动介兼类词中从音节数量看多数是单音节,不存在其他兼类中由于双音节原因,无需考虑词和短语的区分问题以及离合词问题。
动介兼类词对比其他类型的兼类词,最大的差别就是从历时看,其词义的语法化过程是它的主要成因。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共同存在的一种语言演变现象,主要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4]动介兼类的语法化过程主要是实词逐渐虚化。由于动介兼类词的多词性决定其划分,可从动词语义特征及介词的介引作用入手,但共时的词义联系与常用性是区分词的兼类与其他跨类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下文笔者将动介兼类词常用的动介相关语义类型作为划分标准进行类型划分。
.........................
二、汉语动介兼类词与韩语同类词语对比
(一)动介兼类词“向”与韩语同类词语对比
动介兼类词“向”属于时空方向类,充当动词和介词时的相关语义项是时空方向,就会与表地点的词连用。
1.动介兼类词“向”作动词与韩语同类词语对比
(1)句法功能对比
“向”作动词对应韩语时,都可接宾语,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但二者语序位置不同。例如“面向东。동쪽을 향하다.”这句话中汉语“向”为动词表方向,作谓语,表正对着东方。韩语中把汉语中主语“面”与动词“向”作为一个动词“面向향하다”来翻译,韩语语序对应汉语为“东面向”,而在汉语中,宾语位于动词后,因此汉语与韩语语序不同,动词与作宾语的方位词位置互换。
(2)语义功能对比
“向”作动词时,原语义主要特指脸或正面对着,还可以引申为偏袒之义。汉语的原语义与韩语中“향하다”相对应,引申义与“편들다、두둔하다”相对应,二者语义都指向宾语成分。
①当“向”表对着义
在汉语中,“向”作动词表达“对着”原语义时,多指正面对着。例如“上台发言时要面向同学”,这句话中“向”作动词,指“脸要正面朝着同学”,而韩语“향하다”的语义的方向性也可无正对的含义,只是指代方向,或其方向是虚义更多表达的是前往某地。如“동북으로 향하다.(向东北走去。)”;还有表方向目的性的“前往”义,如“젊은이들이 전선으로 향하다.(年轻人去往前线。)”
除了方向义韩语中“향하다”还可单独表目的,相当于汉语中的“为/为了”,例如“우리는 같은 목적으로 마주 향하다.(我们为相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时“향하다”仍充当动词,但对应的是汉语介词。
.........................
(二)动介兼类词“对”与韩语同类词语对比
动介兼类词“对”属于对象媒介类,充当动词和介词时的相关语义项是对待,引出动作对象。
1.动介兼类词“对”作动词与韩语同类词语对比
(1)句法功能对比
“对”作动词时后可接补语成分,也可接宾语成分,两种情况对应不同的韩语语序不同。例如:
当“对”后接成分为补语时,汉语与韩语的语序相同。如“图上的箭头对得准。그림 위의 화살표가 정확하다.”汉语“对”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后加补语标志词“得”及补语“准”构成中补结构,但对译成韩语时,词和词无法一一对应,汉语中的“对得准”对应的是韩语中的形容词“准确정확하다”,两者都位于主语后置于句末,语序相同。
当“对”后接成分为宾语时,汉语与韩语的语序不同。如“窗户对着马路。이 도로를 마주하고 있다.”这句话中名词“马路”位于动词“对”后作宾语,在韩语中“对”对应“마주하다”,“着”以“고 있다”的语法形式表示,因此“对”作动词后接宾语时,韩语与汉语语序相反,谓语位于宾语后。
总之,“对”作动词,后接补语成分与韩语语序相同,后接宾语成分与韩语语序不同。
韩语论文怎么写
...........................
三、基于语料库分析偏误类型及原因...........................23
(一)动介兼类词“向”的偏误类型...................................23
1.“向”作动词的偏误类型........................................23
2.“向”作介词的偏误类型.........................................23
四、韩国留学生习得动介兼类词的教学对策研究.............................41
(一)让韩国留学生区分开动介兼类词中的动词与介词用法...................................41
1.从句法功能区分动词与介词........................................41
2.从语义功能区分动词与介词.............................................42
结论...................................47
四、韩国留学生习得动介兼类词的教学对策研究
(一)让韩国留学生区分开动介兼类词中的动词与介词用法
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动介兼类词时,对某一词的动词词性和介词词性很难区分。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从句法功能区分动词与介词
因为是在兼类的范围中探讨,有些动介区分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动介兼类词,例如动词可以 AA 式重叠,介词不可以 AA 式重叠,而前文的 16 个动介兼类词中除了“比”作动词可重叠为“比比”,其他词作动词也都和介词一样不可重叠,因此是否具有重叠形式不能作为动介兼类词中的动介区分条件。
词类是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的词聚合成类,而词的聚合关系的前提就是词的组合关系,组合关系的产物就是句法结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二者在句中的句法成分以及词和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区分动词和介词。
(1)句法成分
动词和介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句子中充当成分的能力不同。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是句子的核心,也可单独回答问题。而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和后边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句法成分,不可以作谓语,可作状语、补语或定语。介词在汉语中最重要的语法功能是与其他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将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介绍给动词,通过这一点也可以区分动词和介词。
(2)组合关系
①与时态助词组合
动介兼类词作动词可以与动态助词组合,表示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作介词不能与动态助词组合。但要注意“为”作介词后面可加“了”构成“为了”,这里的“了”单纯是一个语素,不是动态肋词。
②与“不”组合
动介兼类词作动词可通过“V 不 V”结构表示疑问,例如“他在不在学校?”句中“在”作动词,未加疑问词,但通过“在不在”结构表疑问语气。动介兼类词作动词则无此用法。
韩语论文参考
...........................
结论
本文以动介兼类词的本体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兼类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语序变动、词义引申及欧化语言现象四个方面,以“同一性原则、共时性原则、常用性原则及数量性原则”作为辨析是否为兼类词的基本,区分了兼类与其他词的跨类现象。以动词和介词之间语义相关性作为划分标准,将动介兼类词分为:时空方向类、对象媒介类、比较条件类以及致使被动类。
之后以“向、对、比、给”为例,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汉韩语言对比,在句法功能方面主要通过语序对比,在语义功能方面主要通过义项对比。在语序上汉语动词位于主语后作谓语,介词位于名词性词语前;在韩语中动词作谓语位于句末,介词位于名词后,而时态和能愿动词在动词后。在语义上,动介兼类词充当动词和介词时与韩语中的词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存在韩语中的动词同时对应汉语中动词和介词的情况,也存在汉语中的介词同时对应韩语中的格助词及动词被动态的情况。汉语中存在一个词义能对应韩语多个词现象,韩语中也存在一个词能对应汉语多个词义现象;韩语存在与汉语完全对应的语义情况,也存在不完全一样的情况。
在对“对韩汉语甲级词偏误分析语料库”中的“向、对、比、给”语料进行偏误分析时,不限于动介兼类词由于词性兼类区分不清造成的偏误,还涉及同是动介兼类词的介词词义混淆造成的偏误,并发现动介兼类词的动词偏误少于介词偏误,动词主要是误代和错序偏误,介词主要是误代、误加及杂糅偏误,杂糅偏误中主要是错序偏误与其他偏误之间的杂糅。
为了更好地进行动介兼类词教学,从句法、语义及语用三方面对动介兼类词提出区分对策,能作谓语成分、与时态助词组合、与“不”组合表疑问的是动词;当动词语义虚化,在句子中只起介引功能(即语法意义),不作句子成分的是介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对汉语的词性及句法结构进行简单介绍,可采用语义分析对比教学、相似词汇分类教学、短语及句式搭配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韩国留学生掌握动介兼类词。建议在教材中增加课文涉及到的动介兼类词的词性标注,注意统一性,将动词或介词的特殊词义加粗标注出来,并且具体指出词与词之间的相似性,丰富动介兼类词的习题内容以及适当增加单元小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