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认知与态度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5855 论文编号:sb2022010721580742401 日期:2022-01-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韩语论文,本研究在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参考借鉴了众多学者及业界对于韩国娱乐产业、偶像群体的研究,通过访谈法和实验法建立了我国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认知与态度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检验,验证了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存在正向认知,艺人群体的赴韩程度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起到正向作用,性别对受众的认知效果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文化不仅包括在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载体中,同时还包括在思想、习惯、家庭、语言沟通等非物质“物体”里,涵盖了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1]。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必备条件。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多种思想、不同文化相互交错,文化外交无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各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这种模式也开辟了多极化发展的国际新局面。在全球化发展成为社会常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建构并输出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对外传播作为一种战略,向全世界展示自身的特色文化。国家政府通过对文化领域的对外展现,不仅是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也意味着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
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对外输出发展影响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韩国自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摆脱社会经济的低迷状态,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对外文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提出“文化立国战略”。短短二十年内,韩国通过文化传播战略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借此也使韩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其中打造出的韩剧、K-POP 歌曲等极具韩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韩国文化产业知名度不断走高的过程中,对韩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及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及意义。韩流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韩国偶像产业也逐渐发展并成为韩国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数据统计,2018 年整个韩国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了116.4 兆韩元(约 7161.14 亿人民币)。其中,以偶像组合、偶像歌手为主的音乐产业销售额为 6.2 兆韩元(约 381.43 亿人民币),同去年相比增长了 7.2%,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7.5%[2]。这样的文化输送模式也引起了青年群体--文化对外输出过程中信息接受主体的关注和喜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搜集和统计出世界 113 个国家有关韩流信息内容的“2018 地球村韩流现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世界共有 1843 个韩流粉丝会,会员数达到 8919万人,比 2017 年增加 22%。照此发展趋势,2020 年全球韩流粉丝数有望突破 1 亿人,韩流偶像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众的喜爱[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以偶像团体为主要形式的韩国偶像产业,随着头部团体在近几年获得了全球性的人气,尤其是防弹少年团成功打入欧美本土及 TWICE 在日本市场上的不俗表现,这些都印证了韩国的偶像产业在海外扩张步伐上的加速前进。在“三大”公司以及头部团体的带领下,更多的偶像组合借助 K-POP 在全球的影响力走向海外市场,不再是仅仅专注于韩国本土娱乐圈。
作为韩国文化产业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对于韩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偶像选择去韩国接受韩国偶像产业化的培养,大众对这一群体呈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有赴韩经验的偶像也一直处于中国娱乐圈的“风口浪尖”。在当前韩流全球范围内发展的态势下,笔者试图根据我国青年受众对有赴韩经验的艺人群体所持有的认可倾向进行了解后,对我国青年受众进行认知与态度情况的分析,论证受众是否会因为艺人的“赴韩”身份而产生不同的认知,对这一身份产生不同认知的实质原因又是什么。同时,面对韩流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韩国偶像产业发展的加速前进也为我国偶像产业之后的发展走向带来一定的启示,为今后中国偶像产业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及发展方向提供经验及可行性参考。
基于韩流文化对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艺人愿意赴韩的社会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相关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艺人群体赴韩是否会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2、艺人群体“赴韩现象”对大众的认知、态度、行为具体产生怎样的影响?3、与赴韩艺人相关的韩国偶像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偶像产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一个由个体组成,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或以上群体直接地、持续地发生文化接触后,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0]。”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均有涉及。
利兹格德(Lysgaard)在 1955 年提出了“U 型曲线假说(U-curve hypothesis)”[11];Gullahorn等又将此 U 型曲线扩展为“W 型曲线假说”[12];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贝格(Kalervo Oberg)所提出的文化冲击理论[13];约翰·贝利(John Berry)则提出双维度的文化适应模型,将文化适应者的态度分为融合、分离、同化以及边缘化四种类型,该模型也是被引用和使用最多的理论模型之一[14];在此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新西兰学者沃德(C. Ward)提出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理论模型,将影响跨文化的因素分为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adaptation)与心理适应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两个维度[15]。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长期久居海外的难民和短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旅居者。在中韩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国家性质、经济模式等不同,中韩两国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赴韩艺人群体符合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短期进入另一文化”、“已获得“一套由符号、规范和价值组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条件。
........................

2.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2.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在不同文化依附于人、物等多重载体的情况下,冲破地域、人种的阻碍,最终实现交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跨文化传播。在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认知人类学、布尔克(K·Burke)修辞学等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基础上,20 世纪 50 年代末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16]。”作为可以缓解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促进文化间相互理解的交流方式,20 世纪 60 年代,跨文化传播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开始着重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下衍生出文化间的差异和沟通进行研究。70 年代霍尔通过“编码解码模式”加深了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霍弗斯特德将文化进行分解后对比其中差异,呼吁大众应该理解并包容文化间产生的冲突。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推进及深入,90 年代后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更多加入全球化元素,其研究方向也逐渐从群体转向个人,所关注领域倾向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经济、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跨文化传播学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中国,从外语交际的角度出发,何道宽首次对跨文化传播相关的问题做出探讨,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向也不断扩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7]。
我国早期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外语语言层面,通过对外语交流使用的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较为平乏。
在西方跨文化研究不断完善、我国传播学界对跨文化传播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下,除了引介西方的著作之外,中国的学者也陆续出版相关著作,较为代表性的著作有单波《跨文化传播新论》、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等。
韩语论文怎么写
韩语论文怎么写
..........................

3 艺人赴韩程度对青年受众之影响的研究模型构建...................................22
3.1 访谈与影响因素提取................................................ 23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31
3.3 研究模型.............................................33
4 艺人赴韩程度对青年受众之影响的数据分析.................................. 40
4.1 问卷检验....................................................40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43
4.3 假设验证情况总结....................................... 56
5 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整体态度的深度访谈.............................................. 58
5.1 访谈结果整理.............................................66
5.2 访谈结果总结...........................................66

5 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整体态度的深度访谈

5.1 访谈结果整理
本次访谈共选取 14-28 岁访谈对象共 16 名,其中男性 8 名、女性 8 名。访谈对象资料具体见第三章(p24-25)。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实际情况对访谈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增加。本章除对基本认知态度维度的题目进行梳理外,主要对于“另眼相看”这一现象相关题目进行总结。
5.1.1 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的认知与态度
1 赴韩艺人群体自带颜值高、意志力强、多才多艺的属性
偶像群体作为大众内心情感需求的精神寄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在社会上有高强度的曝光,这一情况下偶像群体自身所带有的一些属性及特质就会被无限放大。大众对这一人群产生更多的感知。中国艺人赴韩,主要以在韩国进行歌舞相关系统的训练为主,也有很多中国的青少年通过参加韩国选秀活动,通过选拔加入公司,成为韩国公司的练习生,经过长时间系统专业的训练,大家普遍都认为他们都有颜值高、很强的意志力等特征,评价都大多为积极正面。韩国受访者对赴韩艺人更多是在外形上的认可。
saw:“我超级佩服他们,因为我觉得在韩国当练习生很惨,超级苦。出于一个粉丝的角度来看,可能公司整个系统都会比较严格,在韩国公司也不是本土的,会有不少文化差异,还要学韩语,跨越语言的障碍。”
哒哒泡泡糖:“虽然我没有太了解,但是韩国那边好像有什么系统的训练制度,听上去就比较厉害,能在那边出道应该整体水平还是挺强的”。
Riverbird:“韩国娱乐圈残酷的淘汰体制和对外籍艺人的排斥情况下,这一群体的艺人可以出道,肯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鹤铭:“印象吧五官挺精致的,感觉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偶像派类型。”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我国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存在正向认知
本研究在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参考借鉴了众多学者及业界对于韩国娱乐产业、偶像群体的研究,通过访谈法和实验法建立了我国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认知与态度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检验,验证了青年受众对赴韩艺人群体存在正向认知,艺人群体的赴韩程度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起到正向作用,性别对受众的认知效果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韩语论文参考
韩语论文参考
赴韩艺人的赴韩程度越高,青年受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效果越显著。假设 1 从艺人赴韩程度的深浅是否会对青年受众在认知方面产生影响进行验证。结合访谈,艺人群体赴韩程度越深,受众对他们的认可程度越高,“颜值高”、“综合实力强”、“刻苦”随艺人赴韩程度的加深,这些标签也会更加明显。克特·W·巴克认为是对待人、观念、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成份,三者呈递进式关系[87]。认知作为个体对客观事件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人们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产生观念、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初始部分。青年受众会因为对赴韩艺人群体的认知情况,进而对其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也会对受众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认知、态度与行为都呈现出正向影响的相关性。同时,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间也会相互影响,认知对于态度层面、态度对于行为层面、认知对于行为层面均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