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9 年的 12 月 13 日,长达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战终于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中美双方终于就彼此协商甚久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中美贸易战终于来到了“休兵”的时间点,美方在第一阶段文本中承诺将履行分阶段降低或取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加征关税,关税的征收金额将有所下降。12 月 19 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的第二次排除清单。
2020 年 1 月 15 日当地时间的上午,中美双方高层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在美国的白宫东厅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文本并分别致辞。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9 年的 12 月 13 日,长达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战终于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中美双方终于就彼此协商甚久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中美贸易战终于来到了“休兵”的时间点,美方在第一阶段文本中承诺将履行分阶段降低或取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加征关税,关税的征收金额将有所下降。12 月 19 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的第二次排除清单。
2020 年 1 月 15 日当地时间的上午,中美双方高层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在美国的白宫东厅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文本并分别致辞。
回望这近两年的贸易纷争,对中美乃至世界的跨国贸易和经济形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在 2019 年的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速从 6.4%下降到 6.0%,美国也从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滑落到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日子同样不好过,由于中国主要是对美国的农业产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此前公布过的救助计划涉及金额为 160 亿美元,该计划旨在对中美贸易战中严重受损的美国农民提供帮助,并且在贸易战升级的情况下,美国特朗普总统再次加码紧急援助美国农民 200 亿美元,但就在最初的援助计划下,补助金到账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中国经销商也转而从南美洲进口大豆等农产品,这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需求市场的长时间的丧失,这对美国农民的打击是深远的,美国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费成本每年增加近 1000 美元,从而对美国中产阶级带来冲击。在全球价值链统一协作的今天,中美两国的贸易战进而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
1.2 文献综述
(一)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的研究
自Linder(1962)首次将产品质量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此。考虑到人们无法直接对产品质量进行观测,早起研究未能积累足够数据研究者们的侧重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时倾向于以出口单位价值来充当代理变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令大量数据能够被获得的可能性增强,研究者们参照前沿理念,选择先进方法开展了刻画出口产品质量的探究,分别立足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刻画并得出相应结论。此外,学术界围绕出口产品质量的探究深度不断增加,早起学者们的侧重在于局部均衡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拓展至一般均衡分析,而后继续扩展,将异质性企业框架对应的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研究范畴。
(一)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的研究
自Linder(1962)首次将产品质量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此。考虑到人们无法直接对产品质量进行观测,早起研究未能积累足够数据研究者们的侧重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时倾向于以出口单位价值来充当代理变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令大量数据能够被获得的可能性增强,研究者们参照前沿理念,选择先进方法开展了刻画出口产品质量的探究,分别立足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对出口产品质量进行刻画并得出相应结论。此外,学术界围绕出口产品质量的探究深度不断增加,早起学者们的侧重在于局部均衡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拓展至一般均衡分析,而后继续扩展,将异质性企业框架对应的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研究范畴。
目前,对于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分析,学者们有几个主要的角度,分别是: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关税的减让这样的角度去解析,Amiti&Khandelwal(2013)分析美国的进出口数据分析后认为对于贸易品中的高质量部分分析得知关税的减小会提高其出口的产品质量。刘晓宁和刘磊(2015)则是利用了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分析的出和 Amiti&Khandelwal 一致的结论。苏理梅,彭冬冬和兰宜生(2016)则基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假设,利用倍差法分析了贸易自由化的影响,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加深,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降低出口产品质量,而且主要是通过广延边际的质量调整导致的出口产品质量的下降。
在 FDI 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上,相关的研究主要拆分了行业的不同属性,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研究发现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付朝阳(2003)通过相关的研究认为 FDI 一方面可令东道国经济得到发展、提高其出口总量,并可以推动其制造产品的质量升级,这一观点在其应用于具有密集型资本特征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体现的更加明显。李坤望和王有鑫(2013)的相关研究也认可 FDI 能够推动产品质量上升。徐美娜和彭羽(2016)的研究指出整条产业链的提升路径是由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发起的,引起位于上游位置的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提高,且影响较为显著。位于产业上游的外资企业将参与度提升可引起位于下游位置的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提高,这一变化规律适用于产品技术水平高、品质高的企业。
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要从理论上找到依据。立足于投资者视角对影响企业融资的原因进行探索,然后再从企业主的角度来分析融资的限制、企业资本要素禀赋、研发投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原理,然后再从多个融资来源进行分析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路劲进行讨论。
2.1.1 融资约束产生的理论基础
按照经典的经济学假设,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现实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却广泛存在与投资方和企业主之间。在投资人的角度看,研发投资往往携带者巨大的风险,研发投入往往要在五成以上要支付给人力资源,比如研究人员的薪资,这些都是隐形的资产,但是人员的流动往往并不能预测,员工跳槽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发生了,那么就不仅会令此前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流失,更令技术外流而形成风险,企业因此而遭受损失。为降低此现象的发生率,企业需要尽可能对研发支出进行谨慎的管理,也是导致企业产生较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研发投入本身也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创新自古以来就是对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存在巨大的风险,存在很大可能导致收不回原有的投入,那么投资者对于相关企业的新品研发的投资会变得更加谨慎。在企业资产这个方面来看呢,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属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那么与之对应,相关投入研发的资金增加就会使可抵押的有形资产的减少,即外部融资水平降低,令企业处于银行信贷关系中的被动位置。此外,在企业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的状况下,并不会选择风险较高的研发活动中,并倾向于投入资金在生产设备以及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上来,就会使资本投入到资金回流快的生产中去而并非研发投入中,这就会引致一个结论:融资约束存在能够使企业不愿去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Hall,
融资约束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致的结果,企业内外部的融资成本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代理指标测度、直接测度等方式对融资约束程度进行检测。直接测度法中 Fazzari&Hubbard(1988)最早探究出现金流敏感程度与投资的关联,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是正面的。而也有专家研究了融资约束和企业流动性的关系进,从动静态两个方面,对融资约束公司的投性和预防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理论与实践存在关联的可能,也就是说公司出于融资约束的动机而需要更多现金流,因此,此时的现金流敏感程度更强。Li&Yu(2009)认为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指标可以使用利息作为支付依据,利息越多,融资约束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少,企业能够得到的外度融资也就越多,其他学者如Athey&Laumas(1994)、Cohen&Klepper(1996)都通过实证注意对企业规模与融资约束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说明了两者的关联关系。
............................
第 2 章 融资约束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机理分析
2.1 融资约束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第 2 章 融资约束影响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机理分析
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要从理论上找到依据。立足于投资者视角对影响企业融资的原因进行探索,然后再从企业主的角度来分析融资的限制、企业资本要素禀赋、研发投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原理,然后再从多个融资来源进行分析融资约束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路劲进行讨论。
2.1.1 融资约束产生的理论基础
按照经典的经济学假设,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现实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却广泛存在与投资方和企业主之间。在投资人的角度看,研发投资往往携带者巨大的风险,研发投入往往要在五成以上要支付给人力资源,比如研究人员的薪资,这些都是隐形的资产,但是人员的流动往往并不能预测,员工跳槽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发生了,那么就不仅会令此前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流失,更令技术外流而形成风险,企业因此而遭受损失。为降低此现象的发生率,企业需要尽可能对研发支出进行谨慎的管理,也是导致企业产生较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研发投入本身也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创新自古以来就是对人类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存在巨大的风险,存在很大可能导致收不回原有的投入,那么投资者对于相关企业的新品研发的投资会变得更加谨慎。在企业资产这个方面来看呢,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属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那么与之对应,相关投入研发的资金增加就会使可抵押的有形资产的减少,即外部融资水平降低,令企业处于银行信贷关系中的被动位置。此外,在企业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的状况下,并不会选择风险较高的研发活动中,并倾向于投入资金在生产设备以及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上来,就会使资本投入到资金回流快的生产中去而并非研发投入中,这就会引致一个结论:融资约束存在能够使企业不愿去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Hall,
2002)。
从投资者视角来看,一家企业的有形资产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下降,那么投资者就更有理由去提升在融资上的要价,基于此,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增大,需要以专用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营,那么企业就不会去主动的寻求投入更大资金去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上。
........................
2.2 融资约束的衡量从投资者视角来看,一家企业的有形资产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下降,那么投资者就更有理由去提升在融资上的要价,基于此,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增大,需要以专用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营,那么企业就不会去主动的寻求投入更大资金去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上。
........................
融资约束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致的结果,企业内外部的融资成本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代理指标测度、直接测度等方式对融资约束程度进行检测。直接测度法中 Fazzari&Hubbard(1988)最早探究出现金流敏感程度与投资的关联,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是正面的。而也有专家研究了融资约束和企业流动性的关系进,从动静态两个方面,对融资约束公司的投性和预防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理论与实践存在关联的可能,也就是说公司出于融资约束的动机而需要更多现金流,因此,此时的现金流敏感程度更强。Li&Yu(2009)认为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指标可以使用利息作为支付依据,利息越多,融资约束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少,企业能够得到的外度融资也就越多,其他学者如Athey&Laumas(1994)、Cohen&Klepper(1996)都通过实证注意对企业规模与融资约束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说明了两者的关联关系。
本文主要从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企业出口受到融资约束影响的程度进行讨论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外部融资约束两种,通过商业信贷以及金融信贷两个方面可以对外部融资进行约束。外部融资约束,是指企业由于外部融资成本的支付不力而导致外部资金筹集不到位。商业信贷和金融信贷两方面的约束分别以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出发,对外部约束予以衡量。金融信贷约束主要是指行业利息与行业固定资产之间的比例,商业信贷约束主要指应收账款和行业总资产之间的比(阳佳余,2012)。与外部融资相对比的是内部融资约束,这部分约束主要体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企业内部资金不足以支持企业本身的资金流动,主要行业总利润与总资产之间的比例进行衡量。作为企业来说,内部如果能过获得融资,那么相对来说就不用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其融资力量也远超其他企业。本文主要通过内部融资约束来实现对融资约束的衡量的。
............................
............................
第 3 章 融资约束的衡量和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 ······································ 16
3.1 融资约束的衡量 ···································· 16
3.2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数据的来源和预处理 ·············· 16
3.3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 ······························· 17
第 4 章 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研究 ························· 19
4.1 模型设定、变量分析、样本描述 ······················ 19
4.1.1 模型设定 ···························· 19
4.1.2 控制变量选取 ···························· 19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32
5.1 结论 ······························· 32
5.2 政策建议 ·························· 32
第 4 章 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定、变量分析、样本描述
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相对来说企业在研发过程产生的沉没成本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大,基于这个原因,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产品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Moini(2007)基于大量的市场调研得到结论,出口企业相较于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的企业来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修改产品与国际接轨,能够更好的搜集国外市场的相关信息,这些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企业出口渠道的拓宽,实现企业出口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规模的增大促进更多的人力、资金向企业流动,而拥有了更多资源的企业能够在品牌拓展、市场占有等方面取得更大的优势地位,通过这些优势地位企业又能够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Bonaccorsi,1992;李志杰、张彪,2009)。此外,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中间的产业部门也能够随之形成规模效应,反推企业形成产品创新或者质量提升,通过流水线或者产业聚集效应,能够推动产品标准化发展,运用国际化生产线,产品能够更好的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Kugler&Verhoogen(2012)运用采取实际检验的方式去验证出口质量与企业大小的关联。该变量选择职工人数再取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
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传统要素理论中,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顺其自然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近几年,对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提高,产业不断升级,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果也悄然发生了改善和转变,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品在整个出口产品中所占据的幅度不断增加,仅仅指依靠劳动密集产品无法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中国也亟需产业转型升级。王静(2013)根据实证证实了企业出口的概率与资本密集程度之间呈现反向相关的关系,这就表示中国当前出口的主要产品依旧是劳动密集型的。施炳展(2013)、王海成(2015)、许和连(2015)也都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资本密集程度与企业出口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而且结果都一致认为中国近些年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


.........................


.........................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论文在微观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其中选择的数据为工企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 2000-2013 年的数据,通过借鉴以往学者论文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数据库的整理合并,细致地检验了融资约束和其他控制变量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影响,而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解决了内生性的问题。而且分别考察了分区域和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影响程度。得出这样的结论:(1)融资约束对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就现金流作为替代变量来说会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但是使用利息支出倍数作为指标的话会显著提高出口产品质量。(2)在中国国内的不同区域,融资约束对制造业产品的质量也存在不同的影响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东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这个结果也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这一现状。(3)针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来说影响也不一致,具体来说就是民营大于外资,对国有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效果,也就是说负作用效果最大的是民营企业,然后外资企业也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低于民营企业。
除此之外,针对相关的控制变量研究发现: (1)企业规模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各类分析中均会对企业产品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规模越大和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大均会对制造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2)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企业视角下及总样本中皆显著产生正向影响。(3)资本密集度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中的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在其他领域和总体样本中均显示出显著影响。(4)企业的存续年限在总体样本中呈现阻碍作用,但是对国有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并没有显著作用,其中的原因主要考虑国有企业在中国特殊的地位和其在民生领域巨大的作用。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某些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某些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