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21 论文编号:sb2020102610065633485 日期:2020-1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运用 2009-2016 年我国 30 个省域(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的面板数据,选用樊纲等人发布的 NERI 市场化指数,以及金融市场化、技术成果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三项二级细分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对资本以及创新要素配置的改革侧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新旧增长动能转化、国际贸易秩序重塑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的重要变革阶段,对许多国家而言,这是奠定其未来百年产业格局基调的重要时期。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被世界各国置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以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为特点的高技术产业更是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点领域。纵观全球产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压力。尽管如此,挑战总是与机遇共生。
2020 年 1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并部署了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其中着重提到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各项政策的有力助推之下,我国正在见证由单纯的制造业产业中心向高价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速发展过程。回溯历史,从 1988 年“火炬计划”颁布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正式走上正规道路,到1999 年“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再到后续各项发展规划的应机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已深刻嵌入了全球分工体系。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相比,我国在高速、高精、高强、高稳定性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发展是提升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助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就势必要重点关注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状况。如今我国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更多鼓励和发展具有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贸易明显更具挑战性,也成为实现产业跃升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通过与以往相关研究的对比,认为本文存在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其一,研究视角上,不同于以往从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行业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选择从省级层面切入,重点考察地方性市场化环境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录下的六大细分行业出口状况差异较为明显,且各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对统一,更适合研究 FDI、R&D等这类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研究视角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我国国内各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性,有助于更直观地分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和高技术产业出口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为市场化改革提出改善建议;
其二,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面板数据从全样本和分样本两大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还在第三章节的现状分析中基于动态视角,尝试运用 DEA 方法(数据包络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内省域层面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这有助于提前评价分析出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空间不均衡性,与本文研究视角形成呼应;
其三,研究结论上,由于本文在实证部分除了选用市场化指数体系中的“要素市场发育得分”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衡量指标,更进一步从金融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市场化这三项二级细分指标的维度检验了资本以及创新要素配置的单项影响,因此得出了“金融市场化指数、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最为显著,技术成果市场化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研究结论,是以往研究未曾涉及的。同时,该结论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指明了侧重点,有助于提高改革效率,增加了一般性结论分析的深度。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一、国际上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
美国标准和 OECD 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高技术产业的界限定义标准。其中,美国标准在判定某一产业是否属于高技术制造业范畴时主要依从两大指标:一是“R&D 强度”,即 R&D 经费占销售总额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二是“科技人员密度”,即专业性科技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家、工程师等)占就业人数的比值。1986 年,OECD 首次正式提出高技术产业定义。其根据国际产业的分类标准,计算了 13 个成员国的 22 个制造业部门的研发投入经费,并将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 6 个行业定义为高技术制造业,包括: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航空航天器、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电气机械及设备。1994 年,OECD 将间接的研发支出纳入计算,将原产业目录中的六大类调整为四大类。后来,随着研发强度的改变,2001 年 OECD 重新考虑国际比较的需要,根据国际产业的分类标准(SITC Rev.3),选取 OECD 代表性国家的研发强度来界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五个行业。OECD 的指标选取及界定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为国际间比较带来很大便捷。
二、我国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
中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对产业的界定和统计工作还不够成熟,但国际现行的一些标准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工作提供了参考。2002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印发了《高技术产业分类统计目录》,将医药生产、飞机和航天器制造、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和测量仪器制造这五大制造业定义为“高科技产业”。至 2013 年,由于行业范围的拓展,将其改称作“高科技产业分类”,可区分为高科技制造和高科技服务两大部分。随后,根据 2017 的最新修订标准,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也被纳入了产业定义目录。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行业划分数据与 2001 年 OECD 划分标准一致。考虑到第六类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纳入时间较晚,因此为保证数据平衡,本文研究只基于其他五大类,且在本文的整个研究中主要聚焦于高科技制造业,暂不涉及高科技服务层面。
..............................

第二节 关于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研究
一、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覃成林(2000)的研究结论,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不仅会带动我国各区域整体经济增长,还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经济制度的制定,且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史丹、李晓斌(2004)研究发现,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发达且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导致我国高技术产业有向东部地区集聚且愈演愈烈的趋势。夏琰,赵敏(2016)则以江苏省为具体研究对象,选取并运用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 2007-2014 年该省高技术产业及经济发展层域的指标数据,最终得出江苏省经济增长水平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两者耦合协调也在提高的结论。国外方面,Raab(2006)运用 DEA 构建投入产出体系,分析了美国 50个州的高技术产业数据,结果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州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Jaakko Sim onenl et al.(2014)选取芬兰 1994-2008 这 13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芬兰能够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深度衰退中恢复的主要原因正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Czarnitzki 等(2012)根据 OECD 国家 2002-2007 年的数据,在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区域技术水平以及基础设施这几个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同年,Nunes etal.(2012)对 R&D 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企业该指标的强度会对高技术产业有影响,当此指标较高时就会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反之则会抑制其增长。王绍媛、李国鹏(2016)以装备制造业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阶段重力模型,其研宄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装备制造出口企业扩展边际具有正向影响,这意味着进口国 TBT通报能有效降低出口企业在市场搜索等方面的成本,对增强市场透明度,同时降低市场不确定性有着促进作用;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装备制造出口企业产生负向的集约边际影响,这意味着进口国 TBT 通报能够起到抑制进口的作用。
表 3.1 投入指标
.............................
 
第三章 中国区域要素配置及高技术产业出口分析........................... 12
第一节 中国各地区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测算.................................12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12
二、要素配置效率评价............................13
第一节 要素市场扭曲抑制高技术产业出口的机理分析.............................. 18
一、扭曲收益效应.........................18
二、挤出效应.............................18
第五章 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实证检验.......................... 23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设定..................................23
一、变量选取和说明............................23
二、数据处理.....................................25

第五章 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变量选取和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高技术产业出口(EXP):选用 2009-2016 年我国 30 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占当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来表征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发展状况。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
2. 核心解释变量及其细分指标
要素市场化配置(MKT):由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整体进程复杂,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多层次与多方位。当地区整体市场化水平得到提升,该地区要素配置效率将会相应改善。基于这种复杂性,本文参考国民经济研究所(NERI)王小鲁、樊纲等测算的市场化总指数1体系下的“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评分”作为全样本实证分析的核心解释变量,以此表征各省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整体进度和成效。此外,基于上一章节关于金融资本要素和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的机理分析,为深入探究市场化改革的侧重方向,以提高改革效率,本章进一步选取 2010、2012、2014 和 2016 年金融市场化(MKT1)、技术成果市场化(MKT2)及知识产权保护(MKT3)这三项市场化指数细分指标作为分样本实证分析的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了扩展检验。其中,金融市场化(MKT1)和技术成果市场化(MKT2)均属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类目。尤其需要指出,由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动力,因此本文增用知识产权保护(MKT3)从侧面来衡量创新要素配置状况,该指标分属于“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类目(见表 5.1)。
表 5.1 中国市场化指数及其细分项目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经过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在行业间和地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在第三章中,基于 DEA 方法的测算,我国北京、上海、江苏等 16 个省市的要素配置效率属 DEA 有效,其余 14个省域由于投入产出不匹配,导致测算出的综合效率值均小于 1,属于要素配置DEA 低效;从各地区效率的动态变化看,2009-2016 年保持总体高效或上升态势的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除黑龙江、云南整体呈下降态势外其余多省市效率值不稳定,反映出我国省域市场化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相比其他三大细分行业,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两大行业在出口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地域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省市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第二,模型 M1 的实证结果表明,作为产业发展必要的制度环境,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相关要素高效流动与配置,对制造业高技术产品出口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尚在继续,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空间较大,通过积极有效的改革手段,势必将改善地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贸易,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整体进步,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
第三,模型 M1、M2、M3 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指数、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最为显著,技术成果市场化的作用相对较弱。因此进一步就效率而言,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侧重点应落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实现针对性强、富有效率的改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