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升级路径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255 论文编号:sb2020100711103433367 日期:2020-10-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产品一般为低价产品,进口的中间产品一般为高价产品。虽然我国处于价值链低利润环节,与美、日、德的地位相差很大,但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升级优势,处于向中高端转移的阶段,升级产品大约占出口产品总额的 60%,升级趋势远远超过美、德、日等发达国家,降级产品大约占出口产品总额的 4%。中国升级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的汽车产业和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等。汽车产业的升级来源于汽车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产业政策的支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承担着为其它生产部门提供设备及技术手段的重要职能,而且能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产生的关联效应促进整体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技术实力和生产配套的综合能力。历经 50 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和较为完备的细分行业体系,已经与国际分工产业链嵌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部分核心装备制造业的占有率已超过 10%,且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轨道运输业增长最快。①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6.7 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1.0 个百分点,占比达 32.5%。但也应该看到,面临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全球价值链低端竞争愈演愈烈、外贸摩擦逐步锐化等外部不利环境,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亟需化解的困境。
一、全球经济面临新格局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面临新格局。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工程”。西方制造强国为了稳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巨额利润,正在倡导资本回流,其用意是要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促进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便于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化、高端化和清洁化的发展中寻找新的制造业增长点,这将会带动装备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一轮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抢占;二是“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势头见涨:美国宣布退出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主要出口国家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呈减少态势、主要进口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设限呈增长态势,导致全球贸易增长乏力。2018 年 3 月以来,美国还单方面发动贸易摩擦,通过加征高关税等手段痛击我国实体制造业,不断发布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我国部分装备制造业出口严重受限。随着列入管制清单的企业持续的增多,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竞争力和受制于人的痛点暴露无余;三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供给替代”。2015年,中国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是 3.3 美元,而印度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只为 1.7 美元,印尼的劳动价格甚至不足中国的 20%。这些国家得益于多元的劳动技能和廉价的劳动成本,其装备制造业有望获得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局面对中国形成“前狙后追”的压迫,中国装备制造业亟需寻突围方法。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扩展了应用性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实践,主要为以下两点:
第一,现有装备制造业 GVC 地位测度方法主要是出口复杂度测度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测度法和从劳动生产率、要素报酬等角度测度法等。本文借助 2009-2017 年联合国货物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等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沿用林桂军(2015)构建同时具有价格属性和销售额属性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的思路,基于Kaplinsky 和 Readman(2005)的 Kaplinsky 产品升级指数和中间品相对出口单价,构建测算中、美、德、日的装备制造业 GVC 升级、降级趋势和 GVC 地位的衡量体系,扩展了国际分工地位测度的研究实践。该衡量体系的优点在于它综合考虑了产品的价格和市场销售额。
第二,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理论上,以应用性理论为出发点,本文从要素禀赋和要素流动、影响要素结构和效率的因素两种类型,从科研技术创新、教育水平、消费力水平、市场开放和要素引进四个方面,研究各种推动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最后依据研究得到的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提出在未来分工中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着力点。该研究丰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 GVC 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为中国装备制造业 GVC 升级的战略制定、路径实施创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
(二)现实意义
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步实现了生产国际化,然而世界经济格局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GVC 低端竞争愈发激烈和贸易摩擦逐步加剧等,使得顺利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却没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装备制造业以低端要素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尽管共享到了全球化生产带来的贸易增加与经济进步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依赖于发达国家,还未利用本国高端要素形成链条升级。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其产品主要满足于国内消费,国外还是以外商产品消费为主导,基于以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难以支撑。
第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尚未基于本土优势实现产品升级,仅仅通过扩大贸易规模来深化全球参与度,是无法有效作用于价值链提升的,所以中国装备制造业急需价值链升级的指导。此外,中国装备制造业受困于生产成本、资源和环保压力等,然而周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和自然资源已然丰富,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供给替代”效应。中国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中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难题。
图 1-1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升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准确测度和分析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与地位有利于准确选择贸易政策、推动中国贸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针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调整,进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发展提供下一轮的政策参考。
目前,研究者关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 4 种方法:
1.通过产品相对进出口单价来测量全球价值链地位
Greenaway(1995)把产业内贸易分成垂直型和水平型,并通过产品的进出口单价之比来研究产品的分工地位。在此基础上,Koopman(2008)对价值链中贸易参与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统计,认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是测算各国真实增加值在国际市场中的流动过程。GVC 地位指数和 GVC 分工参与度相继被用于测量一国产业在世界生产分工中的现状及变化趋势(Koopman,2014);陈爱贞(2011)等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划分为上垂直型和下垂直型;林桂军和何武(2015)采用 2002-2011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间品的出口数据,通过相对出口单价和相对出口份额来测算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但升级趋势较大。
2.通过出口技术复杂度来测量全球价值链地位
Hausman(2007)等提出了用出口复杂度测算全球价值链地位,指出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越高,其竞争优势越大,一般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高,且偏向于出口高技术产品。刘会政(2018)在贸易增加值核算体系上,加入了出口技术复杂度方法,使用这两个指标重新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德、日装备制造业整体及分部门的价值链地位,并运用 SDA 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差距的来源。
...............................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
对于升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Gereffi(2005)指出升级应该含有几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就生产主体而言,升级是指在全球生产链条中,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的过程。第二,就产品而言,升级是指产品向利润更高端移动。第三,就产业而言,升级是指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服务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升级研究起源于波特,他认为当一个国家从初级劳动力要素等富裕要素向资本、技术密集要素转变时,这个国家就实现了产业升级。①然而产业经济学学者认为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自身产出品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等。
结合现有文献可知,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三种过程:一方面是在原有要素供给的基础上的升级;另一方面是形成新的高级要素供给。三种过程类型,即进入价值链升级、沿价值链升级和跨价值链升级,见图 2-1。
图 2-1  产业升级类型
............................
 
第三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与升级趋势 ················ 19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 ························ 19
一、GVC 链条间地位指数 ································· 19
二、装备制造业地位测度结果分析 ···························· 20
第四章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7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选择 ·················· 27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强国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28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36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36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37

第四章  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选择
在第一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者的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结果,本文从二个方面初步选择影响因素:第一,从要素禀赋和要素流动的角度;第二,基于影响产品要素结构和效率的因素研究。
(一)基于要素禀赋和流动的因素研究
大批研究者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然而在各国日益紧密的国际分工中,要素的原始禀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素的流动可以改变一国的要素结构。按照张幼文(2015)对要素流动和发展的判断,成功的发展过程与要素流动密不可分。因此,本小节主要从一国要素禀赋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寻找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 
市场开放与要素引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开始对外开放,大量的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当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后,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贸易、投资和知识技术都会流动的更加频繁,给东道国带来稀缺要素的补充。在知识技术方面,例如,
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等。这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知识外溢,可以被劳动者学习、吸收、模仿和创新,在东道国追赶价值链主导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本要素的流动中,例如外资流入。FDI 的本质是以资本为载体的跨国要素流动,当今世界的越来越多国际合作是由 FDI 促进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兴国家在海外投资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技术优势,即通过干中学的路径实现升级。①此外,企业通过 FDI 可以获得部分或全部外国企业控制权,减少了国际贸易交易,节约了贸易成本。在贸易的流动上,例如,中间品的进口可能会显著促进技术进步。
虽然要素的流动一般会对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但在其他条件变动的情况下,例如 FDI 绕过关税壁垒、合资企业竞争压力大以及企业本人的创新动力不足等,要素的流动也会对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消极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等要素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逐步融入到了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代工生产基地。制造业的转移生产带动了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兴起。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处在制造业低端环节是由本国的比较优势、资源配置和生产选择决定的,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通过对 GVC 地位及升级趋势的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过去 9 年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出口的中间产品一般为低价产品,进口的中间产品一般为高价产品。虽然我国处于价值链低利润环节,与美、日、德的地位相差很大,但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升级优势,处于向中高端转移的阶段,升级产品大约占出口产品总额的 60%,升级趋势远远超过美、德、日等发达国家,降级产品大约占出口产品总额的 4%。中国升级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的汽车产业和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等。汽车产业的升级来源于汽车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产业政策的支持。20 世纪后期到 21 世纪初,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汽车生产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制造的中心从欧美逐步向亚洲等新兴市场转移;轨道交通行业的升级来源于中国高铁近几年正逐步升级成为价值链主导企业,核心相关部件的进出口都出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目前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化程度还是偏低,以被动的中间品贸易为主。上述这些处于价值链升级状态的产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培育的重点方向,基于这些企业可以打造装备制造业的“中国名片”。
既然中国处于价值链升级状态的产品规模很大,那么中国如何逃离“低端锁定”向价值链高利润环节移动?从价值链升级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可知,升级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路线,而是一个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动态过程。升级路径的制定需要纳入要素的禀赋、要素的流动、产业或产品的升级趋势以及政府政策和企业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偏低,是由于要素供给和流动的缘故,还是由于国内企业和政府的缘故。回答这些问题既要考虑上述的价值链发展状况和升级规律,还要考虑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