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陷入事件频发期,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趋势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经济政策,加之“智能制造”生产方式的不断推进,促使全球生产体系下的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全球要素市场配置方式与生产体系面临着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世界经济格局、产业结构改变,全球价值链也面临着冲击和重构。同时,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全球生产体系下跨国公司的财富流动和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而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巨大利润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巨大市场也为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参与了所有主要产业的生产制造,并且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是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参与的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价值体系的中低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我国人口红利低成本的发展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产业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人口红利面临消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各行业着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向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转变。与此同时,国内产业链低端锁定向全球价值链地位中高端攀升过程中也会受到既得利益的阻扰。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不断深化,同时贸易摩擦频发,跨国企业强化谋求财富的产业控制力布局,而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实现本国产业升级。
...........................
1.2 研究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在产业链中占据着先天优势,掌握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向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势必会影响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这也就带来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控制力全球动态变化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现行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中的产业控制力进行准确测度是有必要的。自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不断崛起向“中国智造”全面推进发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以及重构的现实出发,分析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高技术产业控制力动态变化,解析该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控制力的实际影响程度,丰富了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控制力论。

.............................
第二章 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在产业链中占据着先天优势,掌握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向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势必会影响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这也就带来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控制力全球动态变化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现行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中的产业控制力进行准确测度是有必要的。自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不断崛起向“中国智造”全面推进发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以及重构的现实出发,分析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高技术产业控制力动态变化,解析该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控制力的实际影响程度,丰富了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控制力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工,而在不断的分工生产当中逐步发展出产业链的概念。Hirschman(1958)认为产业链是一种联系,并且可以分成“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两种,但Houlihan(1988)则把产业链看作是一种物质流动,即开始于材料供应商经过制造企业的加工流入零售行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商品物质流动过程,Stevens(1989)则认为产业链当中不仅存在生产过程中的前后联系,同时也包含着着物质的流动,而且产业链不单单是一个产品链条,应是生产关系与物质流动的结合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价值链的提出则相对较晚,Porter(1985)在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时,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将它视为分析企业价值活动与获取战略成本一种分析工具;Kogut(1985)认为价值链是不断增值的过程的有机结合,并且具有价值循环的特点,大多数企业附着于价值循环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因此,早期的价值链研究更偏重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后来Porter(1998)进一步提出价值体系的概念,随着学者们对价值链和价值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使得价值链的研究从仅仅局限于管理角度而逐渐拓展,出现了行业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等概念。

.............................
第二章 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加入 WTO 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1.1 起步阶段(1992 年以前)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1971 年定义了高技术产业,提出高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观点,之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是一个传统封闭的农业国家,没有认识到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错过了高技术产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88 年国家科技部提出实施“国家火炬计划”,为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加快技术转化提供了保障措施,但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工业设备和技术水平落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没有明显提升,直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引进外资,带来管理水平和制造工艺得提高,高技术产业才得到长足发展。
2.1.2 整合发展阶段(1992-1999)
2.1.1 起步阶段(1992 年以前)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1971 年定义了高技术产业,提出高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观点,之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是一个传统封闭的农业国家,没有认识到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错过了高技术产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88 年国家科技部提出实施“国家火炬计划”,为扶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加快技术转化提供了保障措施,但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工业设备和技术水平落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没有明显提升,直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引进外资,带来管理水平和制造工艺得提高,高技术产业才得到长足发展。
2.1.2 整合发展阶段(1992-1999)
1992 年实施改革开放经济政策后,我国为发展经济提高工业制造水平,在制造业方面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鼓励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外来资金和技术的引入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有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合资与内资企业都仅仅是对高技术产品进行加工组装,并未涉及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这使得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存在不足,核心能力比较薄弱,企业生存能力较低。国家科技部为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力,借鉴了西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在 1995年提出建立高技术产业园区,给予产业园区企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园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速度,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
2.2 加入 WTO 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加入了 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我国引进外资更加有利,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经过初始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加深与世界制造业巨头的合作后,不断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企业数量开始增加,产业规模持续增大,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2.1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
2000 年后国家科技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陆续联合认定了数十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扶持基地内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和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2008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25.9%,远高于同期 12%的 GDP 增速,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一情况在 2008 年发生转变。
2.2.2 稳步增长阶段(2009-至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停滞,世界各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减少,金融危机后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虽然没有萎靡,但增长速度放缓,年增长速度仅为14.1%,低于同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23.1%。2008 年之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再次给企业减负,在金融危机影响阶段,仍然保证科研的投入,为后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的崛起提供了的保障。2017 年世界银行评比的全球最大的四家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企业为列其中;在 2019 全球股票市值中,排名前十的科技公司中国有 2 家,分别为阿里巴巴和腾讯①,这些都在不断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
...........................
2.2 加入 WTO 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加入了 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我国引进外资更加有利,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经过初始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加深与世界制造业巨头的合作后,不断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企业数量开始增加,产业规模持续增大,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2.1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
2000 年后国家科技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陆续联合认定了数十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扶持基地内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和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2008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25.9%,远高于同期 12%的 GDP 增速,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一情况在 2008 年发生转变。
2.2.2 稳步增长阶段(2009-至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停滞,世界各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减少,金融危机后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虽然没有萎靡,但增长速度放缓,年增长速度仅为14.1%,低于同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23.1%。2008 年之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再次给企业减负,在金融危机影响阶段,仍然保证科研的投入,为后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的崛起提供了的保障。2017 年世界银行评比的全球最大的四家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企业为列其中;在 2019 全球股票市值中,排名前十的科技公司中国有 2 家,分别为阿里巴巴和腾讯①,这些都在不断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
第三章 基于国内行业角度对中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控制力分析.......................... 19
3.1 指标选定..................................... 19
3.1.1 外资市场占有率........................20
3.1.2 外资股权占有率................................. 20
第四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角度中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测度..........26
4.1 指标体系的设计..............................................26
4.2 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实证分析.......................27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41
5.1 结论...................................41
5.2 建议....................................... 41
第四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角度中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测度
4.1 指标体系的设计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通过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三个环节能够解释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关系。本章产业控制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基于李泳(2014,2016)研究,考虑我国关于细分行业数据的缺失和数据统计标准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进行变量的近似替换,拟采用外资对我国的产业控制力来表示我国高技术产业控制情况,测度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架见表 4-1。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从国内行业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两个角度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进行产业控制力测度,对我国政府制定的产业强国政策和外资合理引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从国内行业角度,用传统产业控制力测度方法测度我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外资企业在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和主要企业受外资控制情况四个指标都呈现出减弱的趋势,符合现实情况;
第二,在产业控制力测度时,指标的选择存在不足,不能够体现产业链重构的现实。外资企业在中国成立了生产企业和销售事务部门,但产生经济摩擦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关键零部件贸易,沿着产业链进行延伸,进而影响我国产业运行。传统产业控制力对这一指标存在缺失,而贸易手段在高技术领域较为突出,因此国内行业角度的产业控制力并不能对高技术产业进行有效说明。
从全球价值链重构视角,通过五个维度对我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控制力情况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计算器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控制力整体趋于下降,并且产业结构、产业贸易结构和产业定价权是该产业是全球价值链重构角度产业控制重要影响因素,产业组织和产业链构建力对产业控制影响较小。通过五个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建立的综合产业控制力指数,能够对我国产业控制力提供预警,为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此外,本文在选择权重时并未考虑产业控制力在压力情况下的非线性影响,当影响加剧时线性关系并不能准确反映这一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