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开放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599 论文编号:sb2020070311034232030 日期:2020-07-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研究,一、本文首先利用 1982-2016 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接着估算 2000-2016 年中国 30 个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贸易开放与中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二氧化碳排放的滞后一期项作为工具变量,控制变量的内生性并获得有意义的结果。二、贸易开放的不断扩大,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三个方面来看:生产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资本和技术效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总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将增加资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效应是在国际贸易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因为在发展初期,无论是任何国家,发展经济会使得产业慢慢的朝向碳排放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变,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产业将逐渐崛起。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处于拥有技术优势的价值链的最顶层,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的是全球价值链最低端的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组装等技术量低且消耗能源巨大的情况。比较优势在国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不再全部聚集在碳排放密集型产业。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际贸易在世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发展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例如:碳排放等污染物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被大量破坏等。由于环境与贸易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机制。国际贸易虽然带来了环境污染,但也带来了技术进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环境质量也会因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开始改善。由于环境污染存在负的外部性,难以界定环境产权的归属、会导致“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作用大打折扣。协调环境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中国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随着各国持续讨论和谈判全球环境气候问题,他们先后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等国际协议,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实现减缓全球变暖过程的目标。因此,我国在 2015 年的巴黎气候会议上,允诺到 2030 年我国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少 60%-65%的减排承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已经达到相当快的程度,但是在贸易双方所承担的关于碳排放减排的责任界定,则没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和能源密集型的高碳排放产品占主要部分,发达国家更倾向于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低碳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增加,便发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以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此类产品满足了自身的消费需求,但并未承担污染排放责任,给中国带来污染,产生巨大的“污染天堂效应”。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基于环境污染存在负的外部性,分析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之间的影响关系,在贸易开放对于环境的影响机制中,经济的增长对于碳排放的增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从国家和省际角度验证贸易开放是如何影响碳排放。并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将引入两个之前研读文献未曾用在研究省级贸易开放对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变量,即全球生产网络效应以及外资依存度。这样可以看到我国各省份在贸易中的生产地位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首先,运用 1982-2016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这三个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次,从全国 30 个省(市、区)2000-2016 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 GDP,地区对外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全球生产网络效应、政府污染投资治理、外资依存度等,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全国的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1.2.1   研究内容
本文运用 1982-2016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国家的角度,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贸易开放对环境的碳排放影响,然后从全国 30 个省市的角度,基于省份的角度研究贸易开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引言,介绍选择“贸易开放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为论文题目的原因和意义,规划本文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并且找出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回顾以及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三方面内容,贸易开放对于环境的影响理论机制、其次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内容,最后是污染天堂假说。了解前人使用的方法,借鉴现有研究的实证方法,找出其研究方向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描述、比较、分析、总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最后在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基于我们查找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四章,运用我国 1982-2016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主要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检验方法,检验贸易开放指标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第五章,主要利用我国 2000-2016 年期间 30 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 GDP,地区对外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全球生产网络效应、政府污染投资治理、外资依存度等。利用动态面数据模型,研究贸易开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因素,实证各个省市的影响因素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根据前文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并对贸易和碳排放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第 2 章   贸易开放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

2.1   外部性理论
一般来讲,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所进行的行为,对于不属于本人以外的所有外人以及外部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
2.1.1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外部性概念的定义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每个经济学家都对外部性有所了解。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外部性即是当事人所产生的行为对于不属于当事人的影响。它所产生的行为有可能给别人带来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性有正有负,从经济角度来看,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无法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具有负外部性很强的一件事情,因为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得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计算外部排放的最佳排放分配时,个人成本相对于社会成本在最优配置时很小,排放污染的企业仅仅取决于个人意愿排放的多少,因此排污水平会比正常的合理水平较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的益处在哪里,保护环境是一个有着正外部性的行为,参与保护环境的人的可以从保护环境中找到工作,他所带来的劳动成果则具有正的外部性。个人收益要比社会收益小。但是污染环境对于个人所承担的社会成本太小,这样也不利于保护环境。贸易开放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贸易本身不会加剧环境污染,但是贸易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会产生污染。特别是在发展初期。
首先,从目前的全球国际贸易模式来看,发展中国家依靠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生产产品出口。而那些发达国家则需要大量的进口,但是享受服务的主要是那些进口产品的发达国家,但受到环境污染的是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初级产品的依赖是非常巨大的,但在此过程中,它们依赖于牺牲环境资源和污染环境,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由于污染排放标准较高,一些企业无法达到排放污染的标准,不得不寻求出路,一般会选择污染排放相对较松的国家进行企业生产活动。这些需要大量污染的企业将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生产、加工将污染转移到环境排放标准较松的发展中国家。最后,从国际贸易获得产品较多的发达国家,会进一步出台贸易政策,促进那些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家继续更加有动力的出口初级产品。因此,对于出口产品的发展国家而言,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

2.2   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效应
贸易开放一般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来影响环境。关于在贸易开放中哪些经济变量对于环境的影响效果较大,在之前的研读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集中关注于外贸规模,技术投资研发,工业结构水平的调整以及人均收入等,而他们的主要研究结果是这些变量对于环境的影响正负关系,以及分析贸易开放中的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贡献度。
2.2.1  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效应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贸易开放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污染加剧。因为全球化的进程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和普及,这从某个方面促进了原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无法扩大的生产规模企业。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环境污染具有规模效应。
2.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低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会从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发达国家中获得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经验,第二方面人们随着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更高质量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治理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诉求,这将使政府能够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慢慢提高环境质量。技术效应对于环境的影响机制有两种:一是贸易开放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规模化,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是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本国在引进外资后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获得技术进步,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在国际贸易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分化、协同合作。具有比较优势的依赖消耗能源的产业将会大大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水平。在一般情况,在国家发展的初始时期,贸易开放所带来的结构效应一般是会加剧污染水平,因为结构效应会使得产业向污染密集型产业方向靠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结构效应将降低污染排放水平。因此,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结构影响效应在前期为正向作用,后期为负向作用。
图 3.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
 
第 3 章  我国碳排放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 17
3.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分析 .................................... 17
3.1.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描述分析 .................................... 17
3.1.2  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国际比较 ..................................... 18
第 4 章  贸易开放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检验 ......................... 21
4.1 变量指标的选择与解释说明 ...................................... 21
4.1.1  选择数据指标 ...................................... 21
4.2 实证分析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 21
第 5 章  基于省际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30
5.1  基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比较与碳排放比较 ........................... 30
5.1.1   各个区域贸易开放差异特征 ............................ 30
5.1.2   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特征 ................................ 32

第 5 章   基于省际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基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比较与碳排放比较
5.1.1   各个区域贸易开放差异特征
图 5.1 2000-2016 年东中西三大区域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
我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到,由图 5.1 可以看到东中西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总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部和西部进出口贸易总量差别不大。由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影响,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这就造成中部和西部相对来说发展较为落后,并且由于我国东西跨区域幅度较大,所以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在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量一直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外贸规模也相对较小。从 2000 年数据可以按看到,东部区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29253.21 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 92.13%,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 1359.30 亿元和 1141.41 亿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4.28%和 3.59%。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不断进行贸易结构调整和均衡区域发展的尝试,截止到 2016 年,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上升到 212932.7 亿元,这时东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86.25%,可以看到东部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却比 2000 年下降了近 6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在区域均衡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中部和西部进出口总额分别为 17730.21 亿元和 16228.07 亿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7.18%和 6.57%。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一、本文首先利用 1982-2016 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接着估算 2000-2016 年中国 30 个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贸易开放与中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二氧化碳排放的滞后一期项作为工具变量,控制变量的内生性并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二、贸易开放的不断扩大,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三个方面来看:生产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资本和技术效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总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将增加资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效应是在国际贸易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因为在发展初期,无论是任何国家,发展经济会使得产业慢慢的朝向碳排放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变,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产业将逐渐崛起。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处于拥有技术优势的价值链的最顶层,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的是全球价值链最低端的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组装等技术量低且消耗能源巨大的情况。比较优势在国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不再全部聚集在碳排放密集型产业。高铁,航空航天和计算机芯片等高科技产业正在慢慢开始崛起,资本技术效应可以看到技术进步不仅来源于资本投入时所带来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还依赖于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投资研发,中国的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技术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
三、我们在这一章采用了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利用 1982-2016 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进行 ADF 单位根检验,接着进行协整分析、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实证分析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通过平稳性检验发现我们选择的三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并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根据脉冲响应结果可以看到外贸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一直处于正向作用,外资依存度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在前期为正向,后期便呈负向作用。而且两个变量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时滞性。在预算周期 20 年内,外贸依存度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高于外资依存度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这与方差分解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