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理论分析表明,国际贸易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动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进程中,国际贸易仍将起着核心的作用。为此,本文构造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的依据。A 经济体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100*(A 经济体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A 经济体 GDP/中国 GDP) 依据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潜力指数越小,潜力越大;潜力指数越大,潜力越小。本文计算出各个经济体的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据此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拓展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弱潜力区、中潜力区、强潜力区、极强潜力区。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人民币国际化能使我们具备更多防范危机、应对危机并且解决危机的能力。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稳定对世界货币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多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探索形成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当前,我国已经具备足够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应尽快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这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合理且具有长远意义的。
从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法定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正相关。例如,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时候,英国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与此对应,美元也随之逐渐替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二战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日元也逐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的主权法定货币人民币,并没有达到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货币地位。
一般概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币能够在境外流通且具备一定的流通度。一种货币应当在国际上具备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功能,才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中国要成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大国,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来支撑。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的一环。假如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无法自由交易、相对封闭的状况,中国将难以实现进一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在一系列金融危机之下,需要结构调整和优化,比如加入新的货币使现有的货币体系更加均衡。新的货币需要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匹配和支撑,人民币符合这一条件。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无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国际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均衡,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 年 10 月 1 日,人民币正式加入了 SDR—篮子货币,并成为权重仅次于美元、欧元的主权货币,但人民币在国际上实际使用率并不十分理想。
...........................
1.2 文献综述
自从人民币启动国际化进程以来,许多学者和专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成果如下: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陈雨露(2005)认为,之所以把人民币国际化纳入国家竞争战略,目的在于,货币国际化是可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综合收益的。刘南方(2017)认为货币国际化发展本国金融实力,货币政治化不断被加强,掌握货币金融权成为国家间政治博奕的主要内容。李俊久(2017)指出美元长期支撑美国霸权地位,货币崛起是大国崛起的核心要义。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相互关系。此类研究主要是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是否能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影响,会产生什么作用,应具备什么地位的问题,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的问题。杨小军(2008)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葛华勇(2010)认为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是大势所趋,范小云等(2014)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陶瑜(2016)认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高海红(2018)指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常态期。付绍蓉(2018)认为 2017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新了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意味着它宣布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第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启示。此类研究主要探讨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特点、问题,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启示。张成思(2012)的研究结论指出,鉴于人民币与其它主要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环境差异,应借鉴主要货币国际化经验教训,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道路。王凡一(2018)研究欧元国际化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提出中国应该谨慎开展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加强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并且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武晓彤(2018)总结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进程,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指出中国应该健全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改革,把握战略机遇,扩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使用范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并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
2 货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基础理论
2.1 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的早期发展
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瑞典经济学家 Gunnar Myrdal于 1957 年出版的《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一书。该著作重点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并提出了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认为货币由一国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会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一时期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研究,并没有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重视。
国外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家通常忽略货币和金融变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西方经济地理学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处于“计量革命”时期,较多地使用了经济建模的研究方法;二是区域经济学家过多地借鉴了宏观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对劳动力和资本在各地区间自由且无成本流动、信息可以充分获取并且免费等因素进行假设,货币的区域作用也因此被排除;三是即使在收入和就业的决定中货币发挥了一些作用,区域经济具有开放性以及缺乏区域货币工具等因素,也使得区域经济没有任何货币特征。
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发展。1973年,地理学家 David Harvey 在《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应研究货币、空间和位置之间的关系。该著作阐述了货币与城市土地利用、货币与商品的市场交换、货币与城市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一著作鼓励国外学者以新模式来研究货币与金融地理问题,试图解释形成城市内部不平衡发展的长期物质过程。Jean Labasse 融合了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在 1974 年和 1975 年分别发表了《Capital and Geographical Milieu》和《The Geographical Spaces of Big Companies》等文章,研究涉及了银行网络扩张、金融中心体系、地区收支平衡等内容。此后,货币和金融地理问题的研究又沉寂了一段时期。
..............................
2.2 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学术界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才兴起了货币与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热潮。这一时期,经济地理学家和区域经济学家对于货币和金融地理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区域经济学家对于货币和金融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区域利率差异、区域间资金自由流动和区域信用可获得性等方面的内容。有关区域利率差异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区域利率差异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有效市场理论讨论国家和区域二者利率之间的联系;二是区域利率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三是金融要素流动对区域间利率差异的敏感性检测。区域经济学在货币和金融地理问题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是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货币和金融地理学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对于货币与金融地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地理学一般可以划分为旧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其中,新经济地理学是指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考虑空间因素,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报酬递增的假设,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揭示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现象。另一方面,制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转向特征,也积极促进了货币和金融地理学与制度经济学、文化学等其它学科的融合。文化和制度转向,是指学者将研究视角从侧重经济要素,转向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结合。
...............................
3 其它货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考察 .......................... 11
3.1 美元的空间拓展进程和特征 ....................... 11
3.2 日元的空间拓展进程和特征 ............................ 13
4 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拓展进程现状 .................................... 19
4.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空间拓展进程 ................................... 19
4.2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人民币空间拓展的影响 .......................... 20
5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 ................................. 30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30
5.2 实证分析 ........................................... 32
5 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指标的选取,本文采用的是目前学术界接受度较高的RII作为量化指标,并将其作为因变量。关于经济因素指标的选取,本文主要从贸易因素、信贷因素以及金融因素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三个与人民币国际化联系紧密的经济指标作为自变量,包括:中国占国际贸易额比重(PIT),计算公式为 PIT=中国进出口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全球信贷市场人民币使用率(GCS),计算公式为 GCS=境外人民币信贷总额/全球货币信贷总额;金融发展深度(FDD),计算公式为 FDD=中国股票总市值/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选择中国占国际贸易额比重作为自变量,主要是考虑当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范围越广,规模越大的时候,一般来说该国在国际间的贸易地位就越高。而当一国贸易地位较高的时候,其议价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结果来看,在跨境贸易计价的时候,最终使用贸易地位较高、议价能力较强一方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更大。这将使该国货币受到更多的关注,该国的货币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带来贸易结算与货币国际化的良性循环。总体来看,在跨境贸易中,一个国家贸易额的增加使得使用该国货币结算的概率更大,同时还能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该国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这一系列过程,能够十分有利地推动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使得该国的货币能够更好地得到空间上的拓展。与此相反,假如该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萎缩,将导致在跨境贸易中使用该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可能性降低,进而导致该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难以推进。
...........................
6 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
本文理论分析表明,国际贸易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动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进程中,国际贸易仍将起着核心的作用。为此,本文构造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空间拓展的依据。
A 经济体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100*(A 经济体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A 经济体 GDP/中国 GDP)
依据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潜力指数越小,潜力越大;潜力指数越大,潜力越小。本文计算出各个经济体的人民币空间拓展潜力指数,据此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拓展空间划分为四类

区域:弱潜力区、中潜力区、强潜力区、极强潜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