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对国际贸易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55 论文编号:sb2020021017061729468 日期:2020-03-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采用细分的大样本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海关数据库》计算出企业与产品层面的产品质量,将两个数据库相匹配,并结合行业和目的国环境情况分析了互联网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为防止可能存在的自选择问题,本文还使用了 PSM 方法进行验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 18 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如是说到,并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互联网作为新生经济引擎,使得企业告别了过去的“信息孤岛”时代,打破了沟通壁垒,弱化了距离屏障。当今互联网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根据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从 20 世纪末的 2250万人飞速增长至现如今的 8.29 亿人,网络普及率达 59.6%。强大的网民基础使得互联网已经渗透进入了各行各业,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土壤。
图 1.1 2008-2018 年中国网民数与互联网普及率变化趋势
同时,网络服务类型多样化,基础设施完备化以及互联网渗透率的提升也成为了互联网经济成长的催化剂。宽带基础设施的引入和完备显著的推动了经济的前进发展,研究后发现宽带渗透率每增加 10%,可以联动增加人均 GDP 年增长率约 0.19%(韩宝国、朱平方,
2014)[1]。互联网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经济占 GDP 的比重快速攀升,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加,在促进企业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担任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信通院数据所得,2018年互联网经济规模已超过 31 万亿元,预计 2035 年将达到 150 万亿元,占比 GDP 比重有望达到 55%,比肩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

1.2 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首先,以往关于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多集中在互联网与贸易的出口二元边际,未涉及到企业产品质量。而本文立于新的研究视角,探索互联网对微观层面产品质量的影响,从互联网对企业出口质量的促进与抑制双向影响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并对不同影响效果进行解释与实证分析。按照以往一贯的思维来看,企业通过运用互联网使得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传统工厂的“黑箱”进一步打开,这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大有裨益。但是另一视角来看,本文认为由于互联网贸易存在虚拟性、普惠性、以及集约性等本质属性。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贸易可能会加剧企业经营道德风险,降低出口产品质量门槛,以及通过使用互联网集中出口某一类产品的现象还会促成低端锁定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后果就是企业的互联网贸易还会对出口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而本文对互联网贸易的质量抑制作用进行了验证与解释。
其次,在数据的选择方面,以往关于互联网贸易的研究多采用跨国双边整体贸易数据。本文采用细分的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得到较为详细的研究内容,如企业产品质量、行业数据、目的国数据等。并基于大样本数据进行异质性分析,从企业和产品层面数据出发,对行业和出口目的国分别进行研究,讨论互联网贸易对出口质量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从而为我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
目前全球贸易争端突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战等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同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市场增长空间萎缩,贸易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出口遭遇重重挑战。企业要想迎接挑战,打破外部与内部困局,在贸易出口中处于主导地位,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提升自身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只有通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才能缓解“内忧外患”困境局面。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企业贸易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也多次将互联网贸易的发展作为战略要点。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企业产业转型的突破点,通过使用网络,可以促使企业降本增效,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但是互联网贸易中的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屡屡频发,成为了消费者心中选择互联网贸易的最大顾虑。由此本文尝试对互联网贸易现象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探索与解释。
..............................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互联网经济现有研究
2.1.1 互联网与国际贸易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削弱,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疲软态势,但是“互联网+”在贸易中的应用与嵌入却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张奕芳(2018)[2]的研究中发现互联网带来的贸易福利能够弥补人口红利消失而减少的贸易红利。现已有关于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互联网与企业出口的关系,且结论大致趋于一致,即互联网的使用确实能够促进企业国外出口市场的开拓。自 Freund 和 Weinhold(2002)[3]对互联网贸易进行开创性研究后,陆续有许多学者将眼光聚焦在互联网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维度。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出口可能性,但是对于出口量却没有什么影响(Clarke,2008)[4]。但是,更多的研究却得出,网络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出口概率及出口密度。例如,茹玉骢(2014)[5]利用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分析得出,电子商务在提升企业出口概率的同时,还会扩大其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Lin(2015)[6]采用 16 年间 200 余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论证了互联网的贸易效应,发现互联网显著促进了出口额的提升。Timmis(2013)[7]认为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进行直接出口,但是对间接出口行为作用不大。温珺等(2015)[8]通过修正引力模型,运用贸易微观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促进我国进出口额的整体增长,但是对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正向作用最大。孟祺(2017)[9]的研究中量化了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出口国普及率的贸易增长效应为13.2%,进口国的互联网普及率的贸易增长效应为 10.5%。岳云嵩(2018)[10]分析阿里巴巴大数据后得出网络平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出口概率,并且能够大幅提升国家和产品的广延边际。施柄展(2014)[11]运用双边、双向网址链接数量代理网络变量研究发现,互联网虽然对拓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提升作用,但是对于集约边际的提升作用更加大一些。上述研究虽说研究的对象与数据都有所不同,但是结论却都大同小异,即互联网的使用确实能够对贸易产生正向影响。当然,以往研究结论也有一些不同的结论,盛丹(2011)[12]研究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的时候,发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数量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杨凯钧和褚天威(2016)[13]基于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进口贸易中交通运输和互联网的作用,发现互联网能够促进周边地域的进口贸易,但是却对当地进口贸易有显著抑制作用。
..............................

2.2 出口产品质量现有研究
2.2.1 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趋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方法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产品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出口竞争力奠定理论基础。自加入 WTO 以来,出口产品质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参照Khandelwal 的质量测算方法,施炳展 (2014) [20]认为加入 WTO 以后,出口产品质量呈上升趋势,但在 2001-2002 年有小幅下滑。这可能归结于入世后出口固定成本下降,拉低出口质量门槛后低效率企业涌入有关。张杰 (2014) [21]测度了我国 2000-2006 年的出口产品质量后认为入世后的产品质量呈现 U 型变化趋势,其中上升趋势是从 2004 年开始。孙林 (2014) [22]研究了国内 2001-2010 年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的质量后,发现了质量呈显著上涨趋势。而从行业层面角度研究,交通工具和机电类成品质量升级效果明显,而橡胶皮革、化矿金属,纺织鞋帽等低端制造业质量升级缓慢甚至下滑。第二,本土与外资企业质量升级效果差异较大。即虽然我国整体上看出口产品质量呈上升趋势,但是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下降,与外资企业拉开差距。李坤望 (2015) [23]发现,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仅占市场平均水平的 60%-70%,远低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张杰 (2014)[21]通过研究也认为,相比于其他类型企业私营企业的产品质量明显偏低,而且这种质量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因此,总体上来说,私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了轻微下降。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出口的质量较高的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少量资本密集型行业,但多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第三,新进入的企业,其出口产品质量大多数会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原因在于新进入的企业很多会采取低端价格竞争方式,试图在短时间内通过价格优势分刮市场。然而这可能会导致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出口市场中存活时间短,平均有 70%的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二年便退出。这些新企业的低质量产品涌入会拉低出口市场产品质量水平(施炳展,2014)[20],即使在位企业的质量升级会提高质量水平,但由于大量低质量企业进入的负面效应高于在位企业的质量升级效应,从而会导致了本土企业的出口质量下降。
..........................

3 研究理论机制.............................................. 13
3.1 互联网贸易简介..............................................13
3.1.1 互联网贸易概念.......................................13
3.1.2 互联网贸易现状.................................13
4 互联网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初步验证.............................. 25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算....................................25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25
4.1.2 出口产品质量测算.......................................25
5 互联网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 35
5.1 影响路径验证..........................................35
5.2 异质性分析.......................................37

5 互联网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

5.1 影响路径验证
表 5.1 机制路径分析
表 5.1 所示,加入交乘项后,网址和邮箱的回归系数依旧显著为正,表明虽然互联网贸易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抑制和促进双向作用,但是综合来看,企业通过借助网络手段仍然可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首先,我们加入*it itetrade atfp变量,其系数显著为负,这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一方面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比于低生产率企业,互联网的使用对较高 tfp 的企业效率的提升就不够明显;另一方面,高生产率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产品质量,这些企业往往比低效率企业更加注重自己的商誉,其信息欺诈成本较高,企业会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低效率企业违约成本较低,而电子商务贸易模式由于信息的及时性与虚拟性,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质量企业的违约风险,以致可能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随后添加*it itetrade new变量,近似表示互联网使用对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其系数基本显著为正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技术外溢效用,促使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对质量升级产生正向影响。*it itetrade cost变量用以衡量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节约其交易成本,其系数基本显著为正,表明虽然较高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进行质量升级,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将节约下来的成本更多的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有利于质量提升。最后加入*it itetrade fdist变量,Hummels and Skiba(2004)[66]、施炳展(2013,2014)[20,67]等学者的研究中均认为,高质量产品由于相对贸易成本较低,可以突破地理距离障碍出口到更远的国家。所以地理距离越远,质量越高,本文距离变量系数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同。同时可以看到,互联网与地理距离的两个交乘项,其系数显著为负。这一点可以说明,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削弱地理距离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距离屏障。通过网络可以降低贸易沟通成本,获得更低的质量门槛,使低质量产品出口到更远的国家。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模式,互联网在信息摄取方面的出色表现也大大促进了贸易沟通。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势必会成为其长期发展的突破点。以往学者们关于互联网的使用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已有颇多研究,
其结论也都趋于一致,但是现有研究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层面还鲜有关注。基于此,本文采用细分的大样本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海关数据库》计算出企业与产品层面的产品质量,将两个数据库相匹配,并结合行业和目的国环境情况分析了互联网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为防止可能存在的自选择问题,本文还使用了 PSM 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检验了互联网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得出如下有意义的发现:
(1)企业应用互联网与其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即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同时,虽然网络信息传递的公开性与广泛性可能会使得企业降低出口价格,但是整体来看因为产品价格中包含着质量因素,企业使用互联网以后,会使出口产品价格提高。
(2)分位数回归分析中发现互联网的质量提升效应具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低质量的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后质量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高质量企业使用后促进效果不明显。另外,网站相比于邮箱,有更大的提升产品质量的能力。
(3)互联网对产品质量的有利传输路径体现在:1)企业使用互联网后能够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与企业生产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并且引致“互联网学习效应”技术溢出从而促使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最终作用于产品质量。2)企业通过借助互联网,可以削减出口目的国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即对于目的国为高风险国家或低风险国家,具有同样的质量提升作用。但是互联网贸易穿透文化距离的能力还是较弱,贸易中还是对文化同源国家出口质量提升作用最大。
(4)互联网对产品质量的不利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信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企业可能会“以次充好”。另外,对于资源加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企业可能会采用“价格战”策略,出现低质低价现象,抑制质量升级。2)互联网贸易平台的普惠性导致低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对外贸易市场,降低了企业出口的质量门槛。3)互联网的使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端锁定作用,即将我国出口产品锁定在低端加工贸易层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