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节能科技之学校建筑改造构设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76
论文字数:35600 论文编号:sb201312131712229432 日期:2013-12-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项目调研


1.1项目概况
南京大学逸夫文科楼是一栋八十年代的校园办公教学建筑,在学校院系与校区调整中,该楼原使用单位(哲学系、文学系、历史系、档案馆等)搬至仙林,而该楼即将作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的部分办公教学场所使用。使用功能主要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室、资料室、图书室、学生教室和一些休闲展示空间。


1.2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高等院校齊遍大力进行新校区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对老校区原有建筑的功能置换和空间的重新分配。这些原冇老建筑中,有一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筑节能标准颁布前建成的,由于当时在建造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齊遍在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着缺陷,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一些建筑结构、部件、设备逐渐老化,安全性能大大卜降、能耗逐渐增大、室内热舒适性、空气质最、周边声环境、光环境较差等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其现状的空间布局也难以满足大学教学、科研、办公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需求,因而追切需要对老建筑进行功能、空间和物理环境等多方面的改造。改造再利用作为对老校园建筑的一种积极利用方式,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越来越成为井识的今天,也更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章相关研究


2.1老建筑空间改造探索
学校建筑功能更新改造过程中应根据高校发展要求,在整合原有老建筑结构形态和新功能使用需求之间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设计,使改造后的老建筑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使用功能上都符合新建筑使用功能需要。校园中的老建筑,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使用状况的不同,使其保留的完整程度也不仅相同。所以在改造设计中,应先对老建筑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建筑评估,确定其内存留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改造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其历史价值,也要对新的校园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冋应设计。还应该在设计中充分意识到建筑进行再次利用和转化的可能性,为以后建筑的利用提供合理的设计空间。老建筑再利用改造策略是指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建筑自身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或者转化老建筑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材料节能化设计,进一步保留期历史文化的遗存价值,并赋予老建筑新的使用契机。高等学校老建筑在进行功能置换时,其以往的建筑往往是单一的空间结构形式,未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和使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改造设计可以对其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一创造出大空间教学和办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改造设计中可以尽量保留原冇老建筑整体风貌的同时进行修靖性设计,同时为了满足新功能置入咋使用方面的需求,可以通过拆除原有建筑隔墙或者加建隔墙等方式,将老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充分利用原始就勉够柱网的同时,设计也应当创造出合理的空间使用的可能性。或者通过剖面的设计,对原始建筑单一的空间形式继续合理的设计优化,从而提高空间合理性和趣味性。还可以通过拆掉围墙,屋面,或者在屋顶加建的方式将实用建筑改造为人文景观。对于建造时间较短或者基本没冇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可以对其拆除,再进行重新的设计,在和整体校园环境II相协调的前提下,对基地进行全新的定义和围和,使新建筑在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进一步的融合。


2.2老建筑通风改造策略
自然通风的改造设计是一种利用现冇建筑,通过对周边风环境的分析,得出的一种节能改造手段。通风方式冇很多种,常见的有穿堂风、热压通风、风压通风等,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综合各种通风手进行改造设计。还有一些辅助的机械通风等等。在建筑通风设计改造过程中,具体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较少室内构筑物、装饰物陈设和一些家具对室内风场的阻把作用,是风可以在不同的房间之间穿梭游走。为了加强室内风洞效应的通风作用,在通风经过的个个环境中必须减少布局不合理所带来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为了组织好穿堂风的风场效果,应当尽量合理安排好门窗的相对位置关系,在风向有变化的地区,平面布;^和开窗、洞位置应尽可能的考虑到形成回风的可能性。门窗的设置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改变窗户的开/3方式也会对风的流场产生影响。老建筑一般为单一的空间方式,对室内风环境存在较大的阻柄作用,可以通过对其隔墙进行设计,可以明显增加室内风场作用。老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在同一座建筑中的不同的房间可以吃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同一座建筑也可以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建筑史往往综合这儿方面的因素,对于不同建筑朝向和不同区域的房间进行综合的通风改造设计。对于南京大学文科楼而言,原来由于建筑柱网布置较为紧密的特点,结合改造设计过程中不同功能的需要,在建筑内部形成穿堂风可以有效的增加室内的通风量。由丁-南京地区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的风向特点,可以结合外立面的遮阳措施对室内的风场进行合理的调节。室内风环境的改善不仅降低了夏季制冷的能耗,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室内的人体环境舒适度,利用主导风向进行老建筑的改造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三章设计过程 .........11
3.1项目基地气候情况介绍........ 11
3.2功能置换........11
3.3建筑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 12
3.4建筑室内风环境模拟分析........ 12
3.5建筑室内通风改造设计........ 13
3.5.1增设走廊处高窗 ........13
3.5.2增大立面丌窗面积........ 13
3.5.3大门位置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 14
3.5.4厕所设计方式对通风的影响........ 14
3.6建筑室内釆光改造设计........15
3.6.1增设走廊处高窗 ........15
3.7建筑外立面遮阳系统设计........ 16
第四章设计成果........ 21


结论


由于夏季太阳福射角高,在这样的冋时必须满足一定的通风要求和冬季的日照要求,所以提出以下三个方案进行优选比较。由下图可知,在南立面上横向遮阳比竖向遮阳对辐射遮挡作用更好,下面对两中遮阳形式进行采光和通风的验证,经过验证发现,两种遮阳方式对室内全自然采光百分比都对比没遮阳情况下下降4%,其效果相差不大。对于同分的影响,竖向遮阳板对室内通风引导和加强作用,使室内风流场更加顺畅,横向遮阳对室内通风冇一走的阻碍作用,风速降低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最后由丁-南立面为建筑的主要景观面,对横向遮阳方式进行视觉方面的优化设计,在人眼高度1.2到1.7的实现高度之内,减少遮阳遮阳板的分布,在1.7米以上的空间,由于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原因,增加上部的遮阳格栅能有效降低对于窗户的福射影响。在北立面上由丁-其福射是南立面的一半的原因,故遮阳板的排布科技比较疏,也在一足程度上遮抬了冬季东北风对室内采暖的影响。最后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得出合理的立面形式。


参考文献
[1]AND0 A,MOLIGLIANI 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3,1: 55 — 84.
[2]GREENSPAN A. Federal Reserve board's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J]. Washington,D.C:US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5.
[3]SKEINER JONATHAN. Housing wealth effect and aggregate saving[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1999,19: 305 — 324.
[4]ENGELHARD G V. House prices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6, 26: 313 — 336.
[5]HOYNES H W, MCFADDEN D L.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es on housing and non-housing wealth in theUnited States[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r NBHR. 1997.
[6]LEVIN LAURENCE. Are assets fungible Testing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life-cycle savings[J]. Journal of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1998, 36: 59—83.
[7]TRACY J,SCHNEDDER H,CHAN S. Are stock overtaking real estate in household portfolio[J]. Federal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9. 5: 1—5.
[8]POTERBA J. 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0,14: 99— 198.
[9]YOKO MORIIZUMI. Current wealth, housing purchase and private housing loan demand in Japan[J]. Journal ofReal Estate Finance and Fxonomics, 2000,1: 65 — 86.
[10]PHANG S. House price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do they move together? Evidence from Singapore[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4,13: 101 — 119.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