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世界各国不断重视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各国通过因地制宜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使得自然资源可以循环有续利用。农业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农业资源紧缺与农业发展之间矛盾,发展循环农业可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把发展循环农业提上日程,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循环型农业体系,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国于 2009 年颁布并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且积极的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试点,这些为黑龙江省的发展循环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联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黑龙江拥有 1183 万公顷耕地面积,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最多,103 个大型国营农场拥有耕地 206.8 万公顷,占全省的21.5%,占全国国营农场的 4.3%[2]。黑龙江省也是推行农业机械化较早、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的省份。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大肆的开发利用,片面追求农业的实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致使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大量锐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都阻碍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省也在不断调整政策,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人均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我省近三年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一直保持在 11 亩以上的水平,农业产值迅速增长,2011年达到了 3223.5 亿元[3],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的下降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的传统“两高一低”的形式,黑龙江省农业的单位面积农药、化肥的适用量仍然居高不下,能耗系数也在不断上升。从整体上看,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黑龙江省要从根本上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改变现有的发展形式,才能真正达到农业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黑龙江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1.1.2 研究目的
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循环农业国内外文献,旨在明确定义循环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循环农业的层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循环农业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文献和实地访谈,归纳分析出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的条件,总结了现阶段成果,并进行效益分析,旨在通过现状分析基础上,剖析出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研究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好铺垫。其次,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发展经验,旨在通过经验借鉴,得到对我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并结合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条件,提出适宜的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已解决现阶段我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我省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形式,向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的现代农业迈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1.1.3 研究意义
循环经济的理论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仅仅是近几年才逐步延伸到农业领域,因此,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已开始对循环农业形式的探索,全国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开展循环农业的浪潮,其中不乏有发展较为规范成熟的形式,如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的留民营村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形式、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多功能联动的农业园区形式、天津市宝坻区以绿色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和观光农业基地于一体的循环农业园区形式等,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决定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在开展循环农业时要区别对待、有所取舍。本文的研究通过对已有循环农业理论的总结归纳并结合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循环农业的成功案例,为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由于针对黑龙江省的循环农业相关研究较缺乏,因此,本研究可以充实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健全,地域面积辽阔,借助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其农业发展较全国平均水平要超前,为其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形式的成熟与否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此项课题研究就是为了从整体把握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状况,找出适合黑龙江循环农业的发展形式,通过对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引导循环农业的开展,为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因此对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深入研究具有更高层次的实践意义。
2 循环农业的理论概述与研究
2.1 循环农业概述
2.1.1 循环农业的内涵
循环农业的内涵是: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协调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关系,在农业系统的生产经济活动中,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链条,使上一个农业生产环节生产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被下一个农业生产环节转化为再生资源,从而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32]。从定义可知,循环农业强调的是农业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及对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与再利用,从实现资源消耗和生态坏境退化的零增长,达到农业资源高效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特点
循环农业贯穿于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整个过程。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户是农业主要基本生产单位,而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面积的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小农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由于农业生产本身需要长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农户本身有缺乏技术革新的实力,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农民由于市场供求信息缺乏,对于生产结构的调节有滞后性,并且农民由于处在农产品生产链条的最前端,付出生产时间多,但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使得农民分的利润相对较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会将农业大系统中的一、二、三产业结合,将农民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环节相结合,将农业大系统中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循环农业的构建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闲散农户手中的资源集中起来,优化配置生产效能,这使得循环农业将生产主体、加工主体、销售主体有机结合,使有限的人、财、物力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在此过程中,生产、加工、销售都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另一方面,循环农业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因此,需要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农民要减少农药、化肥的适用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且充分利用废弃的秸秆等废弃物;在深加工环节提倡清洁生产,农副产品生产也要秉持 3R 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在销售环节更要注重对废气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循环农业贯彻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循环农业最终要建立社会性循环农业,需要每个市场主体的参与。
3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19
3.1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基础条件........ 19
3.2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21
3.3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23
3.3.1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建设现状.... 23
3.3.2 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效益分析 .... 25
3.4 本章小结....... 27
4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8
4.1 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28
4.1.1 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难以转变...... 28
4.1.2 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缺乏........ 28
4.2 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 29
4.3 循环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30
4.3.1 投资风险大........ 31
4.3.2 投资结构单一.... 31
4.4 农民素质和农村管理模式落后....... 31
4.5 相关政策法律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32
4.6 本章小结....... 32
5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33
5.1 国外循环农业的主要发展经验借鉴..... 33
5.1.1 美国循环农业.... 33
5.1.2 日本循环农业.... 33
5.1.3 德国循环农业.... 34
5.1.4 以色列循环农业...... 35
5.2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36
5.2.1 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 36
5.2.2 培育循环农业产业链是关键.... 36
5.2.3 资金和技术投入是必要条件.... 37
5.2.4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 37
5.3 本章小结....... 38
结论
发展循环农业是形成循环社会、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未摆脱“二高一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对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激化了农业发展、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循环经济以“3R”原则,作为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来强化生态经济圈的循环转换功能,通过强化生态循环圈和经济循环圈的双重转换机制,以寻求生态循环圈和经济循环圈的协同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联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循环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经济形态,近几年黑龙江省虽已经开始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研究,但规模不大,普及力度不广,循环农业的发展形式只是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总结和推新,几乎没有人用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农业的发展受地域性的影响很大,因而,科学合理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然后选择适合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循环农业是必要的。本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对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基本情况及优劣势从资源状况、经济状况、产业状况、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剖析,研究分析出我省循环农业可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应从一下几个发面出发: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建立培育农民绿色教育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形式创新;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增加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循环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从以上几方面出发,旨在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循环农业推广,提高黑龙江省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缺乏的双重压力,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推进我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 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5-116.
[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资源概况 [EB/OL] .( 2009-05-21 )[2011-12-05]
[3]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 2012[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5-36.
[4] Kenneth E.Boulding.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 Henry Jarrett(ed.)Environmental Quality Growing Economy,Baltimore MD:Resource for theFuture[J].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114-116.
[5] 中 国 林 业 新 闻 网 .《 增 长 的 极 限 》 [EB/OL] . [2010-10-29] .
[6]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2-24.
[7] Eco-effieiene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R].WBCSD,Augist, 2000:201-202.
[8]Th1rsk,Joan.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A History from the Black Death to thePresent Day[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59-62.
[9]Dover , ML . Talbot . To Feed the Earth : Agro-Ee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J]. World Resourees Institute,2001:23-24..
[10]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出版社,2008,(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