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10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82 论文编号:sb2018120219330523855 日期:2018-12-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能源论文,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能源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社会及经济发展需要依靠能源的供给,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能源,能源成为了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是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能源紧缺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也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因此,如何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能源储量相对较少,结构不是非常合理,转化和运行机制不太健全,开发技术比较落后,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变二次能源短缺的现状。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减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因而,很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的重要战略。有学者提出的世界经济新范式①中指出,新能源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主导,物联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ICE(信息、文化和教育)是新经济的基础,为新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1]。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2010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为了我国的战略重点。陕西省资源相对丰富。据陕西省能源局统计,全省含煤面积 5.7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27.7%,预测煤炭资源量 3800 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石油预测资源总量约 40 亿吨,累计探明地质储量 19 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煤层气主要分布在铜川、彬长、韩城和吴堡等地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风能资源 1 级区;陕西属太阳能资源高值区,全省太阳总辐射量为 4100~5600 兆焦/平方米•年,太阳能资源总储量约为 2.71×106 亿千瓦时•年;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理论蕴藏量约 1365万千瓦,居全国第十三位;生物质能资源比较丰裕,资源总量约折合 3829 万吨标煤,常年可利用总量约折合 2071 万吨标煤②。
…………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区域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就学者们提出的关于“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进行总结后,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以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创新经济学理论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对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关于新兴产业产生与发展的观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构建了区域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的构成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人才支持、产业基础、资金投入、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此外,根据新能源产业的特殊性,模型又被分为“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其次,运用“起步阶段”模型对构成陕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 7 个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出陕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表现为优势及劣势的因素。最后,总结陕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路径选择。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将会迎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会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而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的新能源产业因具有低污染的特点,符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侧重以下方面:新能源的内涵、分类及特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实践。联合国认为新能源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常规能源以外的所有能源[2]。日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新能源进行界定:供给方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与热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与热利用、温度差能;需求方新能源包括清洁能源车、天然气热电联产、燃料电池。此外,一般也将地热、雪冰热、输出功率在 1000KW 以下的小水电、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列为新能源[3]。我国学者也对新能源内涵进行界定:穆献中认为新能源主要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着重强调未来世界持久的能源系统[4]。王军生指出新能源是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外,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5]。
…………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新能源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它突破了传统能源的发展瓶颈。传统能源体现为物质能量的形式,是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沉淀的物质。传统能源有限的储藏、可开采利用量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传统能源的开采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新能源的出现可以改变能源紧缺的现状,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学术界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新能源。有关新能源的内涵有很多界定,应考虑新能源区别于常规能源的特点来对其进行界定。新能源具有“资源蕴藏量丰富、可以循环使用、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是可持续能源”等特点。因此,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新能源是依托高科技系统开发的清洁能源,它可以循环利用且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能源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进行分类,由于本文要研究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因此,对于新能源的划分按照我国惯例,即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但就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新能源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的相关技术不成熟,很多关键技术都要从国外引进。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引导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刺激新能源需求和消费;并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提供新能源技术研发所需资金,激励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区位因素和空间集聚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国内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在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上,制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技术扩散,带动新能源产业及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此外,人才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三章 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15
3.1 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15
3.1.1 不可再生资源.........15
3.1.2 可再生资源.......16
3.2 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9
第四章 陕西省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31
4.1 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31
4.2 区域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构建.....32
4.3 陕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37
第五章 陕西省发展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44
5.1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44
5.2 科研费用不足且融资较难.....44
5.3 缺乏更为科学的规划和管理.......45
5.4 缺乏相对有效的激励政策.....46
5.5 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够完善.....46
 
第六章 陕西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路径选择
 
6.1 增强全省技术创新能力
把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才能真正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新能源产业更好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如我国光伏产业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位,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尚未建立完善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产业链基本形成且集群效应初显,拥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平台,但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来增强陕西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政府为企业搭建信息资源和研发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创新人才提供国内外前沿信息,减少科技创新中不必要的重复,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具体内容:1)陕西省政府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关键技术创新的奖励措施,建立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科技、配套设备研发的财政投入、补贴及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2)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尤其是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等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加强新能源行业信息的交流和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保证技术在省内整个行业中的快速扩散,搭建一个共同分享、相互合作的新能源信息交流和技术研发平台。
…………
 
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政策因素在陕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发挥了很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人才支持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产业基础表现出了优势;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市场因素显示出了劣势。其次,总结陕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1)技术创新能力较弱。(2)科研费用不足且融资较难。(3)缺乏更为科学的规划和管理。(4)缺乏相对有效的激励政策。(5)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够完善。最后,提出陕西发展新能源产业路径选择:(1)把技术创新作为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2)以人才和资金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3)制定更为科学的产业规划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4)以共建同享的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5)加大激励性政策出台力度扶植新能源产业更好发展。(6)积极开拓新能源市场拉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1章 新能源产业概述
 
1.1 新能源产业的定义
1.1.1 新能源产业
我国一直用可再生能源这个概念来概括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之外的其他能源,而并未有专门的概念来界定新能源。政府层面一直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同一概念进行看待。我国政府对新能源种类的界定,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我国将核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新能源看待。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新能源是指不包括传统能源的其他能源。当今社会由传统能源燃烧引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且传统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新能源与之相比,污染小、可无限使用,这些特性使得新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性日益增加。使用新能源对解决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开发新能源的单位和企业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系列过程,叫做新能源产业。
 
1.1.2 相关概念辨析
 
1.1.2.1 能源
“能源是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电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和海洋能,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2]”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1.2.2 主要新能源
太阳能是由内部氢原子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能,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一般用于发电。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即风能越大。“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3]它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地热能是由地球内部的熔岩产生的,以热力形式存在,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氢能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核裂变、 核聚变、核衰变。
 
1.2 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全球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家很多,本文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介绍。美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时资源的消耗量也极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仅靠传统的化石能源,已难以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因此,美国很早就开始对本国能源进行战略研究,近年来,美国尤为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每年投资上百亿美元用于可代替能源、节能建筑和汽车的商业开发,同时给予从事这类行业公司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这些都使得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欧盟经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欧盟地区能源资源稀缺,但能源需求量大,且高度依赖进口。因此,近年来欧盟地区内每个国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环境污染,使其传统能源不至于枯竭。日本自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开始探索替代能源,以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严重依赖。日韩政府十分重视产业规划与科研投资。日本政府尤其重视产业发展规划,曾多次通过立法来确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在新能源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结合发展情况几次修订能源发展战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要求。经过 40 年左右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大力支持和全民积极参与下,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规模效应带动成本降低,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应用和推广。日本的新能源产业是从城市开始发展,逐步扩展到乡村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日本不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也与日本不同。日本是由政府发起,推动和促进企业和民众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却与日本刚好相反,最初却是在农村开始的,由农民自发的进行。农民最早开始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沼气和太阳灶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开始普及。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政府才开始从政策上引导新能源的开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中国能源工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加。我国的传统能源,特别是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远跟不上石油需求增长的速度,进口依存度逐渐加大,石油安全令人担忧。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将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更是加大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
 
第 2 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2.1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能源资源十分匮乏,国内煤炭、石油储量很少,但日本自身的能源消费量却居于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均在世界前三位。这使得日本不得不通过研发替代能源来解决本国自身能源不足的问题。日本的新能源产业最初的发展是由日本政府政策启动的,但真正推动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原因却是 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出现混乱。日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石油,由于日本对中东石油严重的依赖性,使其不得不转变对中东政策,中东国家恢复了对日石油的正常供应,石油危机趋向缓和。经过此次石油危机,日本意识到,要想进一步防止石油危机发生,必须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为此日本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增加石油进口渠道等等。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最终还是需要采用能替代石油的能源。1974 年,日本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鼓励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对发展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开发地热能和风力发电以及大型风电机的研发做了具体的规划,并提出对海洋能源进行开发。1980 年,日本出台了《替代石油能源法》,并设立“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来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此次开发主要针对太阳能、核能、废弃物发电、生物发电、水力、海洋热能、绿色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等。1993 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为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提供合理平衡。1997 年,日本政府再次通过立法手段出台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并在 1999、2001、2002 年三次对此法进行了修订。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日本还于 2002 年出台了《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的特别措施法》,该法对企业必须购买的新能源发电配额作出详细规定,新能源发电上网的问题得以解决。2008 年开始,日本将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推广太阳能发点行动方案》促进本国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第 3 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0
3.1 法律制度体系 .....10 
3.2 技术研发体系 .....11
3.3 财政金融体系 .....11
3.3.1 税收优惠 .........11
3.3.2 政府补贴 .........12
3.4 奖励支持体系 .....13
第 4 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14
4.1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效.....14 
4.2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
第 5 章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新能源产业.....16
5.1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16
5.2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新能源产业.....16
5.3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新能源产业.........17
5.4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基本走势.......18
 
结论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新能源产业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谁占领了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发展经济的话语权和源动力。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持续发展,离不开其新能源产业的支撑和推动。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在日本政府的鼓励扶持和企业、团体以及个人的推动下,日本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淘汰了一批落后的产业。
研究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可以使我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少走弯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对日本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化和创新,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不同的能源产业发展程度不一,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有所突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全面提升我国各行业整体水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秀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李俊峰,时璟丽.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电力,2006.
[3]穆献中,刘炳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4]申险峰. 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亚洲卷[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尹晓亮.战后日本能源政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周乃君.能源与环境[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7]Japan Energy Conservation Handbook 2007[M].The 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 in Japan.2008.
[8]陈柳钦.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及其政策支持[J].汽车与配件.2011,11.
[9]陈伟.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103-110.
[10]樊柳言,曲德林,汪海波,王衍行.福岛核危机后日本新能源格局的转变及其影响与启示[J].中外能源,2011,8.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国内外风险投资发展的概述
 
1.1.1外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风险投资在美国发展最早也最成熟,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资金流向风险投资领域,70年代初的NASDAQ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风险投资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风险投资体系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l)风险资本的组织经营方式:美国以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为主,欧洲以国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日本以大公司和大银行为主,从组织方式上可分为: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公司制。其中有限合伙制的效率最高。
(2)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制衡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投资家直接参与企业,出任风险企业的董事长并尽力拥有比普通股票更高的金融工具。二是优先股权证以建立风险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引进和保留优秀人才。
(3)退出机制:国外资本市场充分发达,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许多退出途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对风险投资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如果风险投资不能顺利退出,投资者无法取得回报,风险投资活动就难以筹到资本,投入一退出一再投入的循环就无法进行。
 
1.1.2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
从风险投资理论发展来看,风险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后,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在借鉴国外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几个方面:风险投资发展的作用,意义;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环境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研究,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研究,风险投资投后的监管研究,风险投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笔者曾经写过相关文章,研讨风险投资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的利弊问题:有限合伙制中如果法人担当普通合伙人的有可能使普通合伙人的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转化,导致治理结构的缺陷。并对借鉴外国的税收制度来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从实践角度看,近年来,风投行业一直保持飞速发展。随着风投市场的发展,资金增多、分食市场的公司也更多,竞争压力陡增,市场面临洗牌。专家预计,由于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风投行业将会出现泡沫。2008年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延续2007年的趋势,有更多的投资从TMT行业转移到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将获得较多融资;二是进一步挖掘传统行业。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
 
2.1风险投资基本理论
风险投资(英文是venturecapital)的概念界定国内外有一些分歧,其主要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1)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有三种表述:第一种:风险投资是以高科技和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第二种:风险投资是专门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的股份,并促进这些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创立的投资。第三种:风险投资是一种向急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
(3)我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等部门认为: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行为。
 
第三章 新能源项目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25-29 
    3.1 新能源项目的技术经济特征........... 25 
    3.2 一般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分析 ...........25-26 
    3.3 新能源风险投资项目的运作过程........... 26-27 
    3.4 新能源风险投资决策特点 ...........27-29 
第四章 新能源风险投资项目决策评价........... 29-43 
    4.1 新能源风险投资决策的指标体系...........29 
    4.2 新能源风险投资项目主因素指标体系........... 29-37 
    4.3 新能源风险投资评价标准的建立........... 37-43 
第五章 新能源风险投资项目价值综合........... 43-52 
    5.1 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43-44 
        5.1.1 新能源企业价值特点........... 43 
        5.1.2 新能源企业价值构成........... 43-44 
        5.1.3 新能源企业价值评估难点........... 44 
    5.2 新能源风险投资项目实物期权特性分析........... 44-46 
    5.3 新能源项目价值综合评价模型........... 46-50 
    5.4 新能源项目价值评估模型在现实........... 50-51 
5.5 新能源价值评价模型中实物期权........... 51-52
 
结论
 
最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部署了2011年至2020年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目标到2020年,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内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新兴能源产业5万亿的发展规划中,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到巧%,分配比例是:水电占到9%-10%,核电站到2%-3%,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这些规划对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促进就业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要完成这个目标是很艰巨的,笔者结合国外经验对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l)加快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布局。实行有保有压得政策,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
l)建议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多渠道:A在电力消费的终端提取;B从现存的煤炭资源使用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新能源发展基金;C征收石化燃料税。
2)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买卖,让开发新能源的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获得更多的收益。
3)倡导绿色消费,简约生活,新节俭主义。如出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家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认购绿色能源。如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上诸多不便还无法大力推广,所以各类政策的相互匹配及综合效应非常重要。
(2)通过产业政策创造市场需求和引导全社会。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仅靠市场的自发性发展很难。最近四年间太阳能,风能的投资占清洁能源投资领域的95%左右,仅有5%的资金留给了其他清洁能源“5’。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政策支持较少,所以生物质能领域的风投较少。在低碳经济领域,市场和政府的支持是必需的,消费类的东西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但在低碳领域,如果没有一些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推动起来的速度是很慢的。因为在早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中,需求的资金量远远少于技术推广的资金量。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政策:
l)对新能源上网电价实施市场保护价。目前我国对光伏,生物能上网电价实行政府保护价。
2)实行政府的采购和订购。政府办公大楼及公共设施应率先采用新能源技术,如利用太阳能等。
3)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PE,PV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 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 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 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 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 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 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 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 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 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1.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和论文范文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不仅使得能源的供应趋于紧张,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与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供应趋紧的今天,汽车消费原油量约占石油消费总量一半,所排放COZ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2成①,汽车行业面临着重大变革。不以传统的石油为燃料的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成为解决能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也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但截至2009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000万辆,汽车消费量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随着中国GDP的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速度还将加快,这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严峻挑战。新能源汽车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从发展汽车产业上看,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差距的捷径,因为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与美日欧有巨大差距,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与美日欧差距还不大。中国政府从2001年就开始规划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美日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也只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单从技术上而言,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要比美日欧落后20到3。年,而在新能源汽车上仅有3到5年的差距②。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抢夺先机,缩小与国际差距的关键。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日趋成熟,但在消费推广上并不如人意,2008年全年,中国大陆共销售混合与电动新能源汽车共2600辆,而同期美国仅混合动力汽车便销售31.4万量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很小,还未形成规模。中国政府近期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这大大刺激了汽车厂商,但由于购车成本,以及后期成本依然较高,新能源汽车真正被消费者认同依然存在障碍。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巨额销量的背后是强大的产业政策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借鉴美日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的经验,以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
 
1.2文献综述
在理论研究领域,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是否要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从环保与节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人类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证研究方面,TOShihiko(2003),Shreekar,Bhakta和Vishwa(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清洁能源汽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效应,认为清洁能源汽车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效应。朱华(2004)通过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传统燃料汽车对于环境和能源的不利影响,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要性。以上分析从节能与环保的角度有效证明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但论述还不够全面。也有学者从发展我国汽车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业缩小与世界差距的捷径。李艳(2009)把新能源汽车看成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汽车差距的历史机遇,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在必行。田萍(2009)指出我国传统汽车业一直在模仿西方,这种发展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给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张可(2009)认为油价的波动和金融危机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机遇,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有很大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陈太清和吴敬琏(2009)指出当前欧美日都在紧锣密鼓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也要抓住百年难遇的机遇,争夺未来汽车产业的制高点。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学术界主要从环保,节能与发展汽车产业为出发点论证其必要性。也有学者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但近期并不能形成规模。贾远馄(2008)在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占有情况后,指出新能源汽车在短期内不会成为市场的主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缺乏大环境的形成。赵国通(2009)认为新能源汽车短期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而政府对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可以鼓励发展,但要谨慎推广。以上学者更多的是从需求状况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该浪费大量资源去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2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研究有学者认为氢能源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动力。John和Griffin(2003)通过对氢能源的制取、运输、来源等内容的研究,认为氢能源不会造成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大规模氢能源的使用面临技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Y。ichiKaya(2006)在评估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环保效果、能量效率后认为,未来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氢能源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佳能源。欣然(2008)在对比了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技术路线后,认为混合动力只是新能源汽车的过渡阶段,而生物能源有可能会导致粮食危机,最终解决方案是氢动力。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多数学者认为混合动力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何志生(2005)比较了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醇类汽车、二甲醚汽车、电动汽车、气动汽车的优劣,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指出混合动力是近30年最现实的新能源汽车方案,而燃料电池是最有前途的技术路线。
 
2新能源汽车的定义、类型与发展
 
2.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类型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根据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①。除《规则》中涉及的新能源汽车外,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还包括甲醇汽车、天然气(包括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等。《规则》定义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新能源汽车中科技含量高,减排效果显著的类型,这种定义代表了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因此本文涉及的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中定义的新能源汽车,即不包括天然气汽车、乙醇燃料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等汽车类型。
 
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25-36 
    3.1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要性.......... 25-29 
        3.1.1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5-27 
        3.1.2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 27-29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29-36 
4 美日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验分析.......... 36-50 
    4.1 美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验.......... 36-41 
        4.1.1 产业政策.......... 36-39 
        4.1.2 研发与生产.......... 39-40 
        4.1.3 消费推广 ..........40-41 
    4.2 日本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验.......... 41-46 
    4.3 欧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验.......... 46-49 
    4.4 小结..........49-50 
5 国际经验对中国加速新能源汽车产.......... 50-58 
    5.1 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与标准 ..........50-53 
        5.1.1 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 50-52 
        5.1.2 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 52-53 
    5.2 加大研发力度,降低成本.......... 53-55 
    5.3 加强产业整合与国际合作.......... 55-56 
        5.3.1 整合业内资源 ..........55-56 
        5.3.2 扩展投资主体,加强合作.......... 56 
5.4 重视宣传提高消费者意识.......... 56-58
 
结论
 
目前国内企业和政府依然是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主体。一方面,由于项目众多,政府投资过于分散;另一方面,传统燃油车领域仍然是我国汽车厂商发展的重点,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又耗资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厂商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显得不足。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国家除了加大投入,培养市场研发主体,引入融资扶植等措施外,还应进一步扩展投资主体,引入市场风险投资,允许多种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金问题,加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还有助于活跃国内资本市场。在这方面,国内也已有企业开始引入风险投资,如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龙头企业比亚迪汽车出售10%的股份于巴菲特。发达国家在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研发主体时引入风险投资的经验也表明,广泛的投资主体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扩展投资主体、引入风险投资也是缓解政府与企业资金压力的重要措施。国外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上有多年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而我国潜在的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与劳动力和原材料优势对于国际厂商也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国内众多厂商也己经与国外厂商合作多年,因此,有必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强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推广经验,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当然,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在与国际厂商合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 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 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 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 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 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 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 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 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 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该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TS16949 质量管理标准[1]是国际汽车行业为了满足汽车工业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化汽车行业管理要求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的发布和实施目的是为了促进汽车行业优化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绩效、降低企业成本、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推动世界汽车业的持续发展。但在 TS16949 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不同企业遇到了不同的应用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其管理基础一般比较薄弱,作为当今世界汽车行业要求,该标准和一些传统的管理思维相冲突,甚至该标准在一些企业的实施过程中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了企业的负累,因此如何有效实施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很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2-4]。因此对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研究,是通过对优秀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来解决 TS16949 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使 TS16949 管理体系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又能够顺利通 过TS16949 认证,有效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管理升级[5]。该研究能够在汽车供应链企 业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起到方向和指导作用。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理论很多,如 6Sigma、全面质量管理等,但针对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研究并不多,特别是针对不同企业实际特点的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更加少。现今在市面上接触比较多的 TS16949 书籍只是对该标准的条款解释和审核要求的介绍,却无法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在TS16949 体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体系实施问题,无法为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增值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选取汽车供应链上的典型厂商的 TS 体系,结合本人多年从事 TS 认证的经验对该企业的体系建立及维护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 TS16949的实际运用有个深入的了解
 
1.2 TS16949 概况及其对汽车行业的促进作用
 
1.2.1 TS16949 的发展历史及实施现状
TS16949 的全名是:"ISO/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汽车行业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 ISO9001:2008 的特殊要求"("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Particularrequirem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 9001:2008 for automotive production and relevantservice part organizations ")。它是由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 (IATF)在 ISO/TC176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制定的。它以 ISO9001 为基础, 综合美国的QS9000、德国的 VDA6.1、法国的 EAQF、意大利的 AVSQ等四国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来的,适用于汽车整车厂及其零配件供应商链的制造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6]。TS16949:2009 是国际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是基于 ISO9001 的基础上加进了汽车行业特殊要求的技术规范[7]。此规范完全和 ISO9000:2008 保持一致,但更着重于持续改进,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TS16949 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非常明确,只适用于汽车整车厂和供应链上的零备件制造商,也就是说这些厂家必须是直接与生产汽车有关的,能开展加工制造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使产品能够增值。同时,对所认证公司厂家的资格也有着严格的限定,那些只具备支持功能的单位,如设计中心,公司总部和配送中心等,或者那些为整车厂家或汽车零备件厂家制造设备和工具的厂家,都不能获得认证。对 TS16949:2009 认证的管理是由 5 大监督机构代表 IATF来完成的,它们采用相同的程序方法来监督 TS16949 规范的操作和实施,以在全世界形成一个标准和操作完全统一的体系。
在九十年代,因为各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不一致和汽车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各大汽车工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美国的QS-9000、德国的VDA6.1、法国的 EAQF 和意大利的 AVS[8]。因为主机厂不同,认证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导致面向多家主机厂供货的零部件厂需要同时获得多个汽车体系认证,导致成本增加和认证重叠,苦不堪言。为减少汽车供应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利于汽车公司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和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国际汽车巨头和五大汽车国家的行业协会联手组成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由该组织(IATF)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和 ISO/TC176的支持下以 ISO9001:1994 版质量体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 QS-9000、VDA6.1、EAQF(法国)94 和 AVSQ(意大利)95 等质量体系的要求制定了 ISO/TS16949 技术规范,第一版 ISO/TS16949:1999 于 1999 年 1 月 1 日正式颁布发行适用[9]。随着 ISO9001:2000 的推出,第二版 TS16949:2002 于 2002 年颁布并由于主机厂的极力要求,TS16949:2002 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开始大力推广并开始替代原来的 QS-9000/VDA6.1/EAQF/AVSQ,受到各主机厂和供应链的欢迎[10]。在 2009 年,在 ISO9001 升级为 2008 版的同时,TS16949也升级为第三版 TS16949:2009[11]。
 
第二章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2.1 TS16949 技术规范基本要求
TS16949 技术规范规定了汽车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适用于汽车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该规范关注体系流程的改进、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力改进、成本的降低,强调缺陷的预防、SPC 的应用和防错措施,减少变差和浪费,确保存货周转及最低库存量,控制质量成本,通过过程和绩效的监控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从而满足顾客的要求[22]。TS16949 技术规范包括八大条款[23](1. 范围,2. 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质量管理体系,5. 管理职责,6. 资源管理,7. 产品实现,8. 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关于企业体系要求主要是第 4~8 大条款,以下将简单扼要介绍第 4~8 大条款的要求。其中第 4 条论述质量管理体系,包括 4.1 总要求和 4.2 文件要求,规定 TS16949 管理体系的总要求,如需要按照过程方法对系统进行策划和管理,同时对体系文件规定需要建立质量手册,对公司的文件和记录需要管制。第 5 条管理职责,规定组织高层需要承担的工作,如管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策划,职责、权限与沟通,管理评审。第 6 条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硬件和环境的管理。在 TS16949 里特别规定了组织应该建立提倡创新环境,激励员工实现质量目标和进行持续改进。第 7 条产品实现,规定产品实现过程的要求,如产品实现的策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在产品实现过程 TS16949 规定使用多方论证的方法进行管理,如可以借鉴 AIAG 的 APQP 手册。第 8条测量、分析和改进,TS16949 规定了组织需要对体系的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产生的不合格品进行控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最终推动体系和产品的不断完善[24,25]。
 
第三章 TS16949 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22-37 
    3.1 案例企业概况.......... 22 
    3.2 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22-36 
    3.3 本章小结.......... 36-37 
第四章 TS16949 体系实施问题..........37-41 
    4.1 高层的参与 ..........37-38 
    4.2 售后服务机制的完善 ..........38-39 
    4.3 建设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 39 
    4.4 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完善.......... 39-40 
    4.5 本章小结 ..........40-41 
第五章 TS16949 体系的实施要点.......... 41-60 
    5.1 体系要求的学习.......... 41-42 
    5.2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系统.......... 42 
    5.3 APQP 的实施 ..........42-44 
    5.4 提案改善..........44-47 
    5.5 精益生产.......... 47-53 
    5.6 绩效目标的管理.......... 53-57 
    5.7 内审的策划和实施.......... 57-59 
5.8 本章小结 ..........59-60
 
结论
 
本文使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措施)” 循环方法来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 TS16949 体系运作中的实施要点及其对策,通过对 NC 发动机分公司体系重要阶段(包括体系的策划,流程实施和存在问题诊断,针对问题实施相应的对策并最终有效的实施该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活动以及其体系实施后取得的成效分析,总结出新能源汽车企业成功实施 ISO/TS16949 体系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合适的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 TS16949 规范要求都是一样,但每个企业实际运作状况却是千遍万化。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背景,管理基础,产品复杂程度和客户要求每个企业都存在着差异。NC 发动机分公司之所以能够有效的运行 TS16949 体系,关键是其能够结合 TS16949 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 NC 发动机分公司的流程和文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采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企业在 TS16949 体系实施时事半功倍,有效的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其次,全员参与改善NC 发动机分公司 TS16949 体流程之所以运行顺畅,其中一点是企业有效实施持续改进流程。在 TS16949 体系运行中,该企业结合激励措施全面开展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持续改进工作,在公司层面主导实施公司级管理改善项目,集中公司资源完成关键改善项目;下面在各部门和车间开展现场改善和精益生产活动,充分发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完善流程 、生产和产品质量。通过全员参与提案改善工作,真正推 动TS16949 体系在全公司的落实和系统的完善。
第三,多方论证的方法TS16949 体系要求组织按照流程来管理组织活动,流程化管理很多时候需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NC 发动机分公司在流程管理中更多的鼓励使用多方论证方法去管理整个活动,如在新项目开发 APQP 流程,客户投诉处理(8D)流程,客户要求的评审和提案改善等流程广泛使用多方论证的方法,企业通过集中多方经验和合理安排资源,最终使相关活动能够在组织计划内有效的完成。
第四,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培训是企业有效实施 TS16949 的重要保证。为满足该岗位的技能要求,NC 发动机分公司要求员工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上岗考核。为了达成此要求,组织建立了各层次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机制,包括内部覆盖所有部门的培训项目,与外部培训机构的联合技能培训和储干培养。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了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也促进公司高层和员工理解 TS16949 体系要求,转换工作观念,严格按照组织策划的要求进行工作,为体系有效实施和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虽然对 NC 发动机公司的 TS16949 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TS16949 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分析比较粗糙,如汽车产品如何与体系相结合、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等,同时一些企业管理流程在论文中没有涉及到,如物料管理系统和成本控制。TS16949 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持续改进作为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充分利用 TS16949 体系这个管理平台,不断的探讨和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建立起适合企业本身特点和符合 TS16949 规范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稳定地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GB/T18305-2009, ISO/TS16949:2009 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 GB/T19001-2008 的特别要求[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
[2] 曾庆新.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探讨[J]. 上海汽车,2010, (12): 5-9
[3] 刘水发.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分析[J]. 中国科技博览,2009, (31): 3-6
[4] 裴玉. 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2011, 31(9): 2-7
[5] 弓东青. 浅谈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 ISO/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认识 [J]. 2007,(5):3-5
[6] Paul Hardiman.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automotiv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ISO/TS16949[J]. Foundryman, 2003, 96(5): 6-12
[7] Li Qingdong, Niu Jing, Wang Qiaon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Automo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Low-carbon Economy[J]. Ener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2): 3-9
[8] Tohru Morioka, Kiyotaka Tsunemi, Yugo Yamamoto. Noboru Yoshida.Eco-efficiencyofAdvanced Loop-closing Systems for Vehicles and Household Appliances in HyogoEco-town[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 5-8
[9] 冯萍. ISO/TS16949:2002 标准在汽车行业的应用[D]. 吉林:吉林大学,2005
[10] 陈奕爽 , 魏占魁 . 从 QS-9000:1998 到 ISO/TS16949:2002 [J]. 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5, (1): 4-7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飙升所带来的能源经济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以及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得到了各个国家的积极响应,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已成为诸多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方面的明显政策导向。同时,结合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尚未消退的大背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将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以及世界经济竞争的又一轮热点。另外,在新能源逐步对传统石化能源产生替代作用的这一过程中,改造传统能源产业应与开拓新能源产业配套进行,两者共同催生的巨大市场将成为世界各国摆脱金融危机阴霾、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以及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禀赋较贫乏的国家,中国如何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国家安全与能源消费间的矛盾,并为这个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 8%以上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维持其经济发展势头所需要的能源供给,是中国能源战略规划所肩负的严峻使命。
 
二、新能源的定义与特征
1981 年 8 月,联合国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题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会议。本次会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罗毕行动纲领》,意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第一次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新的可以更新的能源资源,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它与常规的石化能源不同,能够实现持续利用,经消耗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和补充,使用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极少甚至没有,对环境损害程度很小1。”当前对于新能源的定义,通常是指非传统、对环境影响少的能源形式及储藏技术,基本直接或者间接源自于太阳或者地球内部热能,具体来说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海洋能、地热能、氢能以及生物燃料所产生的能量。或者可以这样说,新能源涵盖了各种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对新能源进行了划分,共分三类:1. 大中型水电;2. 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3. 穿透生物能1。   相对于常规能源,新能源具有资源储量充沛、产生污染少等突出特点。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 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区域广泛,地域特征明显。2. 具备可再生的特性。3. 绿色、清洁、安全,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小。4.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类别存在能源供给不连续的问题,从而对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实现设置了较高的技术门槛。5.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特征。6. 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呈现典型的自然垄断特性。
 
三、研究意义
新能源产业是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能源产业是目前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需要选择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战略路径。本文从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针对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征的战略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同发达国家在发展动机上有着部分共同的出发点。同时,中国在资源构成、经济现状、科技水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征。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
 
第一节 文献综述
截止 21 世纪之前,我国的能源供应基本以自主供应为主。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能源供应的对外依赖程度也相应增长。根据相关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近 60%,能源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具有了强烈现实意义。近年来,新能源产业这一研究领域已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并取得了颇多研究成果。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长期以来受到能源危机的困扰,对能源安全问题相对较早给予重视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成功经验。相对来说,我国在新能源产业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实力相对薄弱,已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 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
陈晖所著《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概况》一文对于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文章较为细致的讲解了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汇总了新能源发电价格与成本的变动情况,并展望了这一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美国的克里斯托夫.费雷文所著、尹小健所译《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一文,从传统石化能源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角度阐明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发展无碳能源、设计新的能源体系、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扶持强度等多方面,结合相应统计数据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作了较为系统地分析。
 
二、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对我国能源现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并有较多可参考文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所著《我国能源问题研究》一文。文章通过论述能源问题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对我国节能方面的具体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详细思路。刘山所著《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一文,以能源安全为中心,就我国能源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石油外交的重要程度。
 
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13-23 
    第一节 中国常规能源供需脱节...........13-18 
    第二节 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 18-22 
    第三节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转型与........... 22-23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23-33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3-29 
    第二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29-33 
        一、核心技术缺位,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29-30 
        二、政府支撑体系尚待完善 ...........30-31 
        三、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 31 
        四、新能源产业投融资问题........... 31-33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33-43 
    第一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引导........... 33-35 
    第二节 新型投融资体系为先导...........35-37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与融资渠道创新........... 35-36 
        二、新型多元融资支撑体系........... 36-37 
    第三节 国际合作为支撑的产业...........37-41 
        一、清洁发展机制 ...........37-40 
        二、海外收购机制 ...........0-41 
第四节 政府支撑体系为保障的产业成长........... 41-43
 
结论
 
新能源发电配额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新能源发电上网比例,以保证新能源发电上网在其产业发展初期具备一定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新能源发电上网价格虽然大幅下降,但是相对传统能源发电价格仍然不具竞争优势。如果对于发电上网的能源选择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那么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上网必然失去市场份额,其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将更加漫长。一些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启用类似法案,如美国的《综合电力竞争条例》、英国的《可再生能源义务法案》、日本的《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特别措施法》等。同时,新能源发电配额制度应配套以惩罚措施及绿色信用证制度。惩罚措施即规定未完成新能源发电配额的企业必须承担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以此强化新能源发电配额制度的推行力度。绿色信用证制度即以绿色信用证作为配额交易载体,灵活调节各相关企业完成配额情况。在计划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作为微观主体的各个企业主动自发的产生发展新能源的激励。
自 1998 年我国撤销能源工业部,我国能源相关政府职能分散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电力监督与管理协会等部委下的职能机构中,长期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2010 年初,国务院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拟订,能源安全及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审议,国内能源开发以及国际能源合作等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不难看出,国家能源委员会相当于国家能源部的中间过渡阶段,成立目的围绕国家能源部的最终落实。能源部的建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一部分,需要在多方面间统筹规划,各级政策法规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2.规范产业标准。产业标准的制定起到规范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规范控制者享有长期经济收益。新能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仍属新兴产业,大量产品、技术标准有待确定。这些标准的尽快确立将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胡丽霞 a,孙文生 b.《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成长过程分析》[J].中国经济评论,2007,(11):8-9.
[2]. 陈晓园,陈长贺.《吉林省新能源基础及发展前景展望》[R]. 吉林长春: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
[4]. 张艳.2006 年原油进口再创新高[N].京华时报,2007-01-15(9). 
[5]. 王仲颖,王凤春,时璟丽,李俊峰.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回顾与评价[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东方环境研究院,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06-03-14
[7].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关于 2009 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的说明[EB/OL],2010-08-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我国能源状况与政策》[EB/OL],2007-12
[9]. 张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 4.3 倍[N].经济参考报,2007-11-13[10]
[10]. 姜洋.石油期货交易[M].北京:我国金融出版社,2004:45-30.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能源供应量方面,国际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原油供应出现持续紧张的局面,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资料推算,全球石油剩余的可采储量及储量增长潜量共计 2297 亿吨,可用 39 年;加上待发现的石油存储量共 3574 亿吨,可用 53年;而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分别可用 63 年和 90 年。能源价格方面,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从 21 世纪初期的 30 美元到目前的 80 多美元。能源可用量和价格方面的原因,使新能源开发的现实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如果说过去的 20 世纪是化石能源的世纪,那么 21 世纪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成为生物能源的新世纪。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汽车厂商很多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新能源汽车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它符合目前世界“节能减排”的目标方向,也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专家甚至提出了,谁没有新能源汽车谁就将失去汽车的未来的论断。同时,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过去传统汽车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他们有机会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飞跃,从而摆脱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而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如何开发新能源汽车并实现其产业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弄清新能源汽车开发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其目前的竞争力,提出其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环保领域,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起步较晚、研究也相对落后,对于其产业化研究都相对较少。本文利用产业价值链理论、五力模型、SWOT 分析以及相关竞争力理论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并举实例论证,对于丰富相关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目前全世界都在倡导“节能减排”,关注环境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新能源的相关研究主要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而且目前这些国家的重点主要是在氢能源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领域。在美国,John R. Wilson & Griffin Burgh 在 2003 年对氢能源的制取、运输、氢能来源等进行了研究,强调了美国在能源独立方面对氢能源的依赖性,指出氢能源虽然在成为石油燃料的替代品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它是一种不会直接带来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清洁能源,但是由于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如果大范围的应用氢能源必然会导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很多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困难将会成为制约美国氢能源发展的瓶颈[1]。清洁能源汽车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已由 Toshihiko Nakata 和 ShreekarPradhan,Bhakta Bahadur Ale,VI Shwa Bhusan Amatya 于 2003 年和 2006 年通过实证研究。2004 年,Joseph Romm 在评估 Freedome AR 项目后预言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最快也要在 2030 年后开始普及,开创性技术的突破应该成为美国能源部对氢能源研究的重中之重[2]。
在 2007 年,美国国家氢能协会(NHA)认为氢能源可以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保证环境的安全,氢能源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实现来源的多样化,其技术也会迅速得到发展,在未来 5 到 15 年内氢能源技术将会加速发展。因此,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领域等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美国乙醇协会(ACE)在《2007 美国各州乙醇燃料发展报告》中分析了乙醇燃料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和政策。美国能源基金会从 2006 年开始混合动力汽车科研及产业化促进政策的研究,并且总结和评估了这些政策对促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发展的效益。2003 年欧盟委员会分析了过去 3 年欧洲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燃料电池网络、可再生氢能、氢能生产存储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氢能和燃料电池在欧洲的进展[3]。关于欧洲企业集团建立燃料电池和氢能共同技术计划(JTI)的研究于 2007 年10 月欧洲氢能协会慕尼黑会议上,由 Andre Martin 发布。Jozsef Margitfalvi,Johannes Topler 和 Antonio Gonzalez 分别总结了西班牙、德国和匈牙利关于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应用情况。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竞争力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迈克尔•波特出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著作从产业层面十分系统地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框架。1990 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波特钻石模型”(如图 2-1),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行为这四个主要决定因素[24]。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提供劳务的能力,及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与性能在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以及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波特钻石模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影响力的竞争力理论。经过不断的研究演化,总结得出,企业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所有具备的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最终获得盈利以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质、企业竞争力在消费者价值和企业自身利益两方面的体现、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存在状态的决定以及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综合性质体现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含义[25]。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意味着它不存在真实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先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 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也是能给企业和用户带来特别利益的独创技能和技术的能力[26]。
 
3 新能源汽车开发的现状与意义............ 29-35 
    3.1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29-31 
        3.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9 
        3.1.2 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29-31 
    3.2 新能源汽车开发现状............31-33 
    3.3 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意义............ 33-35 
4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35-47 
    4.1 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 35-36 
    4.2 新能源汽车行业五力模型............ 36-41 
    4.3 新能源汽车企业SWOT 分析............ 41-47 
        4.3.1 优势 ............41-42 
        4.3.2 劣势............ 42-43 
        4.3.3 机会............ 43-45 
        4.3.4 威胁............ 45-47 
5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47-53 
    5.1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影响模型............ 47-48 
5.2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48-53
 
结论
 
本文在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价值链、五力模型、SWOT 分析等多个层次的研究后,得出了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影响模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总的来说主要因素就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战略决策创新能力、市场培育营销推广能力以及政府的支持与推广作用力。为了加强各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路径提升。
第一,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加强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通过技术的优化完善逐渐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
第二,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提升企业战略决策创新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制定企业战略与生意模式,最大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并通过战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身竞争力。
第三,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强化市场培育营销推广能力。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加大市场需求的培育,将消费者的需求导入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引导消费者,同时还需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忠诚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利润链。
第四,要加大政府支持和推动作用力。首先,要加强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其次,要完善标准法规,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再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政府要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市场需求;最后,政府要始终贯彻“节能减排”的战略思想,加强节能与环保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John R. Wilson & Griffin Burgh,The Hydrogen Report: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Hydrogen In Achieving U.S. Energy Independence,The Management Group,2003
[2] Joseph Romm, Reviewing the Hydrogen Fuel and Freedom CAR Initiatives,The Hypeabout Hydrogen,Island Press,March 2004
[3] European Fuel Cell and Hydrogen Projects 1999-2002,European CommissionCommunity Research,2003
[4] Volker Blandow & Ludwig Boelkow,Europea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nHydrogen for Transport,Sustainable Energy week,Brussels 30 January 2008
[5] Linde Gas,Hydrogen Production: Conventional & Renewable,EU-SustainableEnergy week,Brussels 30 January 2008
[6] Yoichi Kaya ,Hydrogen and FCV in the Future,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Technology for the Earth,2006
[7] Hasishi Ishitani,Overview of Japan′s Efforts on Plug-in Hybrid Vehicle,EVS-23 Plug-inHybrid Electric Vehicle workshop,California USA,December 2007
[8] Anne Marit Hansen,Hydrogen Safety and Hydrogen Highway Technology,InnovationForumon Clean Vehilee Technology IFCVT Beijing 26thOctober 2007
[9] Robert K. Dixon & Ming Yang,Building the Hydrogen Economy : Enabling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lean Vehicle Technology Exhibition and Forum,Beijing China,25th-27thOctober,2007
[10] 王宇.德日美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道路.轻型汽车技术,2006,(12):64-65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引起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世界难题,生产节能环保汽车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全球各大汽车企业纷纷致力于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通过以下 4 种方法实现节能减排:一是提高汽车技术。通过采用先进发动机、先进变速器、汽车整备轻量化等手段来降低汽车的燃油量;二是普及小排量汽车。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三是使用柴油驱动汽车。
当前的柴油车比同排量的汽油车油耗低 25%,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之前,柴油车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四是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从传统的全燃油发动机向混合动力燃油发动机过渡,并逐步发展至燃料电池汽车。实现排放的洁净化是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最终方案,因此开发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终极手段。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规定,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氢能汽车、燃气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启动于 21 世纪初。2001 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到的电动汽车包括 3 类: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称这 3 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又把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称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国家发改委于 2004 年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到: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车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的研发机制;同时从 2005 年起,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发展环保节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政策措施,建立加强优化汽车产业结构政策,明确了 2010 年汽车保有量中的5%-10%来源于电动汽车保有量;同时力争 2030 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2006 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说明:具有节能和环保特点的混合动力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从 2007 年 11 月 1 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开始实施。该规则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资质鉴定审核、生产准入条件规范以及申报要求等。这被业界看作是国家真正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市场化的开始。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研发的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得到了集中展示和使用,使得 2008 年被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2009 年 1 月 14 日,国务院原则上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安排 100 亿元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能源汽车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提出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决定》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重要性,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将从今年开始。
 
1.1.2 研究意义
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现状、环保要求以及刺激内需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经过最近 10 年的发展,各大独资品牌、合资品牌、国有品牌均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型、燃料电池车型及纯电动车型,并实现了量产,由于消费者对混合动力车型、燃料电池车型及纯电动车型处于初步认知阶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车型的销售状况不甚理想,这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各大汽车企业深深顾虑所在。虽然目前工信部,各大汽车企业,主流媒体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使用,推介呼声很高,但大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所遇障碍描述性分析和政府补贴、厂商优惠政策的定性探讨,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消费心理需求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叫得响卖不好的问题,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车意向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是必要的。
 
第 2 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国内汽车消费购买驱动因素分析
 
2.1 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多向的名词,它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其他若干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消费行为是与人的心理行为同时作用的,与人的思维,情感,态度相联系。同时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有消费它的象征意义。市场营销学对消费者行为的界定是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理商品或服务以及先于行动的决策过程的总和。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消费者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行为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最优决策,这些决策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二,行为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消费者行为受到感性的驱使。
第三,消费者行为是自身情感交互影响的过程,消费者的决策受到思维、情感、态度的影响,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决定了消费者的决策。
第四,消费者的行为是动态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
最后,消费者行为研究是企业策划营销,生产运营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市场行为的保证,对于提高企业策划营销水平,增强运营决策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培养公关能力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第3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现状..............................31-37 
    3.1 新能源汽车消费现状..............................31-32 
    3.2 新能源汽车消费存在的问题 ..............................32-37 
        3.2.1 目标市场不确定..............................32-33 
        3.2.2 集团消费突出,个体消费低迷.............................. 33-34 
        3.2.3 配套设施不全.............................. 34 
        3.2.4 无成本竞争优势导致价格过高.............................. 34-35 
        3.2.5 无自主核心技术.............................. 35-37 
第4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研究.............................. 37-45 
    4.1 问卷调查与样本信度检验 ..............................37-41 
    4.2 购买驱动因素的变量选择与特征分析 ..............................41-42 
    4.3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子分析.............................. 42-45 
第5章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45-50 
    5.1 明确市场定位.............................. 45-46 
    5.2 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 46-47 
    5.3 构建品牌新形象.............................. 47-48 
    5.4 加强传媒宣传力度 ..............................48-49 
5.5 产品开发要点.............................. 49-50
 
结论
 
本文从研究消费者行为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潜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企业构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战略,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根据问卷调查表得知,城市潜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较高,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意义和节能减排功效持积极态度,购车决策能够为其带来减少燃油费用、降低成本的作用,总体上都拥有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2. 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驱动因素包括:汽车品牌偏好影响、周围购车人群对其影响、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销售价格、外观和内饰偏好、汽车使用成本、质量可靠性、使用便利性、安全保护性以及售后服务等 10 大因素,可以划分为使用消耗因子、售后服务因子、购买成本因子以及汽车质量因子,5个主要因子在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中占比 67.828%。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同时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大踏步向前,能源也就进入高消耗时代。特别是在1993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由以往的能源净出口国,摇身一变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国内,能源总消费开始大于总供给,使得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于是能源安全逐渐聚焦了国家甚至全社会的目光。因为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威胁到国家的战略安全,还会制约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己经超过了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量,逐渐成为新的能耗增长点。如果不对居民生活能源加以重视,按照这种水平发展,在包括间接能耗后,最终居民能源消费将可能会占全国能源消费的一半气在中国,中部地区拥有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 ,创造全国19.3%的GDP,处在中国的中心部位,是中国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引北的作用气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个省。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借着区位优势迅速发展,使得东西部差距日益加大。于是,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中部便成为被遗忘的区域,滞后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在统筹规划后,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2004年3月,我国总理******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再次提到"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200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学术界中,研究居民能源消费问题,大多是从政府角度出发,以期能为政府工作提供意见和根据。通过对政府在居民能源消费的行为上进行研究,发现政府一般采用政策和法律等来引导居民用能问题气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用加强能源教育的办法引导居民能源消费的研究比较早气早在1979年英国成立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心(CSE),借此组织来宣传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人们更多的认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个组织是专门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能源决策服务的?。由此可知,在国外,政府的行为对调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解决居民能源问题离不开本国的特点,否则就不具成效。在我国,政府行为对居民的能源消费的指导作用没有想象中的成效。例如郭琪、樊丽明(2007产在调査研究山东济南居民时发现,无论是法律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对我国居民的能源消费的指导作用不大,虽然其在国外十分有效。由此可以发现,每个区域的文化、经济、政府等特征都不相同,对居民能源消费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不尽相同。由此看来,一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方案必须要符合区域的居民能源消费的特点。
 
2居民能源消费测定方法构建
 
2.1居民能源消费界定
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居民能源消费的界定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如下:Van Diepen(2000)把家庭能源使用行为分类为住宅能源使用行为和交通能源使用行为。住宅能源使用主要包括家庭烹饪、照明和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行为;交通能源使用主要包括各种用途的交通行为,如通勤、采购、休闲娱乐和度假等。Scott等(2000)把住宅能源使用行为分为三类,投资行为,管理行为和缩减行为。投资行为包括更新住宅能源效率方面的投资以及购买提高能源效率的产品和装置等。
管理行为指的是日常的重复性能源使用。缩减行为是比管理行为更进一步的有意识的能源节约行为,是有意识的通过牺牲自身的一定福利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节约能源。经济学派把居民能源消费看作是一种消费选择行为,一些学者假定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而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另一些学者将居民看作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行为是个体自身特性和所处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气由于居民能源消费与其他的能源消费不同,它与国民价值创造无关,只体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消费偏好气生活能源需求以及偏好反映了居民的能源消费。
在对所有关于居民能源消费的定义分析后,得出本文对居民能源消费在中观层面的界定:居民能源消费包括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质量、能源消费偏好。能源消费规模指的是能源使用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消费能源的数量。在这里的特指居民的生活能源,逐年统计。能源消费结构很好理解,就是各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本文统计的居民生活能源有5种——煤炭、石油、天然气、热力和电力。能源消费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能源的热效率,另一个是能源的碳排放量。根据这两个方面区分能源消费质量。最后的能源消费偏好指的是居民对特定的能源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使用某种能源。这与居民的消费价值观、民族性格倾向、当地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有关。
 
3 中部居民能源消费时间差异分析............................ 30-43 
    3.1 中部居民能源消费概况............................ 30-35 
        3.1.1 能源消费规模概况............................ 30-32 
        3.1.2 能源消费结构概况............................ 32-33 
        3.1.3 能源消费质量概况 ............................33-34 
        3.1.4 能源消费偏好概况 ............................34-35 
    3.2 中部居民能源消费时间演化分析............................ 35-38 
    3.3居民能源消费趋势分析............................ 38-39 
    3.4 影响因素分析............................ 39-43 
4能源消费空间差异分析............................ 43-60 
    4.1居民能源消费概况............................ 43-50 
    4.2能源消费均值比较分析............................ 50-51 
    4.3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分析............................ 51-52 
    4.4能源消费显著性差异分析............................ 52-54 
    4.5 影响因素分析............................ 54-60 
5 结论与展望............................ 60-64 
    5.1 研究结论............................ 60-62 
5.2 管理建议............................ 62
 
结论
 
按照中部地区居民石油消费的趋势分析,发现如果不对居民的石油消费进行控制,未来石油消费的增长趋势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居民的石油消费现在主要是两大块:液化石油气和汽油。液化石油气占据更大比重,但是汽油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政府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天然气入户,使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居民对液化石油气的需求。作为城市代步工具居民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应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并推广小排量汽车。
注重居民节能宣传这里所说的居民节能宣传不仅仅指的是量,更是质。对于不同的人群,宣传方式和内容页要不同。向男士进行宣传时,要宣传的是一种环保意识,向女士宣传时,要宣传的是勤俭持家的结果。在对年轻人进行宣传的时候,应该强调节能的必要性和原因,而在对中老年人宣传的时候则应注重节能的方法和窍门。节能的宣传应该要贯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所有过程,而不仅仅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对居民的能源消费有着巨大影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户规模。户规模越大,人均能源消费量越小。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比如晚上客厅开着灯,居民正在看电视,一个月是10度电。如果是一个人住,那么人均是10度电,如果是和父母孩子一起,那么人均仅消费2.5度。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加强对城乡居民的节能减排宣传。政府应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耗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11》显示,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能耗总量20.3%.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虽然有大量储备,但人均储量小,且我国的能源消耗速度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资源储量问题十分严峻。此外,作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己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根据英国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近年来更是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尽管我国人均排放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带来的国际压力日益剧增。因此,“节能减排”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重要战略。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10年在2005年基础上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国家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健全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体系,而且投资十大节能工程,总计500余个节能项目。2008年4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将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这一重要制度创新有利于扭转少数地区、部门存在的正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和政绩观。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细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在节能方面,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提出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1.1.2 合同能源管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即EP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渐兴起,这种节能新机制旨在克服制约节能的市场障碍。EPC是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1996年,中国首批示范节能服务公司成立于北京、辽宁和山东三地。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EPC在中国迅速发展。2006年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总产值只有18.92亿元,2010年则达到了 287.51亿元,“十一五”期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合同能源管理的蓬勃发展依托于整个节能服务产业的兴起,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显示⑴,见图1,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与整个节能服务产业的速度。作为“克服市场障碍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认可度仍有待提。
 
2美国高校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现状及经验总结
 
2.1美国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现状
根据美国国家能源服务公司协会(NAE S C 0)估计,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约为4 1美元,2 0 11年产值为7 1?7 3亿美元。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源地,美国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这种模式,也是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最发达、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目标市场偏向市政工程、各类大专院校和医院等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提供社会福利和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被统称为“MUSH”占到58%,美国联邦政府约占24%,商用楼占9%,住宅占3%,而工业节能产值仅占到总量的6%,非常小。同我国节能服务市场中工业节能项目比重大的情况相反,美国工业节能潜力小、市场有限,美国工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是其节能潜力小的主要原因。建筑节能项目是美国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项目类型。
 
3 我国高校节能减排现状...........................24-35 
    3.1 高校建筑能耗现状........................... 24-25 
        3.1.1 高校建筑能耗概况 ...........................24-25 
        3.1.2 高校建筑能耗基本特点........................... 25 
    3.2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25-29 
    3.3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现状........................... 29 
    3.4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9-33 
        3.4.1 能源政策........................... 30-31 
        3.4.2税收激励政策 ...........................31 
        3.4.3 法律法规体系........................... 31 
        3.4.4 能源价格........................... 31 
    3.5能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35 
4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研究........................... 35-47 
    4.1管理的基本运作模式分析 ...........................35-36 
        4.1.1 节能量保证模式........................... 35 
        4.1.2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35 
        4.1.3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35-36 
    4.2运作模式的选择研究 ...........................36-47 
5合同能源管理的建议........................... 47-51 
    5.1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47-48 
    5.2合同能源管理的建议 ...........................48-50 
5.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建议........................... 50-51
 
结论
 
(1)我国高校建筑能耗总量大,能耗水平高,节能潜力大。高校节能减排工作主要面临着:资金有限,节能管理不足,高校内部能源管理职责不明晰,国家缺乏对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考核四方面问题。为了有效推进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2)高校单项节能项目节能潜力较小,对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作用有限。此外,高校项目融资困难、项目规模有限、高校节能减排政策激励不足、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合同能源管理认识的不足以及高校现有体制阻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是高校应用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美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成熟,其合同能源管理主要运用模式是节能量保证型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应用普遍,且大多为综合型校园节能改造项目,这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美国高校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节能管理机构的监管、活跃的高校节能减排相关组织的促进、多样的融资方式和广泛的融资渠道的保障以及深入的校企合作。
(4)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运作模式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同。本文定性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未来能源价格、以及实际节能量对节能量保证型模式和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的影响,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构建了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作模式选择综合决策评判模型,为高校选择适宜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作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工具。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