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
城市道路景观是反映城市面貌、城市精神和城市文脉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的重要角色,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布局也在发生改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路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和调整,将会出现绿地杂小、交通混乱、植物死坏等诸多问题,导致人们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重视城市道路景观如何使其场所体现绿化风貌和景观特色,从而更好的丰富场所景观,美化环境成为必然趋势[2]。然而,面对城市化发展加快的需求,原有道路景观已经无法再保持旧格局的基础上容纳新的功能,如何运用合理、科学的改造模式和改造方法,完善城市道路景观功能,提升城市道路景观的完整性、兼容性、诱导性、参与性、统一性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势在必行[3]。
.........
1.2研究意义
1.2.1城市的视窗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各城市为招商引资,寻求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均在城市道路建设上投入越来越高。城市道路景观将作为进入城市入口通道和魚点而被要求的越来越高,因此道路景观提质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受到日益重视,而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专门的领域。
1.2.2城市土地増值的主导因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价值也迅猛增长,这最终归结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城市道路建设从以前的“畅通”到“优通”,不仅仅只是局限于道路的交通运输,更多的足考虑到道路的景观效果、人们参与和场所特征。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土地增值与保值,而且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2城市道路景观与场所特征2.1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2.1.1城市道路分类
2.1.1.1按道路等级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的方法有多种,按道路等级分为:高速路与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高速路与快速路:以城市交通运输为主,强调其通透、快速,两侧用地绝对禁止直接进出,提供高速服务,是对干道系统通行能力的补充。一般车速为80ktn/h-lOOkm/h。主要对外功能。在高速路、快速路与主干道相交处采用立体交叉的方法,在交通量较小的地段可以采取平面交叉,在过路行人处釆用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方式。
(2)主干路:是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足联系城市主要交通枢纽与要地,以及城市以外交通干线。有以前的单线车道到现在4或8条机动车车道,主干道的车速一般为是城市交通要道,车速一般为40—60km/h。
(3)次干路:主要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仍以通过性交通为主,但车流量比主干路大为减少,车速也较慢。车速一般为40km/h。
(4)支路:主要是连接工业用地、住宅小区、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它以方便人流安全进出性交通为主。
.........
2.2城市道路周边场所特征的分类
如果说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道路周边场所就是城市道路景改造的核心,是协调城市道路景观廊道与斑块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提质改造的时候,不仅对道路本身组成元素和功能进行改造,更应该对道路周边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广场、绿地、特殊用地等其它用地进行改造与协调。
2.2.1居住用地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中,涉及最多场所是居住用地,居住用地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中,居住用地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最能体现改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3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23
3.1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内容..........23
3.2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意义..........25
3.3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原则..........26
3.4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30
3.5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模式特征分析与评价..........34
3.6本章小结..........38
4基于场所特征的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提质改造..........39
4.1项目概况..........39
4.2指导思想..........41
4.3改造目标..........41
4.4改造原则..........41
4.5改造方法..........42
4.6设计主题..........43
4.7方案设计..........44
4.8植物配置..........49
4.9提质改造评价..........51
4.10本章小结..........55
4基于场所特征的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提质改造
4.1项目概况
梅园大道周边多为行政机构,建筑以办公为主。街道绿化工程较为完善,侧分绿带上栽植法国梧桐,树萌浓密;路旁行道树为香樟,并栽植有红继木、龟甲冬青、瓜子黄杨等灌木。通过考察,发现以下问题:(1)整条道路缺少体量较大的景观,缺乏视觉冲击力;幵花的植物较少,以致整条道路景观色彩不够丰富。见图4. 2。
(2)改道路土壤贫瘠,多位红壤,两旁乔木冠大荫浓,而下层植物在选用上欠考虑耐街和适应性,植物却是生性喜光的灌木,长期生长在荫蔽环境下导致灌木长势较差、枝叶枯黄,景观效果不理想。见图4. 3。
(3)植物群落缺乏中层植物,较少运用小乔木等进行过度,仅有上层、下层两个层次,导致植物景观层次不够丰富。见图4. 4。
(4)景观的文化气息不够,未能充分反映该地块的性质。见图4. 5。
(5)路边绿化带多为封闭式花坛,可进入性较差,且多以规整式为主,缺乏变化。
(6)整条道路景观元素较为单一(主要是为植物),且尺度较小,重复速度过快;其他元素运用较少。

...........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城市道路景观及场所景观不仅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通道,也是贯穿城市各个场所的纽带,是联系城市生活场所的重要骨架。城市道路景观及周边场所是以道路为基础,利用植物、小品、建筑、铺装等元素组合起来的带状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游憩、交流场所,同时也是反映城市风貌和形象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道路景观改造慢慢涉及的场所元素越来越多,人们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及周边场所景观改造也因此会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只是植物配置,材料铺装,小品布局,更多的应该是怎样将道路与场所景观衔接好,使其两个元素的使用功能与景观功能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