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情景中合作企业价值行为冲突承载探讨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92122 论文编号:sb2025010320240953015 日期:2025-01-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在对理论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在第三章就核心问题“县域情景中合作企业如何承载价值行为冲突”针对性地制定了政策捕获与纵向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相关国家政策为县域产业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
中国经济在飞速增长的同时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县域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成为制约国家整体进步的关键因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概念,这一术语也首次被纳入党的正式文献。随后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发展农村批发加工业等农业外产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如今,县域经济概念一直被屡屡提及,也逐步被定调为植根于农村发展,同时是吸引中小型企业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县域在中国的地理及人口结构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覆盖了超过90%的国土面积,居住着超过70%的人口,而县域地区的经济总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38%①。这不仅揭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落后,也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鉴于县域地区的重要地位与经济潜力,国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政策支持。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达13次提及“县域”,这不仅凸显了政府对县域问题的深切关注,更强调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②。该文件特别提出了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旨在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优化资源配置以显著提升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乡村振兴政策、双循环等国家政策密集推出,都意味着县域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政策旨在引导外部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县域地区,激发其产业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开发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1]。通过外部资源流入和商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县域经济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活动中,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全球性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外部资本和资源涌入县域市场,这在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开发,使县域经济有望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寻找到新的发展定位。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问题与内容
1.2.1研究问题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等政策驱动下,县域产业开发进入“深水区”,产业项目爆雷、合作破裂等现象持续发生。战略管理领域对于良好组织关系在企业合作治理中的作用已经达到了广泛共识[46,47]。组织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促进企业合作绩效、维护企业合作关系等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17]。然而,信任并不是普遍受益的资源,这是因为信任会差异化影响合作企业行为。具体来说,信任既会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来提升企业价值获取能力,也会通过融合合作企业的价值观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意愿[20,21]。对县域市场而言,由于自身资源、经营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对组织信任的差异化作用会更加敏感,这会导致组织信任成为了影响企业合作的一把“双刃剑”[25]。所以准确理解县域情景中信任对合作企业价值行为的影响,对于有效发挥组织信任作用至关重要。其次,由于县域经济情景的资源条件的稀缺性,大多合作企业常常会选择保守的价值获取策略,容易造成过度价值获取的价值行为冲突。为此,如何引导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是解决这一冲突的关键思路。调研结果发现,即使面临巨大的天然价值冲突,有些县域地区在反复尝试中实现了产业开发的可持续化,这表现为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稳定的模式闭环,同时还积极带动周边产业有序投入和开发。如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运营带动了农业基地、特色文化相关产业同步跟进,表现合作企业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行为层面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本研究基于县域环境中企业克服资源劣势,有效承载价值行为冲突的现象,探究“合作企业如何有效承载价值行为冲突”这一核心问题。为了能够深入探索此问题,本文接下来这一核心问题解析为以下三个子研究问题并分别进行探索。第一,组织信任如何影响合作企业价值行为选择偏好;第二,如何通过组织信任应对价值行为冲突;第三,如何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行为的良性互动与融合。
..........................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县域经济情景及合作企业价值行为相关研究
在县域情景中,地方平台企业作为撬动外部社会资本、汇聚相关市场主体的核心载体,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7,52]。随着县域经济战略推进进入深水区,特色资源开发进入“瓶颈”,地方平台与合作企业在合作中的问题逐渐开始暴露。具体地,地方平台企业在合作中偏好于“做大蛋糕”以创造更大价值,合作企业则偏好于“分配蛋糕”以降低自身投入风险。学者们已经关注到了企业联盟、企业合作中的相似现象,并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行为选择的冲突。为此,已有学者围绕企业价值行为选择做了大量研究,关注到了企业价值行为冲突的原因等核心问题,并提出了组织间关系是影响企业价值行为选择的核心要素[107]。因为组织间关系不仅能够影响企业间的合作效率,还能影响企业共同应对外部不确定风险的能力。本文也在此基础上关注组织间关系对企业价值行为的影响。由此,本文首先对“县域经济”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综述,梳理其含义、发展特征以及县域地方平台企业的合作模式。其次,本文围绕企业价值行为进行理论回顾和研究梳理,主要聚焦于价值行为的内涵、价值行为的分类与解读以及不同价值行为之间的互动。最后,本文针对研究问题关注的核心概念“价值行为冲突”展开相关文献梳理,提炼出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影响。
2.1.1县域经济与地方平台企业相关研究
(1)县域经济内涵与发展特征
在我国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中,县域发展常常与农村发展、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等主题密切相关[108,109]。县域从行政概念上被定义为行政管理上和经济统计上的相对概念[110]。关于县域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看,大部分学者主要定义县域经济为县级行政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生产和生活系统,它包含了企业、农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经济活动[111,112]。此外,由于县域地区的特殊经济环境,各县域地区会存在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是区别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的。柳博隽(2011)[113]提出,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成果。不同县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县域依托于资源开发,有县域是依赖于出口驱动等等[108,112]。对大部分县域地区而言,它们常常面临着市场环境落后、资源约束等诸多挑战。为此,县域资源条件及地理区位存在差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此外,独立的县域模式使市场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难以向县域渗透,而且县域地区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长期以来对先进产业技术都不够重视,致使其新型业务发展较慢,而且转型压力比较大[114,115]。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创新动力。随着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政策的倾斜,这为县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县域数字化面临新机遇①。而且有研究指出县域是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领域,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16]。陈奕山(2021)[117]等也从另一角度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
........................................
2.2组织间信任理论相关研究梳理
组织是介于市场与企业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治理结构[179]。信任被认为是决定网络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关系构建的基础和衡量关系质量的重要维度[17]。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愈发动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组织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又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信任作为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70]。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地方平台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质上是不同性质资本之间的合作,期间双方不仅会面临着不同资本性质之间的天然冲突,同时也面对着匮乏资源的外部环境。组织信任作为组织间合作中的重要关系资本,能够作为化解组织冲突的核心要素,为引导企业利益行为、构建有效的企业合作模式发挥关键意义[17]。基于此,本文引入和梳理组织信任理论以揭示其对企业利益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首先,本章综述了组织信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形成前因过程,为理解后文中信任的不同作用形式提供逻辑基础。然后,本章梳理了组织间信任内涵和情景因素,构建了组织信任形成的整合性框架。最后,基于研究主题和现有主流信任文献的研究方向,本章梳理了组织信任的结构维度,为展开具体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1组织间信任的概念内涵与结构维度
(1)组织信任内涵及其重要性
研究关于信任的探讨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后来,社会学家则从人类互动的角度出发,定义信任为即便存在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的机会时,个体也不会采取利己损他的行为,这反映了信任的本质在于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脆弱性展示[180]。经济学者认为,信任是基于诚实、公平和承诺的行为,是交易双方不会采取损害对方利益行为的相互依赖关系[181]。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信任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增大,组织研究学者开始关注信任问题[6]。他们主张组织间信任体现为各方对于对方能够有效履行职责并不会利用任何弱点的积极期望与信心,这一点是推动经济交换关系发展并提高交易效率的核心因素[6]。综合各学科的研究,信任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1)非理性的行为;(2)在不确定性中产生,且与不确定的未来预期相结合;(3)具有预期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64
3.1 研究设计思路 ................................. 64
3.2 研究设计和对象选择 ............................ 67
第四章 识别组织信任对企业价值行为偏好的作用机制 .................... 82
4.1 引言 ..................................... 82
4.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83
第五章 合作封闭结构与组织信任应对价值行为冲突的策略分析 .... 98
5.1 引言 ................................. 98
5.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100
第六章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行为融合的过程性分析
6.1引言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激活地方特色产业、优势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任务。作为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地方平台企业要利用政策优势,汇聚相关市场主体共同推动特色产业开发[378]。地方平台企业既要采取价值获取行为保障企业合理收益,又要实施价值创造行为吸引市场主体挖掘资源潜力[4]。由于自身不具备产业开发能力,地方平台企业大多依靠政策吸引相关主体合作,这极易出现单一价值行为过度发展的风险,造成价值行为冲突的窘境。一方面,当优惠政策吸引外部社会资本快速聚集时,地方平台企业容易倒向价值创造行为。这种偏好“做大蛋糕”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产业投资不断“加码”,风险持续累积无法释放。另一方面,当政策收缩难以聚集外部社会资本时,地方平台企业则易倒向价值获取行为。这种侧重“分配蛋糕”的行为常常会引发资源恶性竞争,带来产业开发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因此,地方平台企业如何应对与社会资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行为冲突困局,对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引导本地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现有价值战略研究认为,企业应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适当平衡,以避免价值行为过度所造成的危害[4]。企业能够通过信任、联盟治理改造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之间的相对地位,应对单一价值行为的过度[57,379]。然而,这些文献大多停留在从要素调节角度应对价值行为冲突,忽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相互作用在应对冲突上的意义[380]。对地方平台企业而言,其在产业开发中要与多个市场主体同时参与多个产业板块,并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行为倾向。如果企业没能关注产业板块间价值行为的作用关系,会导致其在行为冲突治理中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实际上,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两种行为之间相互关联,价值行为的冲突会唤醒企业对合作价值行为整体结构的思考,为优化合作模式提供契机[38]。价值创造能够汇聚丰富的主体与资本,为价值获取提供着力点。价值获取则可以保障企业利益、促进合作稳定,为价值创造提供清晰的锚点。为此,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之间的作用规律,是平台企业应对价值行为冲突的关键。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综合前文第四、五和六章的机制与过程分析,本文通过政策捕获的准自然实验、纵向单案例分析方法揭示了县域背景中企业对价值行为冲突的承载策略。在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行为发展及互动规律以有效承载企业间价值行为冲突。面对县域环境的资源匮乏性,组织信任是影响企业价值行为选择的关键要素,组织间的功能相互依赖结构的有效管理是驱动价值行为互动与融合的主要方式。为此,本文首先对外部企业行为进行解析,识别其行为变化机制,并探索出相应的行为引导策略。随后基于地方平台企业的主导角色,探索其如何通过企业间功能相互依赖结构的管理驱动价值行为融合。本章将进一步归纳上述各章节的研究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提炼研究结论,回答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由此,本文上述研究内容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结论。
首先,本文尝试揭示出组织信任对合作企业价值行为选择偏好的影响关系,有效识别了不同维度信任对企业价值行为的差异化作用。本文以合作企业在合作中选择不同价值行为偏好为研究情景,探究了组织信任对企业发展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行为偏好的影响。通过对2048份县域企业高管的实验样本,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结论:一方面,计算型信任状态会同时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行为,在面对价值行为偏好选择时,计算信任对企业价值获取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主要是因为计算型信任为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合作流程及完备的突发事件解决预案,这降低了合作过程中的监督成本及摩擦成本,提升了企业资源协同效率,为保护和发展企业利益创造了良好环境[68]。同时由于公共领域内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合同无法涵盖所有不确定性内容,这削弱了计算型信任对公共领域中利益模糊地带的界定和保护[385]。另一方面,关系型信任状态会同时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行为,在面对价值行为偏好选择时,关系信任对企业价值创造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主要是因为关系型信任通过利用合作惯例、开放性沟通提高了企业间的资源协同效率及目标的一致性[358,386]。这使得企业间合作与交易变得更加平滑,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时关系型信任通过促进企业间特权资源的交换以及联合处理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发展价值创造行为创造了良好条件[360,387]。可见,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合作企业在与地方平台企业合作中的行为会受到组织信任的显著影响,而且不同性质的信任会差异化影响企业价值行为的偏好。通过构建适宜的组织信任关系,有助于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价值行为,从而构建有效的企业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