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思考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95866 论文编号:sb2024110919563352875 日期:2024-11-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不仅在不同阶段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大维度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核心影响机制从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和外部金融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通过组织结构的精细调整,最终在市场层面显现出显著效果。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多重挑战,尤其是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各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挑战促使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恢复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美国继续推进其《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大研发投资,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俄罗斯的《2020创新发展战略》已进入实施阶段,着重于通过技术创新支持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印度则进一步加强其“创新十年”的计划,集中于提高数字化和教育水平,以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欧盟通过其“欧洲2020战略”,加大了对创新和研发的投资,特别是在环境友好技术和数字化领域。同时,我国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加强国内的研发能力,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总体而言,技术创新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创新来实现更加绿色、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5]。
我国正值产业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加强创新推动、优化资源分配是结构性调整的重要途径[5]。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对于激活传统工业链的现代化进程、搭建更高级的产业框架具有重要影响[6]。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从1986年启动的“863”计划、1988年实施的火炬计划,到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的决策》,从2001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再到2012年的《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在众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研究内容
本研究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流程,通过文献回顾和概念梳理,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涉及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转化三个阶段的综合研究框架;然后,通过建立评估模型,从投入产出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环境约束问题,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方法来测量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此外,研究利用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全方位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性、关联性及其动态变化;进一步通过BP-DEMATEL方法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深入探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最终,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成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该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该章节首先探讨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背景,聚焦于当前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依据,同时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并阐述了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最后,本章突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展示了研究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为整个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探讨了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创新效率的概念界定,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通过分析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章旨在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参考。此外,文献回顾部分不仅总结了当前的研究动态,还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为理解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打下基础。
(3)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首先考虑到环境约束问题,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并检验指标的合理性;然后对其展开分地域、分阶段的测量,从而进行对比研究。
..............................
第2章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概念的界定
2.1.1高技术
产业高技术概念的渊源可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彼时的出版著作与期刊初次涉及此词汇及其相关联的观念。虽然该概念在国际上迅速获得认同并普遍采纳,但关于其精确定义的共识尚未形成。普遍看来,各国通常将高技术界定为依托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知识集约型技术,认为它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行的核心动力[15]。值得指出的是,高技术并非指代某一具体的先端技术,而是衡量技术先进程度的一个基准。与此同时,伴随时间流逝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高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演进之中。
随着高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角色愈发明显,产业化中的高技术地位也逐渐确立。起初,高技术产业(High-tech Industry)在欧美地区兴起,随后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进步及经济状况上的差异,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至今,国际上尚未达成对高技术产业统一的定义,而不同国家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对其有各自的诠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定性法,主要依赖高技术的内在特性和作用来进行分类[16]在界定高科技行业方面,不同国家展现了各自的理解和方法。法国通过分析产品在市场的生命周期来划定高科技领域的边界,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依赖于优质人才及规范化生产过程,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行业部门的产品,才符合高科技行业的标准。另一方面,日本的观点强调,高科技行业的关键特征在于其技术的综合应用、效能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这类行业基于当前技术,预见未来发展,显著推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各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
(2)定量法,是根据具体的数字指标来确定高技术产业的范围[17,18]。其中,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常常是衡量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力度,二是该产业内科技人员的比例。美国的标准主要依据两大要素:其一,研究与开发投入相对于整体销售额的比重;其二,技术专业人才在所有职员中所占的份额。若某产业的研发强度和科技人员比例均超过10%,则可将其纳入高技术产业的范畴。然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持不同观点,他们的标准是:只有当产业的研发强度超过3.5%和科研人员比例高于2.5%时,该产业才能被视为高技术产业。这一差异再次突显了高技术产业界定标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涵盖了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到现代经济学派的发展[27]。根据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阶段:
(1)熊彼特创新理论
在20世纪初,“创新”一词由经济学界的先驱约瑟夫·熊彼特首次引入,他在1912年的开创性著作中探讨了这一概念[28]。随后的几十年里,熊彼特继续在其系列作品中深化对创新的见解,特别是在分析其对经济模式和增长影响的研究中[29]。他强调,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经济活力的源泉,这一过程紧密依赖于企业家的探索精神和对未来利益的追求。通过这些洞见,熊彼特巧妙地描绘了科技创新如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脉搏的关键因素[30]。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发展分为早期和成熟两个阶段[31]。在熊彼特的初始观点里,他将创新定义为对现有生产架构的一种革新,通过将生产要素和条件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排列,旨在塑造未见先例的生产模式并追求潜在的经济增益。这种创新的形式多样,可能涉及推出前所未有的产品,采用独特的生产技术,开拓未曾触及的市场,重新优化资源的分配,或者实行创新的管理和组织结构。通过这些策略,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而是一种全面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熊彼特理论深入探讨了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市场领先和获得额外利益的过程,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过程为市场竞争中的自我更新,即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来实现市场上的“自我刷新”[32]。他提出的概念,即通过创新引发的市场自我更新机制,被后来的学者Freeman在1982年进一步概括,形成了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模型,被称为“熊彼特创新动力模式I”,这一模式强调了企业通过技术驱动的创新来实现增长[33]。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5
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45
3.1.1 传统效率评价模型 ....................................... 45
3.1.2 非期望产出的 Super-SBM 模型................................. 47 
第4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 68
4.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序演进特征 ................................ 68
4.1.1 Kernel 核密度法 ............................ 68
4.1.2 技术研发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时序演进特征 ...................... 69
第5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演化趋势分析 ................................ 94
5.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演化趋势的检验方法 ........................ 94
5.1.1 σ收敛 .......................................... 94
5.1.2 绝对β收敛 ........................ 94
第6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6.1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归纳
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理论即“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是由Tornatzky和Fleischer这两位学者于1990年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一书中首次提出[186]。该理论框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DOI)和技术接受模型(TAM),主要目的是为探究创新技术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除了技术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新技术的采纳应用同时还受到组织结构特征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作用[187]。作者从TOE框架的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流程,发现任何一项组织新技术的应用均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在此基础上逐渐拓宽该框架的适用范围,将其引入其他研究领域及研究主体[188]。自此之后,TOE理论框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资源开放共享、公共政务创新、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等多个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将我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作为中文数据库,将Web of Science作为外文数据库,分别选取中文检索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和英文检索词“high technology industry”“technologyinnovation efficiency”“Influence factors”进行组合,搜集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共检索出2000年到2022年的1274条结果。同时为提高文献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利用资料三角形法进行分析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
第7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价值链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等理论为基础,界定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阶段效率的内涵与特征。基于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及整体的效率,并利用自然断裂法、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Kernel核密度等方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时序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多元收敛检验,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未来演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分析。此外,利用BP-DEMATEL模型识别了整体及各子阶段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基于ISM模型,对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阐明了高技术产业技术(1)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总效率及子阶段效率均呈现出良好的波动上升态势,但整体效率值偏低,且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转化环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考察期内,除了在2005-2008年间,产品开发阶段的效率值短暂超越了市场转化阶段的效率值外,其余时间市场转化阶段的效率值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技术研发阶段的效率值最低。但是从效率的增长幅度来看,技术研发阶段的效率从T1期的0.0445显著增长至T10期的0.1800,增长了约305%。产品开发阶段效率从T1的0.1251增至T10的0.3431,增长约174%。市场转化阶段效率从T1的0.1653增至T10的0.3848,增长约13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技术研发阶段始终处于三个阶段中的相对落后位置,但其增长速度最为显著。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区域的效率均值持续领先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值则呈现交替的上下波动模式,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和广东五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实现了阶段性的DEA最优,大部分省市的效率值未达到技术有效状态,区域间效率值分布不均衡。
(2)本文基于Kernel核密度法、自然断裂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从时序演进特征看,各阶段的核密度曲线中心均出现右移,表明各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在考察期内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不同阶段的Kernel曲线在峰值、带宽、尾部形态上却表现出不同的时序演化特征。具体而言,技术研发阶段的Kernel曲线峰值随时间推移先升后降,2015年后曲线带宽增加且趋于平缓,并保持“长尾”形态,表明在该阶段早期,大部分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效率的提升相对集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缓。从2015年后,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差异开始扩大,并存在极端高值形成“尾部”现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