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科技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英语科技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英语科技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
科技文章句式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科技文章主要目的为传达信息,不使用或不常使用包括疑问、否定、倒装等句式。科技文章中是否经常使用这些不同的句型结构、使用的目何在以及它们对整个文章的信息传递和推进有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在大量语料基础上分析研究。研究具体将覆盖以下七种主要句型:分隔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被动句、虚拟句、疑问句。分隔修饰是修饰语与其修饰的中心语被其他句子成分分隔的语法现象。在科技英语这种注重信息性,准确性的文体中,这一语法现象主要表现出在信息推进中的功能。对分隔修饰的语料分析显示,分隔修饰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分隔修饰和非强制性分隔修饰两种,强制性分隔修饰主要有保持信息推进的连贯性等四种功能,而非强制性分隔主要有突出某一部分信息等五种功能。倒装句是通过调节句子中各成分的位置,使各个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以往对倒装句的研究多是在文学文体中讨论倒装句的用法分类,以及倒装句的修辞功能和语篇功能。科技英语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科技英语中,为了使信息突出,常使用倒装句以达到句子平衡。省略现象在科技英语信息推进中的功能亦不容忽视。文中以信息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省略句式的信息功能,即:语篇简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凸显焦点和对比焦点的可能性以及这四种功能的分布特点,并讨论了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被动句作为科技英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它的存在必定在科技英语信息传递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归纳前人研究结果,从维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客观性、话题确立、信息强调、信息对比和信息的戏剧性等方面着手,本文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功能体现的情况并作具体分析。虚拟语气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科技英语文章中也能找到虚拟语气的踪影。文中尽力揭示虚拟语气在科技英语文章中所起的信息功能,即科技英语是如何运用虚拟语气来传递各种信息的,从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知识背景,能够对各种国际科技读物理解得更透彻,更游刃有余。研究方法为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通过语料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所收集的语料全部来源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从该杂志2005年的1月到10月共10期中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各种句式的完整句子各500例左右。将这些英语句子组建成一个小型的语料库,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信息分类研究,得出数据结果。再通过对结果的科学讨论分析而得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句式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其对篇章信息传递的贡献为:信息导入、信息确立、信息转换、信息推进、信息焦点凸显、信息衔接、信息平衡、信息预示、信息限定、信息概括、信息终结等。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0.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0.5 论文结构
1 近十年话语信息研究述评
1.1 引言
1.2 语言学中信息的概念及其分类
1.3 话语及信息研究成果回顾
1.4 几点看法
2 科技英语信息传递方式研究综览
2.1 信息传递中的句法学
2.2 信息传递中的语义研究
2.3 信息传递中的语用研究(邻近配对)
2.4 信息传递中的功能语言学
2.5 信息传递中的体裁分析
2.6 信息传递中的话语修辞过程和层次分析(RHETORICAL AND DISCOURSE ANALYSES)
2.7 信息传递中的科技语体结构分析
3 分隔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3.1 引言
3.2 分隔修饰
3.3 研究途径与结果统计
3.4 数据分析及讨论
3.5 小结
4 被动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4.1 引言
4.2 被动句式与信息传递
4.3 数据收集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疑问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5.1 引言
5.2 疑问句式与信息推进
5.3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倒装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6.1 引言
6.2 倒装句式与信息功能
6.3 研究途径
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7 虚拟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7.1 引言
7.2 虚拟语气
7.3 研究途径
7.4 数据分析
7.5 讨论
7.6 小结
8 否定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8.1 引言
8.2 否定结构与信息传递
8.3 研究途径与结果统计
8.4 分析与讨论
8.5 小结
9 省略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9.1 引言
9.2 省略句式与信息传递
9.3 研究途径
9.4 分析讨论
9.5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位申请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各类语料
分隔
被动语料
疑问语料
倒装语料
虚拟语料
否定语料
省略语料
参考文献
[1]科技文摘的信息展开模式的研究[J]. 于建平,徐学萍. 上海翻译. 2005(04)
[2]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 方琰. 外语教学. 2005(06)
[3]述位与语篇建构[J]. 张俊,苗兴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4]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探析[J]. 王俊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3)
[5]英语排比结构的语篇功能[J]. 白淑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6]论英语名物化隐喻的语篇功能[J]. 岳好平,张玉上,廖雁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7]当代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J]. 熊前莉,孟志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1)
[8]主位:话语人际意义建构的信息生长点[J]. 张滟.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9]英语中修饰语与中心词的割裂[J]. 夏郁芹. 甘肃科技. 2004(12)
[10]倒装结构的语篇衔接力[J]. 袁秀凤.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英语科技博士论文怎么写
英语科技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对比研究
英语作为国际学术界通用语言已被广泛应用到科技领域,而英语科技期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交流和推广科学研究和发现的主要渠道,可见英语科技期刊是中国与国外学者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深入开展,我国英语科技期刊发行量与日俱增,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英语科技期刊。这些英语科技期刊在向世界展示我国最新的理论和发现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中国出版的190多种英语科技期刊中,只有36种期刊被SCI和EI索引收录,这部分表明中国英语科技期刊未能跟上国际水平。诚然,一篇论文是否能被国际性学术期刊录用,根本上取决于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但论文的英语写作水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除学术水平外,造成上述现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学者在科技期刊论文写作时的英语水平未能达到要求。除词语、语法等微观语言错误外,我们认为中国学者在科技期刊论文的摘要、引言、结论等语篇建构上与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存在差异,这样造成了信息解读的障碍和困难,但到底有哪些差异,前人并没有给出量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从长度特征、语步、主位结构等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语篇建构的异同,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随机从中国英语科技期刊和国外权威英语科技期刊中各收集了100篇论文的摘要、60篇论文的引言和100篇论文的结论,建成了字数(英语单词)分别为27,054、67,826和37,142的3对6个子语料库。总体上说,本文是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列入统计的变量包括文章长度、摘要、引言和结论长度、语步模式、语步长度、语步出现频率、主位使用频率、主位推进模式等。对这些变量在摘要、引言、结论中出现的频率总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为了进一步证明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引言、结论间的差异,作者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两组数据差异的显著性。其它一些难以量化的变量,如语步的分析和主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则以举例法和观察法为辅助进行讨论。对于两者在语篇建构上差异的原因,主要采取定性讨论。摘要部分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层面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在长度特征方面,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在摘要长度和句数上有显著差异,国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总字数、总句数和句均字数都明显多于中国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在语步方面,显著差异出现在语步2(展示研究)和语步4(总结结果),而其它语步没有显著差异;在主位选择方面,非标记主位在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类主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也有一定的差异。主位推进方面,延续型在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中都使用得比较多,而主位同一型在中国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中出现相对比较少。引言部分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外英语科技期刊的论文引言部分在语篇上也存在异同。在长度特征方面,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引言长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英语科技期刊文章总长度和引言长度比国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都更短,然而,引言部分占全文比例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的作者同样都重视引言部分。在语步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步骤上存在一些差异。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语步1中的“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步骤,语步3中的“概述研究目的”、“通报主要发现”和“介绍科研论文结构”这些步骤中。在主位选择方面,标记主位、非标记主位和连接主位的数量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类主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主位推进方面,与摘要部分相同,延续型在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引言部分使用比较多,而主位同一型在中国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出现相对比较少。结论部分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外英语科技期刊的论文结论部分的差异主要是在于结论的长度、语步1(概括研究),语步2(研究的主要贡献),语步4(提出将来研究的建议)、非标记主位使用频率以及标记主位、连接主位和主位推进的选择等方面,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结论子语料库的语步差异,中国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陈述他们研究的贡献上,而英语为母语学者则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本身及其对将来研究的启示上。在主位选择方面,非标记主位上有显著差异。各类主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同样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主位推进方面,与摘要和引言部分相反,中国学者在结论中使用主位同一型最多,而以英语为母语学者则更多地使用延续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料库,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体裁分析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讨论,对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统计和描述,这样基于语料库全面实证的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本论文找出了中外学者在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上的差异并讨论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建构中国学者的英语科技期刊论文的语篇特征和模型,从而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本论文改进了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部分的语步结构,建立了结论部分的语步结构,对英语科技期刊论文的体裁分析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本论文指出了国内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上的不足之处,以指导我国科技人员的英语论文写作,有利于中国学者用英语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对中国英语科技期刊的编辑标准的国际化和中国英语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虽然是对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的研究,但是,必须指出,我们的工作获得的认识,应该具有更加广泛而重要的意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促进篇章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深入系统开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研究的意义所系和价值所在。同时,我们对中外学者英语科技期刊论文语篇建构对比研究的个案丰富了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为建立对比篇章语言学理论框架和模型提供了一个实例,对篇章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贡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本课题的相关理论背景
2.1.1 对比修辞学
2.1.2 体裁及体裁分析
2.1.3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功能文体学
2.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有关摘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有关引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3 有关结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本课题研究对象
3.2 本课题主要研究材料和方法
3.2.1 语料收集
3.2.2 语料标记
3.2.3 语料统计分析
4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部分对比研究
4.1 摘要长度特征对比
4.2 摘要语步对比
4.2.1 摘要BIMRD 模式
4.2.2 摘要语步长度
4.3 摘要主位结构对比
4.3.1 摘要主位差异
4.3.2 摘要主位推进对比
4.4 小结
5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引言部分对比研究
5.1 引言长度特征对比
5.2 引言语步对比
5.2.1 引言CARS 模式
5.2.2 引言语步长度
5.3 引言主位结构对比
5.3.1 引言主位差异
5.3.2 引言主位推进对比
5.4 小结
6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结论部分对比研究
6.1 结论长度特征对比
6.2 结论语步对比
6.2.1 建立结论部分语步模式
6.2.2 结论语步长度
6.3 结论主位结构对比
6.3.1 结论主位差异
6.3.2 结论主位推进对比
6.4 小结
7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部分标注样本
附录 3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标注样本
附录 4 中外英语科技期刊论文结论部
参考文献
[1]医学论文英语摘要的写作及难句翻译[J]. 许克琪.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6)
[2]研究性论文的结尾应是“结论”而非“讨论”[J]. 朱大明. 编辑学报. 2006(05)
[3]科技论文结论的内涵与表述形式[J]. 王平. 编辑学报. 2006(03)
[4]科技论文结论与结语的对比分析[J]. 朱大明. 编辑学报. 2006(02)
[5]英文科研论文写作规范[J]. 董文秀.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06)
[6]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贾贤. 编辑学报. 2005(05)
[7]英汉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J]. 胡芳,陈彧.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文体特征研究[J]. 刘玉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4)
[9]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 葛冬梅,杨瑞英. 现代外语. 2005(02)
[10]农业科技论文中结论部分的编辑加工[J]. 吴益伟,于晓庆,汪光年. 编辑学报. 2004(05)

英语科技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英语科技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应用性特征的增强,科技词语的概念化需要在“反映科技事物的因果关联或致使关系”与“顺应科技产品受众的认知水平”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科学的发展、概念解释方式的变化以及行业规约导致了科技词语的概念化似乎不具备基本模式。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缺失有悖于科技是个范畴的事实。科技词语的前贤研究缺乏系统性。第一,前贤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存在主观性、客观性、领域普遍性和领域特异性现象,但并未解释这些现象如何共存并互动于科技词语。第二,前贤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与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及认知方式等因素存在关联,但未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共存并互动于科技词语。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考察了属性信息的识别和命名过程,也考察了词语语义的认知过程,但未认识到两个过程是科技词语的认知连续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发现科技词语的概念解释是否具有既有解释力又有扩展性的基本模式,就必须系统考察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现象。系统考察就是既要考察科技词语的类型特征,又要考察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既要考察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认知方式等因素如何互动,又要考察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认知方式等因素的互动是否具有规律性;既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深层认知机制,又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表层演绎模式;既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自身特点,又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普遍认知规律。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机电英语词语为例证,探析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现象,旨在发现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特点,揭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过程及机制,并提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本研究有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科技词语的自身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是什么?第二,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具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的认知机制是什么?第三,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本研究有三个研究假设。第一,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具有不同于普通词语概念化的特点。第二,因果关系制约科技词语的认知加工活动。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反映了人类的基本认知倾向,具有基本认知规律。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及普通词语的关联,紧扣原型效应和致使关系,着眼科技词语的认知特征,从科技概念的词汇化和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两个过程着手,探析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特点和认知机制,并提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本研究分四个步骤展开。首先,我们梳理前贤的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相关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我们探析科技词语的基本特征。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及普通词语有何关联。二是科技词语有何自身特点。三是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是什么。然后,我们探讨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及其机制。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概念化有何基本特点。二是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有何特点。三是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最后,我们探析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目的是什么。二是科技词语概念化涉及何种因素。三是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本研究主要运用基于文献和语料分析的归纳与演绎法,并辅之以历时和共时研究。本研究的语料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英汉科技大辞典》(吴光华1998)。二是www.wordspy.com(2008年5月)。三是我们收集的近40万字的机电企业的技术资料。本研究以机电业(Mechatronics)的英语词语为主要例证。一是因为机电业具备了作为科技范畴原型成员的基本特征。二是机电词语既包含了清晰的决定性特征和明显的原型效应,又充分体现了决定性特征与原型效应的有机互动。机电英语词语有助于揭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特征,发现原型效应和致使关系如何互动并作用于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本研究回答了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科技词语既有普通词语的特点,又有自身特点;科技词语的认知具有基于应用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和基于体验的哲学基础。第二,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是一个由科技概念的词汇化和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两个过程构成的认知连续体;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是语义重建驱动下的动态组合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的过程;该过程具有科技语境下词语的动态概念化机制。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是致使关系驱动下的原型效应模式;“三通路”模型是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型;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既有自身特点,又有普遍认知规律。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具有不同于普通词语概念化的特点。第二,因果关系制约着科技词语的认知加工活动。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反映了人类的基本认知倾向和基本认知规律。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创新。第一,本研究论证了科技词语的自身特点。第二,本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认知机制。第三,本研究提出了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本研究支撑了概念化主张的解释力,并丰富了概念化研究的内容。第二,本研究突出了客观现实、尤其是因果关系的作用。第三,本研究提出了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第四,本研究支撑了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意象图式理论在科技词语中的解释力。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的两难选择
1.1.2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缺失
1.1.3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存在理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词语研究的分歧
2.1.1 科技词语的客观性
2.1.2 科技词语的主观性
2.1.3 科技词语研究的成就与缺陷
2.2 科技词语概念化研究的发展
2.2.1 科技词语概念化研究的主要类型
2.2.2 概念化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原型范畴理论
3.1.1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
3.1.2 原型范畴理论的运作
3.2 意象图式理论
3.2.1 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
3.2.2 意象图式理论的运作
3.3 概念隐喻理论
3.3.1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
3.4 概念转喻理论
3.4.1 概念转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4.2 概念转喻理论的运作
3.5 诸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5.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5.2 理论框架在研究中的运用
3.6 小结
第四章 科技词语的基本特征
4.1 科技词语的类型特征
4.1.1 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的关联
4.1.2 科技词语与普通词语的关联
4.1.3 科技词语的分类
4.2 科技词语的语义特征
4.2.1 语义的单一性
4.2.2 语义范畴的稳定性
4.2.3 词语的家族性
4.2.4 词语搭配的顺序性
4.3 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
4.3.1 基于应用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4.3.2 基于体验的哲学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过程及机制
5.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特点
5.1.1 不对称的概念化主体
5.1.2 对称的概念化结果
5.2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
5.2.1 科技概念的词汇化
5.2.2 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
5.3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机制
5.3.1 科技词语词语意义的选择与溶合
5.3.2 科技词语的动态概念化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
6.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目的
6.1.1 具体化图式意义
6.1.2 明确化决定性特征
6.2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作用因素
6.2.1 社会文化规约
6.2.2 互动方式
6.2.3 认知经济性
6.2.4 科技事物的不连贯性
6.2.5 致使关系
6.3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
6.3.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常见模式
6.3.2 基于致使关系的原型效应模式
6.3.3 基本模型的解释力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内容
7.2 发现与贡献
7.3 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1]网络语境下转类词的动态概念化模式[J]. 白解红,王勇. 中国外语. 2013(06)
[2]致使关系在科技英语中的认知表征及翻译[J]. 张建伟,白解红. 中国科技翻译. 2012(04)
[3]科技词汇的范畴化动因及其语义认知与翻译[J]. 王晓凤,张建伟. 中国科技翻译. 2011(04)
[4]致使结构的语义角色[J]. 金奉民. 汉语学习. 2011(05)
[5]体验哲学探源[J]. 王寅. 外国语文. 2010(06)
[6]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概述[J].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6)
[7]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兼评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J]. 张辉,周红英. 外语学刊. 2010(03)
[8]“使”字句和“因为所以”句——兼论“致使”和“因果”的关系[J]. 郭继懋. 语文研究. 2010(01)
[9]轮机英语名词性专业术语的特点及翻译[J]. 刘玉红.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9(04)
[10]论范畴化——指导语言学博士生纪实[J]. 王德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5)
以上是英语科技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