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缺失与构建——以A市Z社区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9666 论文编号:sb2022052723082647977 日期:2022-06-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笔者认为“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在“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发展探索中逐步积累总结相应的治理经验,社会经济水平与城市化的发展也推动“村改居”社区发展的最终走向城市化社区的形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促进现代化社会治理的要求,推进社会治理主要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治理体制上进行创新。社区是社会组成形式的基本单元之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动社区治理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基础性的重要环节。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是组成整个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治理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总体成效,做好社区治理有利于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社区治理也关乎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社区的稳定发展与居民的和谐共处应以社区有效治理的水平为前提。因而培育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从多元社区治理主体角度去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进而推动着社会治理的永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前进,截止至 2019 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19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水平达已经到 60.60%。①截止至 2019 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84843 万人,相较于 2018 年末增加了 1706 万人,城镇化率比上年末提升了1.02% 。我国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村改居”社区的生成和发展,城镇化规模的扩张催生各地地方政府主导的“村改居”社区的形成,一方面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乡村社会旧貌换新颜和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原有居民在居住环境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享受着城市居民相应的生活服务。另一方面,“村改居”社区打破了原有乡村的熟人社会,也带来一系列社区治理的问题,诸如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晰、社区治理方式落后、社区居民认同感低、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足以及社区治理绩效缺乏评估机制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产生在“村改居”社区存在“亦城亦乡”的特质之上。同时原有的乡村治理方式已不适用于这种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应用,城镇化催生而出的“村改居”社区也最终走向城市社区发展的道路。同时,“村改居”社区人口的流动性与异质性使得新的社区团体缺乏社区民间的认同感,以及社区治理的共同感,使得社区治理共同体存在真空现象以及缺乏社区治理的向心力,社区治理成效低,“村改居”社区的治理缺乏治理共同体意识。因此,“村改居”社区治理需要立足于社区实际结合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培育社区治理的意识,构建出一种新的治理体系与社区治理共同体,以此来解决“村改居”社区治理产生的新问题,更好地营造和谐氛围的生活社区,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幸福感。

MPA论文怎么写
MPA论文怎么写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村改居”社区的相关研究
“村改居”社区是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相伴而生的特殊产物,自身兼具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性,在中国特色语境下,“村改居”一词诞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的色彩。在学术界也没有对其做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统一规范的内涵界定,“村改居”也并非专业化的术语用词。相比较国内外的“村改居”社区相关的研究,国内在此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外并没有太多直接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更多研究与之概念相近的领域,诸如“城市边缘区”、“城市外扩区”、“城乡交错带”、“城乡结合地带”以及“城市外郊区”等,这些研究都给“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参考。
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首先在城市边缘区的内涵概念上,德国的著名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斯(Herbert  Louis)于 1936 年在进行城市地理空间规划研究时,第一次提出“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他在实地研究中通过将“城市边缘区”与城市生活主城区两者间的对比,发现在生活方式、居住条件以及公共服务上存在巨大差异,将它定义为是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外扩导致乡村农业地区向城市工业地区转换过程中的中间过渡地带。①1942 年,威尔文(George S.Wehrwein)根据农业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混合土地区域内人口快速增长且兼具工业与农业属性的特点,将其定义为城市边缘区。②同年,安德鲁斯(Andrews)提出“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空间应随着城市规模扩散而逐渐增大,其所包含的区域涉及城市与乡村的部分区域,进一步拓宽其内涵外延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城市边缘区”被包含在“乡村——城市边缘带”地区之中。①1968 年,普内尔(Pryor)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城市边缘区”做出了系统性的定义,他结合城市边缘地带中的经济、人口发展状况,认为城市地理区位的外围地区与乡村地区与城市相连接的交错地带共同构成了城市边缘区,这种边缘区自身同时包含着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一些相同特征且人口相对聚集。
............................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基础
(一)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村改居”社区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处在城市边缘区的城乡结合的农村地区也随之走向城市化,形成一种向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体表现为传统的乡村转变为城市区域。在各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村改居”社区是乡村迈向城镇化的必要环节,“村改居”社区成为乡村走向城镇的过渡阶段,因而成为一种过渡型社区。对于“村改居”社区的相关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与定义。
从农民的身份转换与村委会名称的变更角度去分析,顾永红、向德平和胡振光对“村改居”社区做出这样的界定:“这是一种通过将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将村委会转变社区居委会所形成的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一种社区”。①这种观点最为直接地从“村改居”社区转变的显著变化上得出,农村农民身份的转换,村级基层民主自治机构转向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机构,但“村改居”社区走向城市社区需要一个渐进式演进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村改居”社区是一种过渡型社区,带有“亦农亦城”的特点。根据“村改居”社区形成的原因划分,吴莹认为在政府主导下的“村改居”社区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城市空间规模的外向性扩张式的城市扩张型,二是城市建设新城开发区形成的新城开发型,三是农村土地复垦获取经济建设形成的土地流转型。②杨贵华将“村改居”社区区别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认为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的体制下,“村改居”社区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而成建制实施土地城市化和人口户籍“非农化”的过渡性社区。
“村改居”社区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型期,“村改居”社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自身也仍保留有农村社区的传统特征,在短时间内没有完成向城市社区的彻底转型,“村改居”社区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界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中总结出该种社区的特征:一是地理区位特殊,“村改居”社区多处城市的边缘区域位于城乡结合地带,“村改居”社区的诞生是由农村社区逐步过渡到城市社区,区位上呈现“亦城亦村”的特点;二是人口结构的复杂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村改居”社区中居民成分不仅包括原居住地安置的农民,还包括本市的城市居民以及外来流动人口;三是社区治理的不稳定性,“村改居”社区在社区治理沿袭了村委会管理的陈旧模式,新的治理模式在探索之中,加上管理幅度的增大,管理内容增多,这些给社区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于“村改居”社区类型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撤村建居”型,撤销原先的村建制,将其直接转换成新的城市社区;二是“合村并居”型,指的是将多个村统一整合合并成一个大型的城市社区;三是村居混合型,以核心区的居委会吸纳兼并周边的村组。
.............................
(二)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1.整体性治理理论
20 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掀起了政府部门管理模式的变革,将企业化的管理思维模式引入到政府管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官僚体制下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运行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分工的精细化也带来了政府在社会事务中治理的碎片化问题。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西方官僚制体制下政府部门运行中体现的诸多弊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西方代表学者佩里•希克斯在《整体性政府》中最早提出“整体性政府”这一概念。至 20 世纪初期,他将“整体性政府”延伸至“整体性治理”这一概念,他认为整体性治理在实际运用中遭遇到的困境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间在客观条件下无法形成良好的紧密合作联系,二是个人组织的私利心导致利益间的矛盾。破除政府碎片化治理应当注重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在整体性治理理论应注重其在实践运用的结果导向以及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之上。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涵盖治理目标、治理内容以及治理方式三方面内容。治理目标上,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解决治理中存在的治理碎片化问题,优化公共服务,着眼于整体的治理效果,从分散走向集中,将分散化治理中各环节统筹于一个系统化的治理体系之中,提升治理的效率,实现治理条理化的目标。治理内容上,以服务公民的多元需求为导向,协调各治理主体间利益关系,化解因信息沟通障碍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治理方式上,整体性治理理论通过协调与整合机制,协调各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关系,横向部门间的联动,纵向流程上的上下衔接,明确各治理主体间的职责,整合各服务部门间的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以此满足公民的服务需求,最大化的实现整体性治理的目标,提升整体性治理的效益。 
..........................
三、“村改居”Z 社区的基本情况与治理现状 ........................... 28
(一)社区的基本概况 ........................................... 28
1. Z 社区的发展历程 ......................................... 28
2. Z 社区的主要特点 ......................................... 30 
四、“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 42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缺失的表现 ....................... 42
1.  行政主导色彩明显,治理主体权责不清 ...................... 42
2.  居民的认同感淡化,社区公共责任感低 ...................... 43
五、“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路径 ........................ 55
(一)构建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治理格局 ............................. 55
1.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的作用,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 ........ 55
2.  培养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创新多元主体社区共治机制 ........ 56
五、“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治理格局
1.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的作用,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
“村改居”社区是带有群众自治性质的基层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享有自治权。但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下沉,基层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区治理事务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推进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区治理效率与治理水平的提升。社区党组织强化对社区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事务的管辖领导,加大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整合社区内部与外部优势资源,激发起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加深党群间的互信程度,对合力推动社区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引领作用,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开展进行:
一是明确社区党组织的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创新服务理念。社区党组树立创新服务为民的基本理念,转变社区治理的思路,结合社区实际中的优势资源,优化社区治理的工作思路,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深入进社区发展的各方面,统筹社区治理全局,以“为社区居民为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密切与社区居民间的联系,以良好的党群关系作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厚实基础。二是发挥社区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挖掘居民需求。加强对本社区党员的管理,发动社区党员进行社区志愿活动,深入了解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与思想动态,帮扶社区困难群众,深入挖掘本社区的本土居民与外来居民的多元需求,以此完善社区服务。三是积极主动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矛盾,构建和谐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矛盾协调功能,认真倾听社区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畅通居民信息反馈渠道,充分了解利益矛盾症结所在。统筹各利益主体协调解决利益分歧,化解社区矛盾,增强居民间互信度,构建和谐社区。

MPA论文参考
MPA论文参考

...........................
六、结语
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出的一种过渡型社区,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与动态性。其在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着与传统乡村治理和城市社区治理不同的治理困境,因此“村改居”社区治理亦存在着一定特殊性。“村改居”治理虽然经过我国学术界学者数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也在社区治理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村改居”社区治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治理中依旧存在诸多困境。“村改居”社区伴随着乡村“熟人社会”的瓦解而产生,乡村社会中的治理共同体也不复存在,如何重塑“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为社区治理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课题。
基于 A 市北部新城的“村改居”社区 Z 社区为研究案例,将宏观层面的社会治理的视角延伸至微观单元的社区治理中,对“村改居”社区 Z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治理问题进行剖析,以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思路去分析其社区治理现状与产生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通过开展实证调查发现“村改居”后 Z 社区治理中存在着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社区治理方式落后、居民认同感低、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足以及社区治理缺乏评估机制等问题。结合整体性治理论、共同体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从社区治理中的社区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以及治理效能方面剖析“村改居”Z 社区治理中的治理难题导致社区治理共同体缺失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以及建立健全治理效果评估机制等对策,以此来构建“村改居”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