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等理论为基础,参照《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灵石方言研究》等论著,借助《现代汉语词典》《太原方言词典》等工具,运用田野调查法对灵石方言词汇进行搜集,从构词、造词、语义、古语词四个方面对灵石方言词汇进行描述,在与普通话的差异对比中挖掘出灵石方言词汇的特点。
一、灵石方言构词研究
(一)构词语素
“语素选择的差异是形成汉语方言差异的重要原因。”②构词语素是词的组成成分,多样的构词语素为方言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是丰富词汇系统形成的基础。灵石方言构词语素的研究可以在普方对比中展开,二者在表达相同概念时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灵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语素选择相同但顺序不同、语素选择部分相同、语素选择完全不同三类,本文分别从这三方面出发对灵石方言的构词语素进行研究。
1.构词语素相同,顺序不同
灵石方言中存在和普通话语素选择相同,但顺序不同的词,其表现如下: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我们可以将灵石方言中这些语序不同的词大致分为三类:(1)普通话为AB式,灵石方言中AB式、BA式均可使用,如“胸脯—脯胸”,普通话中仅使用“胸脯”这一形式,表示“胸部”义,灵石方言中则“胸脯、脯胸”均可使用,且二者意义同普通话保持一致;又如“补贴—贴补”,普通话中“补贴”有两个义项:①贴补;②贴补的费用,灵石方言中表示这一意义既可以使用“补贴”,又可以使用“贴补”,二者共存,意义一致。诸如此类普通话和方言意义一致的还有如“前头—头前”等。
..............................
(二)构词法
“构词法指的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词素组合的方式和方法。”①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根据语素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而“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没有构造问题”②,本节关注的是灵石方言合成词的构造。从语素性质以及组合方式来看,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复合、附加、重叠三大类,以下分别从这三类出发,讨论灵石方言构词方式表现。
1.复合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称为复合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联合型
联合型指“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③联合式可以分为词根意义并列用以相互说明以及词根结合产生新义两类,具体表现如下:
①两词互相说明:舒妥(舒服)、说道(聊)、诈唬(骗)、弟兄(兄弟)、湿潮(潮湿)、想算(思考)、脯胸(胸脯)。
②两词形成新意义:黑青(淤青)、粉面(淀粉)、来往(和某人有随礼往来)、眉眼(外貌)、铺盖(被褥)。
(2)偏正型
偏正型指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其具体表现如下:
①定中关系:猝雨(阵雨)、紟腰布(围裙)、滚水(开水)、月份牌(日历)、红肉(瘦肉)、白肉(肥肉)、饱声(饱嗝)、汤汤菜(烩菜)、死向(死心眼)、斜眼眼(斜视)、早起饭(早饭)、和子饭(一种面食)。
②状中关系:瞎说(胡说)、寡喜(傻笑)、寡谝(随便聊聊)、干红(特别红)、薫甜[ɕyŋ53thie44](特别甜)、喷香(特别香)。
......................
二、灵石方言造词研究
(一)造词理据
“在语言的自组织运转过程中,每一个促动或激发语言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动因,我们都把它称为‘理据’。狭义的理据指语言的某一层面的理据,例如语词理据指语词发生、贬义和发展的动因。”②简单来说,造词理据即为事物命名的原由及依据。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将汉语语词理据分为音义理据、句段理据、文化理据三类,前两类属词内理据,文化理据属词外理据,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对灵石方言造词展开研究。
1.音义理据
“音义理据是指单纯符号自身的语音和语义结合成语言符号的动因。”③人们利用特定语音形式对某种声音进行模仿,从而创造出的摹声词就属于这一类,灵石方言的此类表现有: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二)造词法
“造词法就是创制新词的方法。给事物命名时使用的方法就是造词法问题。”①灵石方言的造词法表现和普通话较为一致,本文主要关注其比较特殊的音变法和修辞法两类。
1.音变法
音变法是通过改变词的语音形式产生新词的方法。灵石方言音变法主要可以分为改变声韵造词、变调造词、分音造词以及合音造词四类。
(1)改变声韵造词
改变声韵造词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声母或韵母来表示另一种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上”在灵石方言中有两个读音:①音[suɤ53],动词,表示上升;向上,如:~车、~床;“上”作前置方位词时也使用这一语音形式,如:~头。②音[xɔ53],方位词,在……上面,用于后置,如:车~、床~、山~、街~、墙~。
“破”在灵石方言中有两个读音:①音[phei53],动词,表示损伤,如:手~了、(车)胎~了。②音[phəʔ4],动词,表示破费,如:~上点钱去医院看看。
“片”在灵石方言中有两个读音:①音[phie212],量词,如:一~子门。其重叠式“片片”为名词,指片状物,如:这~是甚?②音[phia53],表示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如这~、兀~。
“可”在灵石方言中有两个读音:①音[khəʔ4],副词,表示程度深,如:~好看、~大、~小。②音[khaʔ4],形容词,表示满,全,如:~村里、~居穴家里。
..........................
三、灵石方言词汇语义研究 ……………………34
(一)灵石方言词汇义位的义值 …………………………34
(二)灵石方言词汇义位的义域 ………………………38
四、灵石方言古语词考察 ……………………59
(一)古代汉语词 ……………………………59
(二)近代汉语词 …………………………60
结语 ……………………63
四、灵石方言古语词考察
(一)古代汉语词
冹[phiaʔ4],形容词,寒冷、冰冷。《玉篇》:“冹,寒冰貌。”《集韵》:“冹,寒也。”今灵石方言中仍用“冹”表示寒冷的意义,例如:“这水太冹了。”
床床[suɤ44suɤ44],名词,指小凳子。《说文·木部》:“床,安身之几坐者。”古代“床”具有坐具义,灵石方言保留了这一意义,例如:你坐的兀个床床上吃吧。
佮[kaʔ4],动词,相合。《说文解字·人部》:“佮,合也。”今灵石方言中,保留了其“相合”的本义,例如:我跟她不佮。
荷[xei212],动词,抗,承担。《论语》:“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左转·昭公七年》:“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在灵石方言中,现在仍用“荷”表示承担的意义,例如:能不能荷动?荷不动不要硬荷。
饥[tɕi535],动词,饿、饥饿。《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今灵石方言中,仍用饥来表示饥饿的意思,如:我有点饥啦。
谝[phie212],动词,夸耀。《说文》:“谝,便巧言也。”《全宋词》:“了无虚券证,仅有巧言谝。”《聊斋俚曲集》:“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 今灵石方言中保留谝的本义,指夸耀、炫耀,例如:他就是个跟我谝他孩。
语言学论文参考
..............................
结语
本文以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等理论为基础,参照《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灵石方言研究》等论著,借助《现代汉语词典》《太原方言词典》等工具,运用田野调查法对灵石方言词汇进行搜集,从构词、造词、语义、古语词四个方面对灵石方言词汇进行描述,在与普通话的差异对比中挖掘出灵石方言词汇的特点。
在构词研究部分,本文从构词语素和构词法两方面对灵石方言词汇展开讨论。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我们发现灵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存在构词语素选择完全相同但语序不同、语素部分相同、完全不同的情况:语素完全相同的情况对语序不同于普通话的词进行列举分析;部分相同的情况多表现为对普通话核心表义语素的保留,选择完全不同的情况则多是由于造词的差异或古语词的遗留。从构词法角度出发,灵石方言构词法可以分为复合、附加、重叠三类,在这一层面上和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来看,灵石方言构词法中最为特殊的是附加式构词,存在广泛参与构词的“圪”、“日”“忽”等独特方言词缀,其中以前缀“圪”构词能力最强。此外,灵石方言重叠式构词相较普通话更加丰富,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量词均有表现,其中以名词最为丰富,相较于重叠前,重叠后的名词表现出儿语、词义改变、小称的特点,重叠是造成灵石方言词汇差别于普通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造词研究部分,本文从造词理据和造词法两方面对灵石方言词汇展开讨论。从造词理据出发,对灵石方言造词的音义理据、句段理据、文化理据分别展开,依照音义理据为事物命名的方法类似于摹声法,如称鸡为“咕咕”。灵石方言中依据句段理据对事物进行命名的方言词占很大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事物的声音、形状、颜色等不同角度的造词,如称肥肉为“白肉”,这是根据事物的颜色进行命名,这些方言词反映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多样角度。文化理据对人们造词过程中的敬畏崇拜、忌讳等心理因素以及民俗传承因素展开分析,探究其对造词的影响。从造词法角度出发,对灵石方言改变声韵、变调、分音、合音的音变法进行介绍,这种只改变语音来增加新的词汇意义的方法体现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通过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法所造的词,相较于普通话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概念简单化表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