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66 论文编号:sb2022061011103448234 日期:2022-06-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当今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象牙塔”内,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只受高校教育的影响,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家庭、社会教育与高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也是当前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同时要在家庭、社会同步进行。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铭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形成了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比如,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①,2018 年 3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②全党全国人民都应全面把握、准确理解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内涵,并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接续力量,更应秉持奋斗幸福观、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有关调研显示,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奋斗幸福观有正确认知和积极行动,但部分大学生客观存在认知偏差、知行不一问题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部分大学生奉行“佛系”“躺平”等价值取向,既制约着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又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为此,本研究确定此选题。
1.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在分析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相关概念、梳理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采取实证调研方法,了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举措,力求为高校推进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
..........................
1.2   研究综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关幸福观的研究呈现递增趋势。于 2021 年 7 月按照“篇名”,在 CNKI 中检索到“幸福观”的文章两千余篇,其中相关学位论文数量接近 402 篇;搜索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文献 206 篇(其中包括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 54 篇);搜索到“大学生幸福观”文献 877 篇(其中包括高校硕士学位论文 164 篇);输入“奋斗幸福观”检索到文献 84 篇(其中包括 7 篇硕士学位论文);搜索到“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文献 14 篇(其中包括 3 篇硕士学位论文),可见,关于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研究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幸福与幸福观的主要研究
关于幸福的主要研究。意义论。赵汀阳(2004)认为,幸福首先是个体的自我认知,即“幸福”是个体给予自我的价值肯定,具有目的性、创造性、给予性;①于晓权(2006)完善了赵汀阳的学说,指出幸福是带有自我目的性、自我创造性与拓展意义性的一种价值认同,是人追求的终极目的与意义。②满足论。江畅(2006)提出,幸福与人类的需要层级相结合,是人的生存需要、物质需要获得满足后,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拓展的一种需求心理;③罗敏(2001)提出幸福是人类社会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人在生存、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感。④体验论。肖峰(1994)指出,幸福即个体对自我状态感到满足而愿意将此状态贯穿自身发展始终的一种心理;⑤高恒天(2003)认为幸福即符合人精神需求的一种感觉与认知。⑥孙英(2004)提出,幸福分为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过程幸福是一个人在追求某种幸福的过程中,每一次较小目的、较小预期结果得到实现时所体验到的快乐之和;结果幸福则是他经过一定努力而实现了他的重大目的预期结果的快乐体验⑦。柴素芳(2013)提出,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积极心理体验。⑧过程论。皮家胜(2003)强调在劳动过程中,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不断提升,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获得幸福感;⑨价值论。陈根法、吴仁杰(1988)指出,幸福在于创造价值后的自我满足。牛庭伟(2020)指出,幸福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呈现,是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
第 2 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概述
2.1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分析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概念,精准把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内涵,应建立在对幸福观、奋斗幸福观以及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层层递进的分析基础之上。
2.1.1   奋斗幸福观
奋斗,指个人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积极努力的行动,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自我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劳动的过程也是奋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处理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人类获得了生存资料。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满足着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因此,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劳动的过程,也就是奋斗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满足的前提。在劳动的过程中,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汇聚形成影响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合力。
幸福,现代汉语词典中,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对幸福的解读是从人的感官认知与情感体验出发的,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福”之缘源,可追至《尚书》,“福”之解字为“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这是古人对“幸福”最初的解读与认知,也是基于文字考证关于中国古代幸福观的最早记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幸”与“吉”视为同义,即免除灾祸;“福”则引用儒家文化中的“五福”释义。②在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看来,幸福指数=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能量。在哲学家伊壁鸠鲁、莱布尼茨等人看来,快乐就是幸福,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看来幸福即道德、道德即幸福,道德与幸福统一于至善。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的理想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幸福的人。在文学家屠格涅夫看来,若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2.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儒家“德福一体”幸福观及共产党人的幸福观,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人民是幸福的主体。“马克思批判和扬弃了西方历史上的感觉主义和理性主义幸福观,构建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幸福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幸福是人民的实践创造的。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就是实践幸福观、人民幸福观。探索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是马克思毕生志愿和追求。”①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民幸福,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幸福,幸福的享有主体是“人民”(即“人类”),体现了“人类解放”的价值指向。开展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就要引导大学生培养人民情怀,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长远奋斗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首先,物质充盈是获得幸福的基础要条件,所以“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②“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③其次,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只有使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幸福。最后,劳动实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的价值,人类社会进步和推进之必要条件即为劳动,人们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生活资料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与“享受”同步,才能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能动行为,才能让主体产生幸福的情感体验,只劳动不享受会使人感到痛苦。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第 3 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4
3.1   调查设计 ...................................... 24
3.1.1   调查对象选择 ................................... 24
3.1.2   问卷编制 ................................. 25
第 3 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4
3.1   调查设计 ....................................... 24
3.1.1   调查对象选择 .................................. 24
3.1.2   问卷编制 ........................... 25 
结语.......................... 55
第 4 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4.1   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3 月 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①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理论内容,将奋斗幸福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4.1.1   奋斗幸福观教育“进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本工具,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虽然在各门思政课中都有渗透,但由于系统性的不足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的系统化,首要的是教材。一要优化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设置,秉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科学理论与创新精神相结合,从感性强化和理性培养两个角度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成效性和实用性,把奋斗幸福观有序地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一目“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奋斗幸福观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其他几门课中还没有独立的章节,因此,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协调好四门思政课中关于幸福观教育的有效衔接,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同时确保知识内容的“步步高”。“形势与政策”课,适宜开设幸福观教育专题,在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上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教育效果。二要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编写《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读本》,以通俗化、事例化甚至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作为学生业余学习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
结语
古往今来,“幸福”这一话题关乎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数千年的人类奋斗历程也是人类对于幸福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过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幸福之要义——奋斗是幸福之源泉,是幸福之基础,是幸福之实现路径,奋斗幸福观以强大的精神向心力给予大学生以行为的指引。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站在伟大时代的发展节点,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奋斗幸福观,以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人生实践;必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挺直承载历史使命的脊梁;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打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让奋斗幸福观引领大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以实证调研的形式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健全实施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维度的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路径。
当今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象牙塔”内,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只受高校教育的影响,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家庭、社会教育与高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也是当前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奋斗幸福观教育同时要在家庭、社会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