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3 论文编号:sb2022042010525446367 日期:2022-05-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可能停留在某个时代,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会产生新的矛盾,也会产生新的对策。科技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在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都好像被网络支配着,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生活中到处都是手机、网络的影子;再比如讲到的,手机没电就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网络支配大学生生活的表现。吃饭必须要追剧,周末可以玩一天手机或者游戏等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教育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国家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型国家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才培养,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承担起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不同领域都紧紧追随互联网的发展脚步,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输出地,也必须要顺应网络发展。网络影响师生的工作、学习以及思想观念,解决好网络与师生间的矛盾,主动占领网络文化引领高校思想文化高地。
1.1.1 问题的缘由
(1)适应党和国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与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政工作。2013 年教育部首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启动,由清华大学等 7 所高校率先推进,丰富了之后大规模开展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接着于 2015 年 1月确定“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20 个,培育对象 12 个;首批试点高校取得阶段成果后,于 2015 年 9 月在北京大学等 15 所高校开始第二批试点工作建设。随后于 2015 年至 2019 年召开了四次关于建设工作的推进会,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提出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更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工作的重要价值。
高校网络文化进入常态化发展后,教育部每年都会开展网络文化相关的宣传会、作品展、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教育部政策引导、试点高校榜样示范、各高校积极探索,大量的高质量作品与成果不断生成,各方面都取得了优秀成绩,也包括众多建设人才。随着互联网日益走进人们生活的各各方面,在高校表现主要以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为主,教育部更进一步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倡导“互联网+教育”,善于利用新媒体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着重推进网络思政和安全宣传教育,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工作,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思想,培育好国家所需要的优秀网络人才,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发挥好网络育人的功能。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日益增多。梳理中国知网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学术论文和相关学术著作,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文化的内涵,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1987 年,由“越过长城,跨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让中国网民进入了互联网世界,中科院、清华、北大是首批接入网络的高校,之后利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沟通以及学术交流,清华大学将互联网接入学生宿舍,并与次年推出首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这标志着校园网络文化正式出现在我国高校。
(1)网络文化
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研究,学术界先由总体论述,到区分广义和狭义,再到总体论述这三个过程。首先,最早提出网络文化概念的是匡文波,他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1]其次,学术界开始将网络文化概念分广义和狭义,虽然论述有所不同,但是都支持狭义的网络文化,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的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是网络和社会各个领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代表性的是“狭义的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为重要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信息交流等诸多现代层面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精神文化成果;广义是指遍布全球的借助网络为媒介的,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现代技术为融合手段,从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最后,互联网在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也在作相应的改变,学术界对网络文化的论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状,但都是在讲网络文化是一种现代的、新的文化,有的认为它是伴随着新媒体产生的一种现代技术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在人、信息及网络三个主体相互交叉,进行系列活动后的产物,是用来被接受和发送的;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的网络行为,为了满足现实的人进行生产活动的一种文化新式,论述的方向倾向结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代表性的是沈建红的论述,他认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文化”。[1]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含义在不断的丰富,但都离不开人与网络的活动产物这个关键点。
...............................

第二章 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问题

2.1 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人既有物质追求,还有文化需要,不同时代形成不同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是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进入高校校园,构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要研究其内涵,首先要从网络文化入手。
(1)网络文化的含义
首先,明晰网络文化的基本要素,在理解网络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有网络,有文化,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演化形成的文化新范式、新类型,它既是现实社会文化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和经典文化样式网络化的表达,也基于网络自身特点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催生了一些网上特有的文化新形态。”[2]作为一种新生物,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的师生的影响是研究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的存在以及人们的普遍使用,决定了网络文化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一种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新文化。网络文化与文化的基本属性趋同,“作为观念形态或者观念的附属物,都是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受人类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1]它与传统文化一样,都具有属于人的特征,是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
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网络文化是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利用新技术对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正在引起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笔者结合学者们对网络文化概念的论述,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认为,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新事物不断产生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未完待续的文化新状态。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

2.2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高校网络文化虽然加了限定,但是其特征还是和网络本身的特征息息相关,在该前提下,结合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高校网络文化既保持了网络特征的共性又具有高校的个性,主要表现在虚拟与开放性并存、多元与互动性共生、创新与学术性同在三个方面。2.2.1 虚拟与开放性并存
现实中的文化,或者是校园文化都是通过面对面教授或者通过面对面的实践活动行成的,是一种真实性的存在。但是接受高校网络文化的熏陶是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教授者和学习者隔着冷冰冰的屏幕进行交流,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高校网络文化从内容、主体、客体都是间接的传递信息,也正是这种虚拟性,高校网络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文化都会被大学生所吸收,这种虚拟性使得那些在面对面交流中害羞胆怯的大学生愿意花时间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这种开放性也丰富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使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高校所用。
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并存,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高校教育创新了教学方式,告别了单一的教室这个固定授课点,或者电脑这个固定的设备,而是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终端进行内容的传播和学习。学生都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样,也是虚拟和开放的特征,让其发展方向不在被时间、地区等现实不可逾越的因素所限制。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可以短暂的忘记在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未解决的矛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扮演他想扮演的角色,甚至他可以扮演成一个传播网络文化知识的教师,老师也可以成为学习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此滋生出来的消极的影响也要引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高度重视。
.........................

第三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18
3.1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18
3.1.1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形成的基础.................................18
3.1.2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发展................................19
第四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6
4.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26
4.1.1 网络使用现状......................................26
4.1.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情况................................29
第五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建构.................................36
5.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36
5.1.1 导向性原则.........................................36
5.1.2 实践性原则..............................37

第五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建构

5.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是在遵循导向性、实践性、法制化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基本原则的保驾护航中,才能进一步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5.1.1 导向性原则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原则。立于国家高度,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立足于高校,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师生的精神信仰,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代表该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新人必须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保持一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育人功能逐渐凸显,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需要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到新媒体传播中,更好的让大学生体会认同,并且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合格的时代新青年。
第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网络道德、价值追求等。要让高校网络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网络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用其特有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首先,以思政教育为主导确保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它能够把握网络的特点,掌握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质,能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中为学生指明正确文化选择。其次,能够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枯燥的现状,使思政课堂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在坚持了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规范上网行为的基础上,尊重了思政教育因材施教的多样性。最后,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的指导地位,用新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促进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

结语


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已经被社会所重视,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不仅能保障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能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全面建构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的大力发展。
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可能停留在某个时代,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会产生新的矛盾,也会产生新的对策。科技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在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都好像被网络支配着,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生活中到处都是手机、网络的影子;再比如讲到的,手机没电就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网络支配大学生生活的表现。吃饭必须要追剧,周末可以玩一天手机或者游戏等等。诸如此类的还有太多太多......科技强大,也是人类优秀成果的表现,也是经过人脑产生的,大学生正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好年纪,切不可因为网络虚度美好的大学生活。
当然,网络更多的还是给高校师生提供了很多便利,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利用网络,也都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大学生可以不出宿舍门尽知天下事。无纸化办公更是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其实,这些现实生活的状况,更是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笔者也是经历过相同的境遇,从感性角度出发,人生只有一次,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且不可因为网络虚度了美好的大学时光;从理性角度,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落实,所以该课题研究是当下网络背景下迫切需要聚集全部力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