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新世纪科幻小说的末世想象中也指明了其书写的价值旨归。对末世的来临引发的现实主义思考、对导致末世到来以及末世中科技应用的焦虑与反思、末世中之于人类形象以外的其他物种的存在生发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的思考等等,是作家在末世想象中热议的话题。
第一章 末世想象中的时空维度
第一节 中国科幻小说中末世时间、空间想象的含义及关系
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时间也被赋予了相对性,过去和未来是相对而言被提及的。而随着天体物理学、天文学以及粒子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改变了人类对于时间的传统认知和思维方式,并引发了人类关于时间的多重想象。作家们借助在过去向未来的发展过程,表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不能够被人类所掌控的变化,以表现过去与未来的某种因果联系,正如黄鸣奋所说“从时间旅行中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经历,他们有条件对自己在当下的生存状况加以反思”②。同时,小说中时间的展现丰富了读者关于过去以及未来的各种想象,从而能够让读者对时间维度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体验未曾感知的神秘世界中得以重新体会人类自身及其所处的世界。
在时间维度中,能够感知过去时间的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由此,记忆是再现过去时间的重要标志。一些作家们在展开有关末世的想象时,往往会将读者拉回到主人公对过去的记忆中,通过展开科学幻想的时间模式以进行情节铺垫或是感情的慰藉。在科幻小说的末世想象中,记忆一方面承载了过去的经历,一方面为情节向未来发展做铺垫,另一方面也会携带主人公浓重的感情色彩。所以,记忆或是帮助读者获得更多关于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认知,或是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以为当下的末世状态做铺垫,又或是表达主人公“渴望时间能够重来”①的愿望。
.........................
第二节 末世想象中的过去与未来
文学论文怎么写
“科幻小说是一类容易指认,却不容易定义的文学作品”③,但是,从一定特征来讲,科幻小说也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在新世纪中国的末世想象小说中,存在以倒叙的手法回忆过去或是解释事件起因,形成“向前看”与“向回看”相叩问的环绕式叙事结构现象,在面向未来与回顾过去之间指向现实。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末世想象中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从表层上来看,叙事会在过去、现实或者未来中穿插。那么,如果要对末世想象文本进行研究势必会从深层结构探究历史的经验、未来的教训以形成对现实的映照。本节将对末世想象中的过去与未来时间进行探讨:在过去的时间中探寻末世的各种成因,在未来的时间中预见末世的种种可能,在过去与未来的回扣中思考当下。
新世纪中国科幻作家们如何将末世原因呈现以及如何推动末世情节的发展,其中时间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确切的时间刻度将读者拉回到过去的时间中,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与过去的宏大事件相联系。例如王晋康的《母亲》、《逃出母宇宙》、《宇宙晶卵》、《与吾同在》,刘慈欣的《三体》、《微纪元》等等。无论是哪种末世想象的命题,科幻小说对过去的关注与书写成为一种显著的现象。通过回忆过去历史事件的方式给予科幻末世想象过去的时间符号,给予末世想象新的视阈。
......................
第二章 末世中的后人类形象想象
第一节 后人类的形象书写
从克隆羊到基因编辑婴儿,从“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到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从男性的射精量减少到精子活动量降低,有关“人类”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后人类是“已经完成过渡的人类,是人类的后代,它已经(在技术上)增强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以致它不再是人。后人类的智能和体能,包括智力、记忆、力量、健康和寿命,都将大大超过目前的人”①。科幻作家们将后人类不断地纳入了自己的书写对象中。末世小说中的后人类形象主要有克隆人、喀迈拉、赛博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后人类作为末世中人类的“后代”,为了适应末世环境,其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远胜于人类,最终成为了“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身体有限性的超人形象”②。后人类中的不同形象,是科幻末世小说中的主体存在,也是作家们对未来人类的多元化构想。
克隆人是一种“技术+生物”的生命形式。在末世语境中,作为“被造物”的克隆人形象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镜像。“造物者”将人类形象置于主体位置,仅仅将克隆对象视作工具。但是在具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的障碍”①人类文明才能找到更多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打破“造物者”与“被造物”的界限后,人类形象往往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让人类文明以本身或者其他方式继续存在。从另一方面来看,当部分“被造物”克隆人拥有了意识之后,其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想要与其“造物者”人类形象拥有平等的甚至是超越人类形象的地位。“它们皆属于‘生命’的范畴,不再是一件物品,故而人与‘非人’之间必然在社会身份、主从秩序、情感指向和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新问题。”然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指向了一个话题,即‘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与他的‘被造物’相处。”
...........................
第二节 “超人”生命伦理的叙事路径
“如果传统写实叙事强调模拟观(mimesis),力求栩栩如生、有血有泪地书写,科幻论述则强调模因观(meme),想象人与物、物与物联动下,中介变化、传导的种种可能。”②而在关于科幻小说后人类的“超人”形象建构中,存在着有关人类生命伦理的讨论倾向。生命伦理属于伦理范畴,其表达着人对生命的认识与基本态度,是处理人与人、动物、植物等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提及科幻小说中的生命伦理,让人想到的往往是生控制、器官移植、人造人等伦理现象。但是在末世科幻小说中,也存在动植物在末世环境中被动发生“变异”的现象。无论哪一种形式生命伦理叙事都赋予末世中人类形象以无限的生命机能与身体经验的多重可能,赋予了人类形象的身体在物理与能力方向的延伸以及其在末世空间中无限跌宕的可能,如为了适应末世环境,人类形象变成喀迈拉,植物变成人类形象,人类形象变成人类形象与植物的结合体等等。另外,末世中“超人”的生命伦理叙事模式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思考关于人是谁,人与其他生物是一种什么样关系等的问题。对此,作家们在《海豚人》、《小蘑菇》、《大保镖》等科幻作品中提供了人类文明濒临灭亡的背景下关于生命伦理的叙事路径。
在王晋康的《海豚人》中,祖先为了延续人类文明将基因移植到海豚身上,成为了海人。但是,海人形象因为身体构造与人类形象相似需要到海面呼吸,并不能完全躲避辐射环境,于是又一次创造了可以在深海中自由活动的“超人”——海豚人形象。因为海豚人抛弃了人类形象的身体构造,越来越不像人类形象,才真正可以适应末世中的高辐射环境。由此,我们发现人类形象有着诸多缺陷,人类形象并非上帝而是与其他物种一样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另外,在拉姆斯菲尔计划拉拢最接近人类形象的海人与海豚人争夺海上权威时,体现了其以人类文明至上的欲望与意识。然而,在末世背景下,人类形象是否能继续站在万物灵长的神坛之上?答案显而易见。
.........................
第三章 末世中的“希望”想象 .......................... 29
第一节 末世想象的叙事方式 ................................ 29
第二节 末世想象中的“希望话语”建构 ................................ 32
第三节 末世想象中作家希望与质疑的矛盾态度 ............................. 35
第四章 末世想象书写的价值旨归 ................................... 38
第一节 科幻现实主义:末世想象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 38
第二节 人文主义:末世想象中科技背后的焦虑与反思 .................... 41
第三节 自我与他者:末世想象中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 44
结语 ........................... 49
第四章 末世想象书写的价值旨归
第一节 科幻现实主义:末世想象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研究中国科幻小说史,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印象,那就是在某一个时段,作家们会集中采用某些独特的想象模式。这是一种类似于集体行为的做法,形成了那一个时代的想象主旋律。”晚清时期由于科幻作家们的科学素养不足,最多采用的是以“书写愿望”②来进行想象。如,《月球殖民地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新纪元》、《新石头记》等等,均是无科学理论背景下愿望的产物。愿望时代的科幻作家们因没有科学理论作为行文依据,单凭愿望去构想科技,最终并未受到读者们的青睐。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幻作家们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体系,受到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理论的影响,其更加注重对可能性的想象。如《第二个月亮》、《从地球到火星》、《太阳探险记》、《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失踪的哥哥》、《布克的奇遇》、《铁鼻子的故事》等等,让读者看到了科幻能给中国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但受到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此时的科幻作品基本只能服务于儿童文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价值观模式”的科幻想象开始构建“另一种具有启发性的世界面貌”。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等等,均以介入社会的方式思考现实,给予读者一种启发性思考。新时期的科幻小说,尤其是末世小说,在“价值观模式”①想象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基于当前社会现实的想象,在表现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将目光聚焦于当下那些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比如:生态文明的破坏、资源浪费、科学技术伦理、贫富差距和阶级问题等等,以这些隐秘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来表现末世状态甚至末世发生的原因。明显的,中国新世纪的科幻小说更加关注于社会现实。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的末世想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是对科幻小说书写的一种思考。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后人类形象作为的主体、以及关于希望的未来思考是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末世想象中较为常见的叙事维度。
通过对末世中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想象分析可以看到:在时间和空间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在末世想象中被不断延展,丰富性不断被加强,过去与未来时间以及废土与“飞地”的空间串联了末世发生、毁灭、人类形象自救到重建的过程。在后人类形象的主体想象分析可以看到:“非人”形象的出现衬托了末世中人类形象的脆弱,而克隆人、喀迈拉和赛博格等的形象成为了末世中的主体,一方面它们是后人类形象的多元化想象,同时指向了末世中人类的多元化存在状态。在人类形象与不同生命形式的对话中,人类中心主义被解构。通过对末世中“希望”的未来想象分析可以看到:末世想象中存在在末世中有开端、在毁灭中有新生的叙事结构,然而作家对末世到来后是否存有希望却穿插在叙事之中,其终究隐喻了作家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思考。
与此同时,新世纪科幻小说的末世想象中也指明了其书写的价值旨归。对末世的来临引发的现实主义思考、对导致末世到来以及末世中科技应用的焦虑与反思、末世中之于人类形象以外的其他物种的存在生发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的思考等等,是作家在末世想象中热议的话题。这提供给人们于末世想象中反思现实的思路以及新的关照现实的方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