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笔者从以往的研究中,总结了相关研究经验,根据A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和设置了更适合公司转型升级战略的指标,并适当添加了新指标,构建了新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审计论文怎么写
在当前疫情冲击和全球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下,制造业不仅面对了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变化,也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形态的竞争与工业的颠覆性革命使得已有的产业结构与战略目标已经无法应对新情况,促使其转型升级。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比如缺少长效机制、基础建设陈旧、重大难题无人担当、专利保障力量亟需提高等,还需亟待解决。
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想要更快速地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求,首先就需要从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理念出发,建立并健全公司内部的经营机制,使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做到可持续经营。在公司内部经营机制中,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公司是否有效运作。而内部审计活动如何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正确地起到风险管控功能,决定了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针对基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IIA)进行了以下阐述:内部审计是一项不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咨询与保证活动,用以优化公司运作过程,从而提升经营业绩,为公司风险、治理架构以及管理决策的执行有效性建立一个标准、严格的过程,并提高公司评估结论的科学化与有效性,以此推动公司的发展壮大。该解释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内涵与职责,帮助公司更客观、全面地评估管理决策、内部控制和外部风险的有效性。此时,需要一个新的评价框架来衡量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从而提高组织价值。
.........................
1.2文献综述
1.2.1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1.2.1.1国内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
1)内部审计绩效影响因素
对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应当明确影响内部审计绩效的主要原因。李学柔和吴晓春(2000)为该领域较早期调查的专家,在总结了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于1997年开展的调查成果之后,进一步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涵,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深受环境、内部审计部门员工素质以及专家精神的制约,这几个要素也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王奇杰(2011)指出,组织结构将在内部审计职能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其绩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效率和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强于总经理的领导。
2)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内容
我国学者王光远(2002)指出,不同的客户对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标准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而且对每项评估准则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认识。评价方法分为三个方面: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张庆龙、韩菲、张艳敏(2015)在研究中提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应从任务、关系和内部驱动绩效三个维度来衡量,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尽职调查能力应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保持一致。姚丽(2019)提出,在结合公司策略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与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应当涵盖所有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如降低投资损失、节省成本、为公司整体增加服务价值的贡献、降低成本的贡献等,为公司整体提供服务价值。通过对内部审计用户的评估,和对内部审计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估,以铁路局为例,邓相超(2020)指出,中国铁路公司也须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评估系统。测评内容不但应该涵盖公司资产负债率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还应该涵盖公司市场占有率、客户评价等非主要财务指标,并以此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企业转型升级
公司转型升级,是指公司从组织形态、战略发展方向、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彻底的战略变革。它是将企业向资金和科技属性更强的经营领域转化,以进一步重塑竞争优势、增加社会价值、建立新型的商业形式的过程。
具体而言,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概念差异。“转型”是指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工业路线向新兴工业路线的转换。它指企业在面对当前的组织结构、策略和国际市场影响以及其发展趋势时所进行的转型。企业战略转型一般分为“主动”和“被动”。前者是指公司在市场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或增长模式,或在竞争对手转变策略和技术升级后所积极做出的革新,或公司在企业可持续管理的指引下进行的战略决策。后者是指企业所在的行业已经陷入衰退,竞争优势正在迅速削弱。企业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就需要进入新的产业或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企业可以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转型,也可以完全摆脱原有行业,进入新的行业。
“升级”是指通过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活动,以提高公司在产品价值链中的领导地位。它一般是在不改变原来工业形式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产品升级、生产工艺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手段的升级。
2.1.2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内部审计绩效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人员的投入产出情况。与内部审计的概念以及职责一样,在这里的产出也可以反映效果、质量、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企业经营与管理效益的改善,和企业价值增值的促进等方面。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尽可能反映和衡量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绩效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主要评价部门初步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为实现目标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执行结果以及贡献程度。组织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战略发展目标。因此,绩效评价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一项活动,与组织战略和总体目标有关。组织整体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和部门员工的绩效评价。因为每一个机构都是由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各个人员构成的,所以组织的总体目标需要通过各个部门人员的贡献来完成。
.............................
2.2理论基础
2.2.1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森和梅克林(Jensen&Meckling)于1976年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集合体”,主要是委托人应该怎样运营和管理委托人的企业,以及代理人应该怎样向委托人提供利益。该理论首先是从研究企业管理层怎样激励职工,以及研究公司内部环境信息的不均衡等发展而来,现在它已成为了研究公司内部如何管理企业的重要理论起点。在公司中,企业必须赋予高层管理公司运营的权利和责任。而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扩大,高层管理者也必须将部分权利和责任分配给中层管理者,如企业部门主管。
他们之间具有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解释了内部审计中的受托代理问题。内部审计部门不但要对员工负责,而且还要协助公司完成最终目标。因此高层管理人员把公司检查各部分管理责任的权力下放给了内部审计部门,从而缓解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问题,也降低了公司内部风险。公司内部审计能够监测和评价组织的工作进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管理层提供改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法律咨询,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以协助公司降低内部信息的不对称,提升公司价值。
2.2.2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最初源于美国,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96年,财政部借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内部控制在审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受到重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一些国际金融丑闻之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确定了企业管理层应该在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中起的关键作用。
.............................
第3章 转型升级过程中的A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 ............................ 15
3.1 A公司及其内部审计部门简介 .................................... 15
3.1.1 A公司简介 ............................................ 15
3.1.2 A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 16
第4章 基于BSC的A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23
4.1引入BSC的有效性分析 ............................... 23
4.1.1 引入BSC的可行性 ................................... 23
4.1.2 引入BSC的优势 ......................................... 23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5.1研究结论 .............................................. 51
5.2研究展望 .......................................... 51
第4章 基于BSC的A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引入BSC的有效性分析
4.1.1 引入BSC的可行性
4.1.1.1绩效评价研究成果丰硕
审计论文参考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内部审计日益关注,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随之变化,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它的理论内涵也日渐丰富。而且,内部绩效评价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相应的科研成果也在日益完善,使完善的绩效评价理念渗透到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实践。这样,绩效评价的理念参考更多,绩效评价也能不断更新,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和充分的理论支撑。
4.1.1.2平衡计分卡适用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内部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审计覆盖面广的优点。其主要职能是通过监察企业内部管理的实效,帮助减少公司成本费用,使企业各部分的发展规划和公司战略一致,从而使公司战略渗透到了企业的所有层次。同时,平衡计分卡可以作为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它也属于现代企业中最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之一。把公司的愿景、目标与策略整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从另一种视角出发,平衡计分卡通过从四个不同维度细化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精确到了各个层次的不同指标,从而最好地反映了企业绩效考核的普遍性与多元化。这两点也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相一致,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内部审计部门在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家公司能否有健全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不但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部门的运营管理水平,甚至影响着整个公司的经营水平。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了解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基本状况,可以发现在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往往有着难以协调的问题。第一,指标体系的选取较为简单化,缺乏关联性和逻辑性。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标准不严、评价结果不具代表性等问题。二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严重偏离了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甚至产生了内部审计总体目标与公司整体总体目标相互背离的状况,限制了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达成。为此,通过参考平衡计分卡模块的有关内容,选取和设计相关指标,为A企业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以解决公司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面的缺陷。
(2)从以往的研究中,总结了相关研究经验,根据A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和设置了更适合公司转型升级战略的指标,并适当添加了新指标,构建了新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从四个维度出发,对相关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赋值,结合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估单项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实施调查问卷,对A公司的运行情况综合量化评估,得出A公司目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为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