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匹配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666 论文编号:sb2023101311184651183 日期:2023-10-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基于现实和理论背景,提出了以合作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探究企业之间的伙伴匹配度如何影响企业价值获取的方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近年来,生态系统的研究快速攀升,平台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等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最早有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是由一群互动、彼此依赖的企业共同完成一些活动而形成的。后来管理文献从商业、创新等方面赋予了生态系统新的内涵,如创新生态环境大多是指政府创造的制度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支持,并影响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能力[1,2]。
在创新管理领域,生态系统概念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由特定物理环境中发现的所有生物组成的生物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也可广泛使用各类资源”。生态系统的分析边界是产品/服务系统,它不受国家边界、区域集群、合同关系和补充供应商的限制[3]。特别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允许创新知识和资源自由流入或流出的环境,它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流程的现实背景,其主要分为4个研究视角[3]:分别是产业生态学视角、跨组织边界的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视角;多角色网络视角。综上,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环境有助于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多主体间动态互动的行为关系,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价值。由此,生态系统环境为企业发展形成以下现实背景:
(1)从产业生态学角度出发,以合作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是战略管理领域受欢迎的研究领域,也是企业用外部利益相关者拓宽其价值创造和获取价值的途径。
(2)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丰富了伙伴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描述企业战略研究和实践两大领域的新环境,学术界对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兴趣激增。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随着“开放创新”的理念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导向,学者们提出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商业模式的创新通常以企业内部的变化和能力为驱动力,如培养企业创新性文化,调整企业结构。但很少有研究实证分析,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参加价值共创的过程影响。稀少但新兴的文献表明,创新开放的生态环境对公司间产品合作关系有重大影响,尽管如此,成功整合伙伴关系匹配度和伙伴间企业商业模型创新的学术见解和管理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结合这些研究背景和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在开放创新生态环境下,理清衡量合作伙伴之间匹配度的标准。组织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组织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是一种探索工具。当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运营时,获取知识可能会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准确性。事实上,外部不确定性往往会增加与相似和熟悉合作伙伴的合作活动,并且网络和合作效应通常会促进创新和性能,因此为了提高合作效率,企业通过资源基础理论等观点找到适合企业合作的伙伴,提升企业之间的匹配度,有利于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开展。
(2)探究伙伴匹配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机理。共同发展伙伴关系是创新商业模式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有效手段。这些伙伴关系体现了双方或多方之间旨在创造和提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的相互工作关系。在新产品或服务的研究和/或开发中利用合作伙伴提供了商业模式的选择,可以显著减少研发费用,扩大创新产出,并开拓原本可能无法进入的新市场。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将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其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他们如何从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扩展网络创造和获取价值密切相关,因此,探讨企业如何基于伙伴匹配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是主要内容之一。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伙伴匹配
2.1.1 伙伴匹配的概念与内涵
伙伴匹配性(Partner Fit)在企业战略联盟、合资与并购、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定义和维度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往往基于不同研究情境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阐释。最早学者Cartwright S 和Cooper C L(1993)[10]形象地将组织间的合作过程比喻为“找对象结婚”,且与“结婚对象”的匹配度会直接影响后续“婚姻关系”的好坏,即可理解为组织间合作伙伴的匹配性会对后续合作的成功与否产生关键影响[11,12]。也有学者从组织依赖的视角诠释伙伴匹配性的内涵,如资源互补性、合作关系、地理邻近性和联盟网络中结构位置的相似性等,并划分了伙伴匹配的维度,如战略匹配和组织匹配。其战略匹配主要指企业间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的匹配性;而组织匹配多指企业间在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体系等组织流程上的匹配性。不同层面的匹配性决定了合作伙伴实现预期协同效应的程度[13]。
围绕伙伴匹配内涵的延展,学者们认为伙伴匹配与价值共创理念存在必然关系。首先,伙伴匹配的特征最早可追溯到分工专业化带来的异质性。企业之间的异质性特征包括知识、资源、能力、高管认知和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14],也包括企业差异化组织制度和文化。对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而言,伙伴匹配是价值共创的驱动力,企业创新合作必然要求重新审视合作企业之间不同差距带来的影响。如目标差距伴随着合作行动滞后,进而削弱企业价值共创行为对网络嵌入的积极影响[15];知识差距体现在企业之间知识背景和知识领域的不同,知识势差较大使得企业价值共创的行为在开放性战略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高程度的结构性嵌入,但也有学者认为外部知识融合提供了本行业获得竞争优势所需的能力,能正面促进企业间的创新行为[14],并获得企业间高质量的合作关系;文化差距体现在企业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文化异质使得双方难以打造频繁互动的高认同关系[16]。
..........................
2.2 伙伴间动态能力
2.2.1 伙伴间动态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动态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 Teece 等提出并相应改进,不同于以往的资源基础观,能力“动态性”是基于变化为导向的本质。动态能力观是在解决企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新现有的资源存量并创建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完全可替代的资源[50]。因此,在以前的文献中,动态能力被定义为“组织有目的地创建、扩展或修改其资源基础的能力”,是公司应对外部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51]。还有一些学者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52]。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动态能力是基于动态的视角扩展了资源基础观的静态视角。此外,动态能力观是一种基于组织动态学习,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和理解竞争优势来源的一种综合理论[50]。基于企业内部视角,有学者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模式,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适应性的常规化活动。利用该能力,组织系统地完善和修改其操作程序以提高组织效率[53]。
从价值创新的视角来看,动态能力和吸收能力两种能力可以概括为企业价值创新的能力,前者是识别新信息价值、吸收新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后者是指公司使用资源的流程,特别是整合、重新配置、获取和释放资源的流程。具体而言,动态能力是企业实现新资源配置的组织和战略惯例,是一种习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组织有系统地生成和修改其运行例程,以提高效率。吸收能力是一组面向知识管理的组织惯例和过程,以产生动态的组织能力,因此吸收能力也是主要的动态能力之一[45]。
.............................
第三章 理论与研究假设 ........................... 31
3.1 理论基础 .................................. 31
3.1.1 资源基础观 ....................................... 31
3.1.2 匹配理论 ..................................... 32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预调研 ................................ 43
4.1 变量的可操作性测量 ........................... 43
4.1.1 伙伴匹配的测量 .................................... 43
4.1.2 伙伴间动态能力的测量 ................................... 43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5.1样本描述 ............................................. 51
5.2 数据分析 ...................................... 51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来自长三角创意经济专委会与纺织企业平台价值共创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对长三角周围的企业展开调研工作,不限产权性质、规模和接受年限的企业。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本研究采取了实地走访的形式,共回收问卷303份,剔除50份无效答卷,共形成有效问卷数据2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调研对象中,具体选取了①企业中层和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副总经理等;②合作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调研的样本公司和个人的具体信息,如表5-1所示。
总体而言,样本各项指标均较为均衡,重要数据供给者的比例略高,有效支撑了研究数据价值,整体分布符合论文要求,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研究性。
由于问卷研究中所有的题目都是量表测量的,同时数据是单一来源,此时一般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 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未经旋转的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 39.916%,但未占总变异解释量的40%。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121],如表5-2所示。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
6.1.1 伙伴匹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讨论
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上述的各项研究进行检验,我们发现三种类型的伙伴匹配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伙伴互补性发挥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伙伴协同性和伙伴相容性。同样,在三种类型的伙伴匹配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方面,伙伴互补性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也最大,其次是伙伴协同性,而伙伴相容性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由此可知,对于伙伴匹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结果来看,不管是对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伙伴匹配的三个维度的影响层度依次是伙伴互补性、伙伴协同性和伙伴相容性。
基于匹配理论,伙伴匹配需要在“任务相关”和“关系相关”两个不同衡量标准下,通过“互补性”,“相容性”和“协同性”三个维度衡量伙伴匹配度,以满足伙伴之间协同创新的目的。其中“互补性”来源于“任务相关的匹配标准”;而“相容性”和“协同性”这两个维度源于“伙伴关系相关的匹配标准”。面对多元化以及生态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面临着不稳定的、相互依存的、信息密集的全球经济。从企业联盟视角而言,合作伙伴资源的互补性、文化和运营规范的兼容性和目标一致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着不同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即伙伴互补性、伙伴相容性和伙伴协同性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差异性影响。对于跨边界合作的企业而言,合作伙伴特征对于创新结果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之间因多样性的存在,在合作伙伴选择上由结果可知。首先,以任务为匹配标准是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资源、能力和技术互补作为匹配因素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其次,以伙伴关系相关的匹配标准是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因此不能忽视目标协同在价值共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有利于信息的交换、信任以及承诺,营造共同实现目标的环境。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创造关系资本的社会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