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剖析了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对推动生态焦虑作用研究的理论发展有一定贡献,也是对绿色消费领域的有益补充。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全世界为之努力的共同理想。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不仅关乎人民福祉,更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追求美好生存环境的基本需求。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意识,倡导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基本需要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也再次强调推动生产与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重大意义。而绿色消费不仅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倡导绿色消费作为加快落实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重点任务,不仅是绿色发展实践中的必要环节,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促进绿色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绿色消费的全面化推广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与企业供给侧的改革,更需要消费者逐步形成消费形式绿色化转变的个人意识,养成自觉贯彻可持续理念的消费习惯。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在消费者的短期消费决策中,消费环境、他人行为、促销手段等因素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而在长期的消费习惯转变上,更需要消费者基于自身需求和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个人理念做出选择。而情感是行为的先驱,基于对生态变化与环境问题的认知产生的生态情感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求,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体现。在此基础上,生态焦虑作为个体面对生态恶化和环境问题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重要情感反应,可能成为强化环境意识、推动消费形式绿色化转变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绿色消费是应对生态焦虑的关键手段。生态焦虑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受到破坏的危机感,而绿色消费则是人们缓和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缓解迫切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感而做出的应对性消费选择。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本研究从个体因素与外界信息因素相结合的视角探讨生态焦虑的产生,有助于拓展生态焦虑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鉴于生态焦虑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影响因素的讨论也较为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变量(Chen等, 2020)、环境意识等少数个体特质(Searle和Gow, 2010)以及相关经历等外部因素(Dodds, 2021)。因此,还有哪些个体因素能影响生态焦虑的产生、外界信息发挥怎样的作用、个体和外部因素如何共同影响生态焦虑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本研究从权力感和环境问题披露这一个体特征与外部信息相结合的视角讨论生态焦虑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权力感的相关研究,也为讨论生态焦虑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本研究探讨生态焦虑的建设性作用,剖析生态焦虑与绿色消费意愿的关系,是对生态焦虑作用相关研究的重要拓展。目前生态焦虑的相关研究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普遍将其视为精神性紊乱,较多探讨其临床症状和治疗(Clayton, 2020)。然而,焦虑常分为长期的特质焦虑和短期即时的状态焦虑(Spielberger等, 1983),生态焦虑作为外界环境和信息引起的情感反应,也可能是当下短期的状态情绪,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现有研究对于非病理性生态焦虑的解读较为有限,且极少讨论其建设性作用。本研究主要关注非病理性的状态生态焦虑,讨论其对绿色消费意愿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丰富生态焦虑的概念内涵与性质,也是对生态焦虑积极作用的拓展性探讨,对于全面理解生态焦虑、拓展其作用研究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3)本研究从生态情感视角探讨绿色消费的促进,丰富了绿色消费领域的研究。绿色消费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虽关注到了情感因素在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多为基于道德规范的情感(Amatulli等, 2019)或整体性的情感(王建明和吴龙昌, 2015),对于生态问题相关的具象情感则探讨较少。本研究对生态焦虑与绿色消费意愿关系的讨论能够为绿色消费的促进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有助于环境心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之间的学科融合。
(4)本研究以压力认知评价理论为依据解释个体生态焦虑的产生和应对,有助于诠释该理论在环境问题背景下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将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引入到环境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中,以生态焦虑作为核心的情绪反应,将认知评价、情绪和应对纳入到统一的研究框架,有助于丰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在生态问题背景下的理论解释,拓展其在生态情感、权力感、绿色消费等环境心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理论价值。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依据
2.1 压力认知评价理论
Lazarus与同事从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压力、情绪与应对领域的研究,并形成压力的认知评价理论体系。压力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s Theories of Stress)是压力、情绪、应对领域的经典理论,并将压力源、对压力的认知评估、情绪反应、应对过程进行整合,详细解读了在压力情境下个体的认知形成、情感反应与应对(Lazarus和Folkman, 1984)。该理论涉及压力、情绪、应对多个核心概念。压力(Stressor)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被评价为与福祉相关且对个体资源造成负担或超出个体资源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体验,并能够带来认知、情感、生理、行为上的反应与调整(Baum, 1990)。情绪(Emotion)是人们如何解释和评价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产物;也就是说,情绪作为一种压力反应,反映了在某特定情境下个体如何看待和处理对自己重要的事,通常与对压力的评估相关(Broekens等, 2008)。而应对(Coping)则是通过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来试图处理由压力事件带来的需求的过程(Folkman等, 1986)。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包含了认知评价和应对两个核心过程,并阐明了情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1)认知评价
对压力的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主观的,包含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其中,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个体对压力源的自身相关性和影响的认知评价,即判断和评价某压力源是否与自身福祉相关、在压力事件中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以及利害关系的程度如何(Lazarus和Folkman, 1984)。在初级评价过程中,个体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事件进行潜在威胁、损失或利益方面的评估。而评估的结果一般分为三种,即认为压力源是与自身不相关的、对自己有益的以及有压力的。不相关事件意味着对个体福祉没有显著影响,个体也不会面临结果带来的风险;有益事件通常意味着与自身相关且可能获得较好结果或获益;而压力性评价则代表对潜在伤害、损失、威胁与挑战的较高感知(Lazarus和Folkman, 1984)。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则是对自身对压力事件的应对资源与应对能力的评估(姜福斌和王震, 2022)。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均能影响个体对压力源的威胁性的评估。例如,尽管事件本身可能带来一定不利后果,但当个体具有对压力源充足的应对资源时,也难以对其进行较高威胁性的评估。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2.2 权力感
2.2.1 权力感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2.2.1.1 权力感的概念内涵
(1)权力感的概念
在研究早期,权力常被理解为具备的或潜在的影响力(Dahl, 1957)。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普遍认为,影响力更应该是权力的来源或结果,而非准确的定义(Rucker和Galinsky, 2017)。因此,学术界近年来更倾向将权力定义为对有价值资源的不对称控制(Rucker等, 2012)。首先,不对称一词体现了权力是人际之间的相对概念。低权力方对资源的获取或避免资源的减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权力方,而相反地,高权力方对低权力方的依赖较少。其次,权力的基础是有价值的资源,即所控制的资源必须对相关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有价值资源既可能是积极的,即他人希望拥有或获得的资源和奖赏,也可能是消极的,即他人希望避免或减少的资源和惩罚(Magee和Galinsky, 2008)。因此,高权力者通常拥有或有能力获得积极资源,或能够避免或将消极资源分配给他人,并对他人的依赖较少(江红艳等, 2018)。
权力的核心是有价值的资源,而对资源价值的评判则是主观的。此外,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权力通过其带来的心理体验或主观感知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权力感(Rucker等, 2012)。一方面,权力感可能是对自身控制有价值资源的主观认知,即个体基于所处的社会关系和过往经历形成的长期权力感,此时权力感被视为个体具备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权力感也可能是对权力的心理体验,即由特定情境或相关线索启动的即时心理状态(Galinsky等, 2006)。
(2)权力感的相关概念辨析
社会阶层(Social Hierarchy)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维度上的等级顺序(Magee和Galinsky, 2008)。其中,有价值的社会维度可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以及人种、性别等人口特征(Rucker等, 2018)。因此,权力作为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是社会阶层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Rucker和Galinsky, 2017)。社会阶层与权力不同的地方在于权力的变化性更大,而社会阶层相对稳定。有时社会阶层可能不仅包括资源控制感知上的差异,也可能包括基于客观资源(如财富)的等级划分。尽管二者在概念上存在不同,但在定义中均包括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往研究认为,社会阶层和权力均能通过权力感这一内在机制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17),且社会阶层能够发挥与权力相类似的作用(Dubois等, 2015)。
...............................
第3章 权力感对生态焦虑影响机制的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44
3.1 问题提出 ........................ 44
3.2 文献综述 .......................... 45
第4章 权力感对生态焦虑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 60
4.1 实验 1:长期权力感对生态焦虑的影响——基于问卷测量 ....... 60
4.1.1 问卷设计 ............................... 60
4.1.2 实验结果 ................................ 61
第5章 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影响机制的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90
5.1 问题提出 ............................... 90
5.2 文献综述 ................................... 91
第6章 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实验5: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
实验5采用准实验(Quasi-experiment)的方法初步检验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即检验假设H5。
准实验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控制程序并借助真实环境来实现对变量的操纵和对被试的干预。与实验研究法相比,准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和环境,研究结论的真实性与外部效度更强,更容易与真实环境和现实问题建立联系。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变量的操纵和对干扰因素的控制不够精准。实验5通过准实验法对生态焦虑影响绿色消费意愿的主效应进行初步检验,旨在从真实环境入手探索生态焦虑与绿色消费意愿的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增加本研究的真实性和外部效度。同时为了弥补准实验的局限性,后续实验将通过更严谨的实验程序操纵生态焦虑,对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检验。
实验5通过在高、低空气质量下分别进行实验来自然操纵生态焦虑的水平。选择通过空气质量水平作为操纵生态焦虑的手段有以下原因:首先,生态焦虑作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情感反应,其产生和激活通常基于一定的外部刺激或信息线索。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是民众产生生态焦虑的核心原因,且空气质量问题是可能引起民众情感反应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Verplanken等, 2020)。其次,低空气质量引发的雾霾天气在我国较常出现,且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之一。以空气质量操纵生态焦虑可以与现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最后,相比于其他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水土流失、物种多样性下降等),空气污染问题带来的影响更为直观,且容易被人们感知和发现(如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的高低更容易成功激发不同水平的生态焦虑。处在较低空气质量环境中的个体更能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更可能由此产生较高水平的生态焦虑;而处在空气质量较优环境中的个体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切身体会,较难直观感知到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威胁,因此生态焦虑水平可能较低。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压力认知评价理论为主要依据,基于认知评价、情绪与应对的关联,以生态焦虑为研究核心,采用文献研究、假设推演、准实验、实验室实验、问卷调查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权力感对生态焦虑的影响机制及边界,并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焦虑对绿色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构建了权力感视角下的生态焦虑产生机制模型,以及生态焦虑影响绿色消费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共8个实验对提出的10个主要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权力感影响下生态焦虑的形成机制
首先,相比于高权力感个体,低权力感个体能产生更高的生态焦虑(H1),且该效应由环境威胁感知中介(H2)。一方面,对于环境问题对自身的影响,高权力个体掌握资源较多,更具有趋近动机,从而消极情感体验较少、威胁敏感度较低、更加乐观和自信。在面对生态威胁时,高权力感个体由于低威胁敏感性而认为自身受到冲击的可能性较低,且具有更多的应对资源,从而基于环境问题对自身的影响而产生环境威胁感知和生态焦虑的可能性更低;相比之下低权力感个体资源较少,具有抑制动机,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的可能性更高,对环境中的威胁更加敏感,因此更可能做出较高的威胁性评估并由此产生生态焦虑。另一方面,对于环境问题对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高权力感个体对他人依赖性较低、较难产生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相比他人利益更关注自身利益和需求;而低权力感个体对他人有较高依赖性,擅于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关注到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因此,低权力感个体也可能由于环境问题对他人/环境的影响产生较高的环境威胁感知和生态焦虑。
其次,环境问题披露对上述影响和机制产生调节作用。除了个体因素,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也是生态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具体地,以公共导向为重点进行环境问题披露时,相较于高权力感个体,低权力感个体能产生更高的环境威胁感知和生态焦虑,且环境威胁感知的中介作用显著(H3a,H4a);而以个体导向为重点进行环境问题披露时,权力感对环境威胁感知和生态焦虑的影响不显著,且环境威胁感知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H3b,H4b)。此外,实证结果还额外得到以下结论:①在不接收环境问题披露信息时,低权力感个体的生态焦虑与环境威胁感知均高于高权力感个体,且环境威胁感知发挥中介作用;而接收环境问题披露后,二者的生态焦虑均显著提升。②对于高权力感个体,虽有环境问题披露时生态焦虑水平均大于无信息披露,但相比于公共导向,个体导向的环境问题披露更能激发生态焦虑。而对于低权力感个体,个体导向和公共导向的环境问题披露对生态焦虑的激发作用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无信息披露。
4个实验为上述研究结论提供实证支撑。实验1采用问卷法检验了长期权力感对生态焦虑的影响,实验2通过实验法再次检验了主效应。实验3和实验4分别验证了环境威胁感知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问题披露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