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10
导论 10-22
一、研究缘由 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8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1-17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7-18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8-19
(一) 研究目的 19
(二) 研究方法 19
四、研究的意义 19
五、相关概念界定 19-22
(一) 社会角色 20
(二) 社会角色分类 20
(三) 社会角色扮演 20-21
(四) 女性社会角色 21-22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女性社会角色演变的历史回眸 22-29
一、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演变: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 22-25
(一) 封建社会的女性:单一的家庭角色 22
(二) 近代社会的女性:部分人扮演多重社会角色 22-25
二、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女性社会角色的演变:越来越多女性扮演多重角色 25-29
(一) 越来越多女性扮演多重角色 25-26
(二) 多重角色期待:从“铁娘子”到“新典范” 26-27
(三) 角色冲突表现:从“家庭中人”到“社会中人” 27-29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社会角色的演变 29-46
一、女性政治参与角色演变 29-34
(一) 1949-1978年间女性处于参政议政边缘角色 29-30
(二)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逐步演变为参政议政重要角色 30-32
(三) 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女代表比例偏低,女性参政存在城乡差异 32-34
二、女性职业角色演变 34-39
(一) 职业女性从被忽视性别差异的实践角色到被重视性别特征的先赋角色 34-35
(二) 职业女性从就业方向选择有限的传统角色到多元化发展的自致角色 35-36
(三) 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女性职业发展受诸多限制,上升空间相对狭小 36-39
三、女性受教育角色演变 39-42
(一) 女性求学从区域性受限的非正式角色到接受普及性教育的正式角色 39-40
(二) 女性从扮演学校塑造的刻板角色到摆脱观念束缚的自致角色 40-41
(三) 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城乡教育存在性别差异,传统性别观念仍然存在影响 41-42
四、媒体中的女性社会角色演变 42-46
(一) 媒体中的女性定位从相对传统的单调角色到顺应时代的多样化角色 42-43
(二) 媒体焦点从关注女性角色冲突到探讨女性角色协调 43
(三) 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媒体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解读存在某些误区 43-46
第三章 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社会角色演变的解读 46-58
一、推动女性社会角色正向演变的原因探析 46-51
(一) 经济保障:重新回到劳动中去 46-47
(二) 基本条件:提高妇女素质,加强对妇女的教育 47-48
(三) 制度保障:保障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完全平等 48-49
(四) 主体因素:广大劳动妇女日益觉悟 49-50
(五) 目标力量:“争得妇女的完全自由” 50
(六) 助推力:东西方文化交流 50-51
二、阻碍女性社会角色正向演变的原因探析 51-58
(一) 经济因素:不能“经济上完全独立” 51-52
(二) 社会因素:对女性发展认识不足 52-54
(三) 现实因素:“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 54-55
(四) 主体因素:部分“妇女仍然把她们的从属地位视作理所当然” 55-56
(五) 历史因素:“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56-58
第四章 促进女性社会角色正向演变的对策分析 58-67
一、优先选拔任用女干部,维护女性政治参与权益 58-59
(一) 女性干部选拔任用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58-59
二、进一步维护女性就业权益,充分发挥女性职业潜能 59-61
(一)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为女性公平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59-60
(二) 考察女性就业分布现实,制定有针对性的人事管理政策 60
(三) 平衡就业比例,促进女性从业者职业发展能力养成 60-61
三、进一步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倡导婚姻生活返璞归真 61-63
(一) 在婚姻生活中正确运用性别平等观念 61-62
(二) 肯定女性家务劳动价值,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62
(三) 尊重爱情本质,使婚姻生活返璞归真 62-63
四、进一步加强对女性的文化教育,营造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63-65
(一) 增加女性受教育机会,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 63
(二) 尊重受教育群体的差异,实行差异化教育 63-64
(三) 加强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营造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64-65
五、进一步优化传媒引领作用,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65-67
(一) 明确媒介使命,普及性别平等观念 65
(二) 促进传媒改革,开展媒介联合行动 65-66
(三) 加大媒介宣传力度,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66-67
结语 67-68
参考文献 68-73
致谢 73-7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4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绪论 10-17
(一) 选题原因和意义 10-11
1. 选题原因 10
2. 选题意义 10-11
(二) 研究概况 11-14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6
1. 研究思路 14-15
2. 研究方法 15-16
(四) 创新之处 16-17
一、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17-22
(一) 民主革命时期的延续 17-18
(二)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8
(三) 《毛泽东选集》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 18-20
(四) 新的教育制度的制定 20
(五) 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20-22
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 22-35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22-24
1. 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领域的领导地位 22-23
2. 严肃文化出版纪律 23
3. 充实宣传力量 23-24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4-26
1. 重视原著引入 24-25
2. 倡导理论通俗化 25-26
(三) 运用文艺作品进行思想渗透 26-28
1. 发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 26-27
2. 通过戏曲渗透功能 27
3. 发展电影宣传功能 27-28
(四) 提高全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8-35
1. 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28-29
2. 对各界民主人士的思想教育 29-30
3.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 30-31
4. 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教育 31-32
5. 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 32
6. 对工商业者的思想教育 32
7. 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教育 32-33
8. 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33-35
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及经验启示 35-41
(一)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35-37
1.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意识形态建设 35
2. 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际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5-36
3. 广泛进行思想动员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 36-37
(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37-41
1.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37-38
2. 紧密联系发展的实际与时代的主题 38
3. 切实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培育 38-39
4. 不断注重载体的选择与适用 39
5. 实现与维护人民的利益 39-41
结语 41-42
参考文献 42-45
致谢 45-4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6-47
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引言 7-11
一、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7-8
(一) 问题提出 7
(二) 研究目的 7
(三) 研究意义 7-8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8-9
(一) 国内研究现状 8
(二) 国外研究现状 8-9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9-11
(一) 研究的思路 9-10
(二) 研究的方法 10
(三) 本文创新点 10-11
第二章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11-15
一、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1-12
(一)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11-12
(二) 绿色运动的兴起 12
二、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12-15
(一)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12-13
(二)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思想 13
(三)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 13-15
第三章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5-28
一、 高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 15-21
(一) 经济理性及其实现条件 15-17
(二) 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17-21
二、 高兹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建议 21-28
(一) 构建“分散”型技术社会 21-23
(二) “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的生活方式 23-25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 25-28
第四章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析 28-32
一、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28-29
二、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29
三、 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启示 29-32
结语 32-33
参考文献 33-35
致谢 35-36
个人简历 36-37
在学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