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绪论 8-14
1.1 研究背景 8
1.2 研究现状 8-11
1.2.1 国内关于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8-10
1.2.2 国外关于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10-11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1.4 研究思路 12-14
1.4.1 研究内容 12-13
1.4.2 研究方法及手段 13-14
第2章 微视频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础 14-18
2.1 微视频资源及其内涵特征 14-15
2.2 应用微视频资源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理性思考 15-16
2.2.1 基于微学习理论 15
2.2.2 基于课程标准 15-16
2.3 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视频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 16-18
第3章 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微视频资源的开发探索 18-31
3.1 微视频资源的案例来源与选取 18-23
3.1.1 案例来源 18-22
3.1.2 案例选取 22-23
3.2 微视频资源的教学案例设计 23-31
3.2.1 概念教学中的微视频教学案例 24-27
3.2.2 规律教学中的微视频教学案例 27-31
第4章 微视频资源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31-36
4.1 微视频资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 31-33
4.1.1 需要性原则 31-32
4.1.2 科学性原则 32
4.1.3 适切性原则 32
4.1.4 有效性原则 32-33
4.2 微视频资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33-36
4.2.1 基于原则的方法 33-34
4.2.2 基于现实的途径 34-36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36-39
参考文献 39-41
附录 41-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2-53
致谢 53
教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目录 4-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言 11-23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3
1.选题的理由 11-13
2.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0
1.中国内地及港台研究 14-19
2.国外研究 19-20
(三)研究设计 20-23
1.核心概念界定 20
2.研究对象与目标 20-21
3.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与实施 21-23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23-35
(一)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基本情况 23-28
1.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规模与类别 23-24
2.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目的与强度 24-26
3.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效果 26-28
4.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家庭支出 28
(二)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影响因素分析 28-35
1.小学生是否参加校外辅导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9-32
2.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类别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32-35
二、基本结论与讨论 35-44
(一)基本结论 35-37
1.济南市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现状 35-36
2.济南市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影响因素 36-37
(二)讨论 37-44
1.小学生普遍参加校外辅导的原因 37-41
2.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存在差异的原因 41-44
三、几点思考 44-49
(一)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普遍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44-46
(二)学生到校外寻求教育资源,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46-48
(三)校外辅导市场有待规范 48-49
四、研究的局限 49-50
(一)理论性不足 49
(二)调查研究的不足 49-50
注释 50-52
参考文献 52-55
(一)中文 52-54
(二)外文 54-55
附录 55-61
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55-58
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调查问卷(家长卷) 58-6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61-62
致谢 62-63
教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6-9
Abstract 9-11
导论 12-26
一、问题之源 12-15
(一) 教育研究的“个性”转向 12-13
(二) 教学实践的“个性”彰显 13-14
(三) 个体研究的“个性”选择 14-15
二、文献综述 15-22
(一) 学校文化 15-18
(二) 教学个性 18-21
(三) 文献梳理结论 21-22
三、研究设计 22-26
(一) 研究目的 22
(二) 研究意义 22-24
(三) 研究思路 24-25
(四) 研究方法 25-26
第一章 本体与外发:教学个性的文化品性 26-40
一、教学个性的概念阐释 28-29
二、教学个性的内在本质 29-34
(一) 独立之人格 29-32
(二) 自由之思想 32-33
(三) 创新之智慧 33-34
三、教学个性的“生存”梯度 34-40
(一) 自然之境:教学个性的原生呈现 34-35
(二) 功利之境:教学个性的工具理性 35
(三) 道德之境:教学个性的人文情怀 35-36
(四) 天地之境:教学个性的自由王国 36-40
第二章 本性与异化:教学个性“沦丧”的困境 40-65
一、教师“客体化”:教学个性“流离失所” 42-49
(一) 主体意识的沉睡 43-45
(二) 主体地位的旁落 45-48
(三) 主体作用的消弭 48-49
二、教学“效率化”:教学个性“生命垂危” 49-58
(一) 有效的教:教师生命价值的陨落 50-54
(二) 有效的学:学生生命意义的消解 54-57
(三) 有效教学:师生生命关系的阻滞 57-58
三、学生“非人化”:教学个性“遭遇侵蚀” 58-65
(一) 技术化追求: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阻抗 59-61
(二) 功利化思维:对学生心灵发现的遮蔽 61-62
(三) 边缘化危机:对师生情意沟通的湮没 62-65
第三章 多维与融合:教学个性的文化价值 65-87
一、教学个性触发生命自由 65-70
(一) 救赎教师生命自我 65-67
(二) 改造教师教学生活 67-68
(三) 彰显教师人文价值 68-70
二、教学个性滋养个性人生 70-76
(一) 师生生命体验间的个性交互 70-72
(二) 复杂生命交互中的个性渲染 72-74
(三) 个性生命渲染下的个性养成 74-76
三、教学个性塑造特色学校 76-82
(一) 学校存在的文化“万花筒” 77-78
(二) 文化交互中的学校文化共识 78-80
(三) 文化共识凝练学校精神文化 80-82
四、教学个性催发教育变革 82-87
(一) 推动教育改革进程 82-84
(二) 导引教育创新历程 84-85
(三) 提质教育实践过程 85-87
第四章 复杂与误识:教学个性的遮蔽之因 87-117
一、教学个性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考察 87-92
二、教学个性与文化元素的现实较量 92-117
(一) 学校领导文化与教学个性 93-97
(二) 教师群体文化与教学个性 97-101
(三) 专业生活文化与教学个性 101-106
(四) 学习培训文化与教学个性 106-111
(五) 制度规范文化与教学个性 111-117
第五章 自主与创生:教学个性的生成之道 117-155
一、气魄与影响:学校领导文化碰撞教学个性 117-126
(一) 转变学校领导角色 117-120
(二) 构建学校共同愿景 120-123
(三) 提升学校领导魅力 123-126
二、对话与交融:教师精神文化谋求教学个性 126-133
(一) 倡导教师对话合作 126-128
(二) 促成教师开放心态 128-130
(三) 推崇教师精神自由 130-133
三、意识与结构:专业生活文化回归教学个性 133-140
(一) 唤醒教师自我 133-135
(二) 反思教学实践 135-137
(三) 体验教育研究 137-140
四、意义与互生:学习培训文化奠基教学个性 140-147
(一) 建设学习共同体 140-143
(二) 鼓励内生式学习 143-145
(三) 整合非正式学习 145-147
五、精神与创造:制度规范文化引领教学个性 147-155
(一) 激发生命活力 148-150
(二) 尊重交往共生 150-152
(三) 凸显文化意蕴 152-155
结束语:从“生存式文化”迈向“文化式生存” 155-156
参考文献 156-167
附录 167-171
后记 171-17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