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中阶段《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第一节研究目的
《乡土中国》一书作为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之作,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及社会学价值,是必读之经典。同时在高中教学阶段,《乡土中国》又是高中部编版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的教学对象,因此在阅读与鉴赏其内容和语言之上,还需要教师关注其作为社会学著作的内部逻辑和审美价值,因此本章将高中阶段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研究目的、课程背景,梳理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肯定其教学价值,并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四环六步”教学策略。
就整体而言,本研究拟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具体研究过程而言,先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初步掌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使用现状;随后,结合研究者实际授课体验,记录并分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疑惑,并寻找提炼《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从理论层面逐步完善优化教学设计安排,以期最终探索出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二节课程背景
鉴于笔者所任教学校课时进度安排,常规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置于常规课堂教学阶段基本不可能实现,因此综合多方考量,笔者向学校积极争取并成功开设了《什么是中国社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期选修课。
本门选修课的授课类型为普育课程,课程开放对象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由于高二学生已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此前已经完成了必修上、下两册的一轮复习,所以本次选修课程对象以高一学生为主,共1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选修课的研讨。按照学校授课安排及选修课要求,设定课程总时长为8课时(40分钟1课时),但由于学校排课等特殊原因,实际授课时长缩短为7课时。鉴于疫情的特殊因素影响及高考压力下紧张的教学进度,学生并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进行额外的整本书篇幅的大量阅读,因此课程难度较大。
课程于2023年上半年学期中至学期末进行,在选课成功后建群并布置了课程准备工作和预习任务——其一是对《乡土中国》原著进行完整阅读,将对书籍本身内容及整本书阅读的疑惑或困扰记录下来;二是回忆自己完整读过的其他书籍(尤其是学术类著作)和阅读感受,并适当进行记录。
.............................
第二章“四环六步”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际教学尝试
第一节研究性——鉴赏学术语言,阐释基本概念
一、课后阅读与拓展
在每节课结束后,笔者都会与当堂负责分享的学生共同整理出一份“推荐阅读书目”,其中有经典著作阅读,也有高考相关题目推荐,亦不乏部分影片欣赏。如在第一节课结合《乡土本色》一章主题,推荐学生阅读同样对土地或故乡表达深情眷恋的高考相关文学类文本,如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锄》和2019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等。
如讲到《无讼》一节时,S同学给同学们印发了她找到一篇韩少功先生的小说《事故之后》,她发现这个故事的走向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观念非常根深蒂固,“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因此“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这正是费先生所说:“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适度的阅读书目补充和延伸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样一本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社科类学术著作,其中的观点与规律正取自于也印证于我们的生活,进而拉进书籍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阅读、思考和研讨的积极性。
..................................
第二节实用性——获取文本信息,习得议论方法
对部分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对应试是否有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将看似“放松”的选修课程与传统课堂乃至高考相接轨,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如在第一节课,通过提前的阅读任务学生已大致掌握了《乡土中国》一书的基本信息,而教师不可忽视这项基础工作,仍需要与学生共同梳理其中重点,包括其作者、文体、内容等,因此笔者选择以问答形式带领学生回顾筛选:
知“人”论“著”:
1、知“人”:(教师提供信息,课件展示。)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50……
2、论“著”:(学生结合之前预习内容尝试回答。)
文体是什么?——由14篇议论文构成的“论文集”。
内容有什么?——一部根据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而成的社会学专著。
(可以让学生顺势了解《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提到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
.................................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 36
第一节 策略研究的收获 ....................................... 36
第二节 策略研究的不足 ............................ 36
结语 .............................. 38
第三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第一节策略研究的收获
本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其一是加强课前阅读、课堂交流与研讨的联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阅读是重中之重,会直接影响课堂呈现与讨论,当学生对著作本身已经做到通读且精读后,会自然生发出更为深入的思索,这样的思索无论是肯定还是质疑都是值得表扬的,而这一要求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
其二是随时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每节课的体现,从学生对专有名词及重要概念的筛选,到对整篇乃至整本著作论证思路的提炼,再到对文本语言、论述风格及读后体验的鉴赏,以及由此对文化、社会乃至民族精神的思考,时时刻刻都需要教师作出正确引导。
其三是角色身份的调换与改变。由于课时限制与升学压力,高中阶段的绝大部分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选修课开设让笔者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精巧构思、细致挖掘和大胆联想让人意外和惊喜。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结语
当下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名著阅读越发功利化、浅显化。为解决这个问题,新课标(2017版)提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纳入学考整本书阅读知识部分的考察内容,借此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阅读高品位著作。其中,纳入部编版必修教材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格外需要教师的关注,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在社会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选修课的实际授课,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出发,结合高中阶段学术类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现况,探索基于实践、切实可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依据当前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笔者选择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定为: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借助多种阅读方法,通过实践交流,帮助学生增强探索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关键能力,认识中国国情特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国的特征、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热爱之情。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式,界定、细化、丰富目前整本书阅读(以《乡土中国》为例)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四个维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制定可以施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参考整本书阅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期刊论著,结合《乡土中国》一书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探索、梳理、完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和实践中,根据高中生阅读实际情况,分析其实际实施情况及需要改进和调整之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