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模式下少数民族职高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245 论文编号:sb2016071520454415776 日期:2016-07-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引言 
 
1.1 研究缘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少数民族人民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强。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大省,2009 年 2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牧民集中安置居住行动计划,配套实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按照文件精神,政府给予每名享受“9+3”政策的学生,每年免除学费 2000 元,补助杂费 1500 元,补助生活费 1500 元,同时还给每位新生每年补助冬装费 300 元[1]。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开创了全国少数民族融合教育的先河,为教育界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首批实施该计划的 80 所中职学校之一,2009 年 9 月开始接收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13 个县的藏区学生。他们分别在酒店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办公自动化方向)、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学习。 藏区“9+3”学生来到内地后,由于地域发生改变,他们在学校里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特别是学习的不适应,会像一根导火索一样引起一系列不适应的产生。在选题之初,笔者曾经就内地学习方面的问题,对该校的“9+3”学生进行过初访。结果显示,藏区学生的文化基础、语言习惯、生活习俗、个性特征等方面和内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在内地中职学校的求学路是充满了荆棘。“9+3”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生活情况,不仅给接受“9+3”任务的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带到了极大挑战,更重要的还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后备人才质量。所以说,“9+3”学生在内地学习的快速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选择藏区“9+3”学生学习适应状况和对策作为研究内容,把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个案研究学校,进行研究。 
.........
 
1.2 概念界定 
2009 年 2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该计划在实现 9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组织万名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 3 年中等职业教育。该计划的核心词是“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拟从 2009 年至 2013 年,实施 5 年藏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 1 万人,5 年组织 5 万人以上;同时支持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使藏区内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由现在的不到 3000 人,发展到 4000 人;到 2013  年,藏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现在的 70%提升到 95%,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由 2.6:7.4  提升到 6:4,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提高藏区人口的文化技能水平和实现藏区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2]。目前,这项工作在 5 年计划推行实践后,拟形成一项常态化工作形式继续开展下去。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适应这个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Adams[3]和Lazarus[4]认为适应是面对环境压力的应对行为及能力;Burn 认为适应是满足个体心理需求与环境维持的一种和谐关系[5];  Arkoff 认为由于个体在不断地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因此,个体与环境之间就需要不断地彼此适应,以求达到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状况,由此他对适应下的定义为“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 [6]。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生物学者通常将适应理解为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7]。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个非常有名的“平衡说”——“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在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8]。生物和环境适应的过程,其实就是两者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
.........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一“9+3”新生学习适应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9+3”新生在内地求学过程中学习适应问题,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用定量描述“9+3”新生学习适应现状。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是四川省首批接收藏区“9+3”学生的任务学校之一。学校所在县因为是紫坪铺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县,除“9+3”学生以外,还有少部分其他非“9+3”少数民族学生,近年来学校积累了一定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是针对小众的,当在政策性命令下,接受如此多人数的少数民族学生时,学校还是感到有点措手不及。笔者对该校 2014 级、2013 级“9+3”学生和 2014 级“9+3”班级本地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该校 2014 级“9+3”学生有 44 人,其中男生 4 人、女生 40 人;分布在学前教育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其中学前教育 40 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4 人;藏族 30 人、羌族 8 人、汉族 6 人;生源来自于阿坝州 10 个县,黑水 6人、红原 2 人、金川 4 人、九寨 4 人、理县 4 人、壤塘 4 人、松潘 2 人、汶川 10人、小金 4 人、若尔盖 4 人;入学时 15 岁 8 人、16 岁 16 人、17 岁 12 人、18 岁2 人、19 岁 4 人、20 岁 2 人。2013 级“9+3”学生有 100 人,其中男生 14 人、女生 86 人;分布在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其中学前教育 76 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8 人、电子商务 16 人;藏族 54 人、羌族 30 人、汉族 16 人;生源来自于阿坝州 12 个县,阿坝 4 人、黑水 6 人、金川 14 人、九寨12 人、理县 6 人、茂县 14 人、壤塘 2 人、松潘 8 人、汶川 12 人、小金 14 人、马尔康 4 人、若尔盖 4 人;入学时 13 岁 2 人、14 岁 8 人、15 岁 26 人、16 岁 38 人、17 岁 14 人、18 岁 10 人、19 岁 2 人。2014 级“9+3”班级本地生,就是指 2014级学前教育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班级本地生,共 134 人,男生 8 人、女生 126 人,入学时 15 岁 34 人、16 岁 89 人、17 岁 2 人、18 岁 1 人,主要来自新津本地,个别是来自新津附近区市县、或随父母打工异地就读的外地学生。
..........
 
2.2 研究二“9+3”新生学习适应现状的访谈研究
通过访谈学生、老师,从多角度更深入了解“9+3”新生学习适应问题,从定性研究角度出发,并结合定量研究结果,去探寻更加丰富的答案,进一步来充实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学习适应的对策。2014 级“9+3”新生和 2014 级“9+3”班任课教师。该校 2014 级“9+3”学生有 44 人,其中男生 4 人、女生 40 人;分布在学前教育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其中学前教育 40 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4 人;藏族 30 人、羌族 8人、汉族 6 人;生源来自于阿坝州 10 个县,黑水 6 人、红原 2 人、金川 4 人、九寨 4 人、理县 4 人、壤塘 4 人、松潘 2 人、汶川 10 人、小金 4 人、若尔盖 4 人;入学时 15 岁 8 人、16 岁 16 人、17 岁 12 人、18 岁 2 人、19 岁 4 人、20 岁 2 人。访谈 2014 级“9+3”班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和学科教师,2014 级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琴法、绘画、舞蹈等 13 门课,2014 级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开设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饭店礼仪、茶艺、前厅服务等 13 门课,由于部分课程教师有重合,实际访谈教师 23 人,其中男教师 3 人,女教师 20人,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 1 人,40-50 岁的 4 人,40 岁以下的 18 人,学历均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
 
3 影响“9+3”新生学习适应因素分析 ........ 26  
3.1“9+3”免费教育计划政策制约 .... 26 
3.1.1 政策特殊性 .......... 26 
3.1.2 学生生源复杂、学力水平参差不齐 ..... 26 
3.2 学校管理制度纵容 .... 27
3.3 地理条件差异大 ........ 28 
3.4 藏区经济和教育条件发展滞后 ..... 28 
3.5  文化心理束缚 ..... 29 
4 提高“9+3”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对策 ......... 31
4.1 学校层面 ...... 31
4.2 教师层面 ...... 36 
4.3 学生层面 ...... 38 
4.3.1 理性对待内地文化 ..... 38 
4.3.2 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 ........ 38 
5.1 结论 ....... 39 
5.2 不足 ....... 39 
 
4 提高“9+3”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对策
 
每所接受“9+3”学生的内地学校,为了解决藏区“9+3”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都是绞尽脑汁、各出奇招,大胆尝试和探索。新津职高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四川省第一批接受“9+3”任务的学校,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让“9+3”新生尽快适应内地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总结了很多工作方法,比如抓住军训、入学教育等关键时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师生、生生帮扶活动等,但是从本次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做法还显得太单薄。下面,结合藏区学生学习背景适应、学习内容适应、自身因素适应方面的问题,就如何提高“9+3”新生学习适应能力这一难题,再做一些探索。
 
4.1 学校层面 
学校在不断总结下,提出了学校“9+3”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抓住管理机制建设这一核心,以融合教育为基本理念,以无差别对待为基本工作原则,以混班混住为主要形式,积极稳妥推进“9+3”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现在,学校“9+3”在籍学生 221 位分布于 3 个专业 11 个教学班,在校“9+3”学生 144 位与内地学生混住,分布在 35 个寝室。“混班混住”的管理理念,为“9+3”新生与内地环境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时间,更利于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目前,学校“9+3”学生均已完全融入了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在校园内,根本看不出地域和民族的区别;同时,通过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增进了藏汉师生友情,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及和谐包容的品质。 一是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学校从思想认识、管理机构和工作措施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提前准备。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干部为副组长,全体行政、相关班主任和校医为成员的管理工作小组。再次加强教师学习与培训,提高工作认识。学校利用暑期教师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政策以及与“9+3”免费中职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邀请专家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专门编印了一本《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计划—民族政策读本》作为师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方案》等十多个制度和应急预案,并在工作实践中适时完善。 
.........
 
结论 
 
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职高“9+3”新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值得细细考量的话题,我们不能仅仅从经验、从猜测去思考问题,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实证研究,去定量定质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职高“9+3”新生总体适应性和内地新生、高二“9+3”学生都具有显著差异,学习背景、学习内容、自身因素是“9+3”新生学习适应的难点。这些问题是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形成的,包括政策本身、生源水平、学校管理制度、地理条件、经济和教育条件、文化心理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尤其是跨文化的适应,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程,所以要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会同多方力量,多措并举,共同完成,这需要政策的保证、学校的投入、教学管理方法的改进、德育内涵的拓展和全校师生的努力配合等。 这些结论的得出,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出了方向,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目标。研究中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