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研究背景
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1. 9%,用户的规模也达3. 75亿,当之无愧的成为网民的第一大应用。在互联网信息快速膨胀的今天,传统的门户网站地位有所下降的趋势,而搜索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引擎,越来越显现出其“新门户”的特点。
综上简单了解到中国互联网快速的发展,人们在享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日寸,也受到口益严重的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的困绕和侵蚀。信息污染不仅使人们在获取有用信息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信息判断能力的减弱及信息利用程度的低下。据统计,美国和口本的网络信息利用率不到10%,科研人员用在查阅甄别信息资料时占到整个科研时间的1/3一一1/2, 而大量污染信息的出现,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可怕的是,淫秽色情、暴力、种族歧视、恐怖活动、计算机病毒等等有害信息,成为妨碍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巨瘤,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当今世界,高速发达的网络已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生活空间。网络无处不在,一条信息从美国传到中国也不过半秒钟,一个身在大洋彼岸的黑客不到一秒钟就可能打入你的计算机,平均每20秒钟,就有一起黑客骚扰。所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更是不在话下,极大地方面了学习、生活和工作。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人们提供方便以外,同样也制造出来众多的生活陷阱一信息污染。的洪水猛曾散布在网上的虚假信息,以暴力出现的商业,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信息污染,再整淹没一个转型社会的希一望之光,建设推向了另外一种极端。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也在将我们宝贵的公共空间“网德”失范的危害性,不断增强网络
2研究目的和意义
网络信息污染已越发成为网民担忧的问题,如何为数亿网民提供一个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是政府及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网络信息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影响了有效信息的利用,降低了信息的效能,使信息安全受到侵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扰乱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不利十社会的安定团结。世界各国在如何防治网络信息污染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06年信息产业部启动的“阳光绿******络工程”系列活动,主旨就是“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环境”,目的就在十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强行政监管、做好行业自律、提升技术保障相结合来构建互联网长效管理体制,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信息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它具有广延性、普遍性等特点,网络信息污染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国内外有些专家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一)从网络立法来谈。美国是网络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五分之一的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的Blog。网络带给青少年走向知识海洋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良内容,造成了许多的社会问题。1966年,美国通过《电信法》,明确要求网络提供者保证色情信息不被儿童接受浏览,互联网供应商可以起诉垃圾邮件提供者。
德国1997年通过《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即《多媒体法》,要求服务商对自己提供的内容负责;此外,德国还通过了《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并根据信息和通讯发展的需要对《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口本在1996年12月在“关十整治电子通信利用环境研究会”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限制因特网上的信息,同时,该报告也说明,基十言论自由和保护通信秘密的原则,将不考虑使用法律手段加以约束。在制定行业准则之后,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把以传送有害信息为目的的特定用户排除在网络之外。同时,其它用户若有违反准则的行为,将对其采取警告和解除合同的措施。
以中国来谈,1994年2月18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文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开始了中国互联网法制的进程。目前,我国出台与网络关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共计两百多部,主要法律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适用了互联网的管理。
第二章 信息污染产生................ 20-26
2.1 信息污染产生的................ 20-21
2.1.1 法律监管机制................ 20
2.1.2 行业及道德标准................ 20-21
2.2.3 信息的自身特点................ 21
2.2 信息污染的危害................ 21-26
2.2.1 影响有效信息................ 21-22
2.2.2 信息安全受到................ 22-23
2.2.3 危害人类身心................ 23-26
第三章 信息污染问题价值观................ 26-30
3.1 信息时代基本................ 26-27
3.2 信息时代价值................ 27-28
3.3 正确引导“互联网时代................ 28-30
第四章 信息污染指标体系................ 30-34
4.1 信息污染指数................ 30-31
4.2 信息污染指数................ 31-32
4.3 信息污染构建................ 32-34
第五章 信息污染治理................ 34-38
5.1 加强法制建设................34-35
5.2 规制“网络黑社会”................ 35
5.3 加强宏观调控................ 35-36
5.4 创新信息技术................ 36
5.5 加强行业自律................ 36-37
5.6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37-38
结论
海德格尔说过:“在所有生存的领域里,人被技术仪器和自动装置的力量包围的愈来愈紧。长时间以来,各种力量以某种工具的形式,处处地、时时地纠缠着人们,困扰着人们,限制着人们与诱惑着人们。长时间来,这些力量超出了人的意志和控制,因为它并非来自人”。“并非来自人”强调了技术因为工具的特性而成为人的异己的存在,因而这样的技术缺少了人性而显得冰冷。面对“超出了人的意志和控制”格尔的态度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能对不可避免地使用技术性物品说‘是但同日的技术,海德也能说‘不’。我们没有让它们独占我们,由此也阻止了它们歪曲、扰乱并在最后掏空我们的存在”。少海德格尔这种面对技术的态度,正是人在技术的反思中理性地自我把握。人应该是技术的目标和归宿,技术如果不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带来灾难,发展阶段、全取决十人自己,而不取决十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一种新的技术,都要经过开始阶段、高潮阶段、结束阶段,在被另外一种新的技术代替之前,仍将长期的存在。生活在网络时代,就仿佛生活在茫茫的星空中,看滚滚红尘只是眨眼之间的事,而红尘是看不见、觅不到的,在网络中也可以瞬间获得。所以,张朝阳曾经毫不夸张地说,网路可以同时让十亿人满足十亿个不同的想法。这或许就是网络如此迅速风靡全球的缘故吧。"E时代的生活,只需轻轻一点。”在网上,全世界的时事政治,都将掌握在你的掌中。这,就是我们曾经美丽的网络信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