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遗产廊道建构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mjt1985 点击次数:135
论文字数:84000 论文编号:sb201210211956313626 日期:2012-10-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廊道(green way)的概念逐渐成熟,它包含两个基本特征,green表示自然或半自然的植被区域表示人类、其他生物、水体等的通道。
    随着遗产保护向着区域化发展,遗产区域保护的概念被提出。遗产廊道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集合,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它为线性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的概念与绿色廊道相对应,它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宜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1984年,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成立。遗产廊道概念第一次付诸实践,在美国,随后的1986年一1996年,9个新的遗产廊道被指定。
    在我国,遗产廊道的概念较早由王志芳等在其“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一文中提出引进。至今,关于遗产廊道概念体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其方法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国内遗产廊道建设的成功案例依然较少。在国内,遗产廊道多与风景名胜区结合,部分表现为风景名胜区的串联,如、漓江遗产廊道、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等;部分表现为内生于风景名胜区,如由三国栈道连接的“剑门蜀道”等。遗产廊道旅游的形式也多表现为风景区旅游,遗产廊道与风景名胜区密不可分。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城市中精雕细琢的园林景致开始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名山大川、乡间野趣以及藏匿其中的名胜古迹迅速成为人们热衷的游览胜地,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各类型风景名胜区游客数均迅速增加,与此相应的风景名胜区旅游项目扩展、游览设施建设以及开发建设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自1982年国家开始发展风景名胜区至今的近30年里,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切实保障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向前发展,同时一大批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得以留存,相关的旅游经济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毕竟起步较晚,然而却承受着甚至更加猛烈的游客潮。规划思想、管理水平和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盲目追求规模而导致的不当的景区扩张,经济为导向的意识将遗产保护挤到一旁,低水平的开发与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生态恶化和遗产破坏。
    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己经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内,90年代以后,GIS技术不断推广,逐渐地应用于各种规划建设分析中,如生态敏感性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用地建设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水土流失分析、地质灾害分析等,为相应的分析评价提供更加精确与科学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的研究即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提出的。左云摩天岭长城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北部,包括五路山南麓的狭长区域,主体沿长城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带宽约1. 5公里,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东邻大同市新荣区,西接省道210。景区内长城为明长城,属明“九边重镇”中的大同镇,其中包含多处景观与文化价值较高的长城墙体、箭楼和防御古堡,他们是景区的核心遗产资源。同时,景区内生态脆弱,表现为土壤干旱贫痔,植被稀疏,野生生物构成单一,风蚀水蚀现象严重。景区面临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风沙和暴雨引发的山洪等。
    在充分了解研究区文化景观特征和生态现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需求(即建立一个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适合于一定程度旅游活动的风景名胜区),最终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构建遗产廊道,具体内容包括:文化遗产廊道评价,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廊道构建,通常包括河流廊道和交通绿道等;游憩系统建设。结合实例,分类探讨 GIS技术在遗产廊道构建中的应用。

2相关概念解释

2.1遗产

    一般意义上的遗产指的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这里的遗产指向全人类,它包括前人创造的具有独特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界不断发展演化出的奇特的、具有科学、文化与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2.3 遗产廊道构建中数据的.......... 27-33
        2.3.1 图形转换与影像校..........  27
        2.3.2 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27-28
        2.3.3 因子的提取和矢量..........  28-33
    2.4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方法..........  33-36
        2.4.1 廊道结构与层次分析..........  33-35
        2.4.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5-36
    2.5 生态廊道分析与构建..........  36-39
        2.5.1 确立研究方向..........  36-37
        2.5.2 技术手段与分析..........  37-39
    2.6 游憩系统构建..........  39-40
    2.7 本章小结..........  40-41
3 研究区概况介绍和基础资料..........  41-47
    3.1 研究区概况..........  41-46
        3.1.1 自然地理..........  41-44
        3.1.2 文化遗产.......... 44-46
    3.2 基础资料收集..........  46-47
4 研究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47-61
    4.1 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  47-54
        4.1.1 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  47-50
        4.1.2 文化遗产资源评价目标..........  50-51
        4.1.3 文化遗产资源评价..........  51-53
        4.1.4 评价结论..........  53-54
    4.2 文化遗产廊道分析..........  54-59
        4.2.1 遗产点分布趋势..........  54-55
        4.2.2 基于游客体验与感知的廊道..........  55-57
        4.2.3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57-59
    4.3 本章小结..........  59-61


结论
    生态规划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是遗产廊道构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子叠加法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模型应用于遗产廊道的遗产保护和生态廊道构建中,是有效的途径。不断发展的GIS技术为相应的分析方法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本文对基于GIS技术的遗产廊道构建方法做了探讨,从遗产廊道的基本构成(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游憩系统)出发,引入相应的分析方法模型,对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GIS技术在相应方面的应用。总结GIS技术在遗产廊道构建中的优势如下: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的便捷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2)在分析过程中,具有定量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针对传统分析主观随意性较强的特点);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论文:基于Delphi语言法制定注意欠缺多动障碍中医治疗引导的研究
下一篇:通信工程施工代价管制的探析和实现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