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西医诊疗综述
1.概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全球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通常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缺陷、多动或冲动,而且常伴随有焦虑、抑郁、对立违抗、品行障碍、学习困难等情绪与行为问题。大部分患儿的症状可在青春期后消失,还有一少部分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因其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和社会生活,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由于ADHD患儿的症状表现多样复杂,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直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故病名更改多达20余次。最早关于ADHD的记载可追溯到1854年,德国医生Hoffmann首次记录并描述了多动症儿童的生活情景;1917-1918年时,由于脑炎大流行,医生们观察到在患儿脑炎恢复后,出现多动的症状,并认为是由于脑损伤造成1932年 Kramer以儿童活动过多综合症”命名多动症的患儿;1947年Strauss经过研究认为该症是由于脑损伤造成,故称之为“脑损伤综合症”;1949年Gesell通过研究,指出这种脑损伤是轻微的,并用“轻微脑损伤综合症”来命名,简称MBD; 1960年Chess发现多动症患儿的脑结构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并未发现明显的脑损伤证据,故命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并于1962年在英国牛津召开的国际儿童神经病学研讨会上得到认可和使用
至此以后,有更多的神经病学家、儿科专家、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投入到ADHD的研究工作中。由于患儿的过度活动为此疾病的主要表现,故医生学者开始尝试使用镇静药物治疗,但反而使症状更加严重,然而使用兴奋类药物后,却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80年代,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指出,患儿较为普遍和持久的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所以用“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替代了“多动症”的诊断;1987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联合会(APA)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中正式定名此症为“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 ( ADHD ); 1988年,Barkley[Z]提出了更准确的定义:"ADHD是一种发展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维持注意、控制冲动,活动量以及自律能力方面的障碍与不足,与其心理年龄明显不相称。
2.流行病学调查
国外的研究指出,学龄期儿童中ADHD患病率为2-8%[3]。国内研究基本与之相符,但大样本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各个地区独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且以城市儿童研究为常见,未见有全国大样本的调查研究。
由于调查的对象年龄范围较广,包括学龄前、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儿童等,会造成患病率的不同。其次调查者采用的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各不相同,如一些调查是通过咨询家属或老师,还有一些是和医生配合诊断。
大城市的儿童患病率据资料:长春市6~ 18岁学生患病率2.18%,男女之比为0.32:1南昌市2008年9~ 11岁儿童ADHD患病率为5.85%,男一生为6.73,女生为4.81 %镇江市2010年3~7岁儿童ADHD检出率为3.18%,其中男女检出率分别为4.63%1.68%[6];哈尔滨市动力区小学一年级儿童ADHD的检出率为6.89%,男女比率为3:上海市4788名小学生,诊断为ADHD的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22: 1,主要类型为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占检出ADHD儿童的90.7%}g]。且有研究认为北京、上海等六个城市间儿童ADH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3.病因与发病机制
近年来,由于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故受到更多关注,各国学者从心理学、神经学、基因学、遗传学等各个角度进行探索与研究,深入了解ADHD的病因。学者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ADHD的生理病理基础和机制上,并借助先进的仪器技术在脑结构与功能、神经递质、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假说以试图解释ADHD的病因与机制。目前多认为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是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结果,ADHD的病因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化学因素。
3.1生物因素
3.1.1脑结构与功能异常:早些年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征象,但是,近十年来许多影像学研究发现ADHD儿童存在一些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Pliszka等对17名ADHD儿童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结果显示:患儿大脑前扣带回皮层和左外侧额叶皮层存在结构异常。Eileen等对19名ADHD儿童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患儿联服体前部、发育较晚的区域厚度比正常对照组薄。等使用基于体积的形态测定仪测定12例患者,发现品行障碍((cD)的患儿双侧岛叶前侧和左侧杏仁核灰质体积下降。
既往对于ADHD的脑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脑前额叶的认知功能上,目前较新的研究主要是由平衡障碍、感统失调等研究而着重的小脑结构功能研究。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在过去的20年中的研究发现,小脑发育不良的人同时有ADHD的症状,藉由fMRI扫描也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活跃度很低。
由于前庭平衡和本体感觉是由小脑参与协调、控制的,高雪屏等调查发现多数ADH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直立平衡功能失调,前庭平衡失调和本体感觉失调。张艳秋研究发现: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ADHD发病密切相关。在具有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中ADH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具有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儿童ADHD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综述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 25-35
1. 病因病机.................. 25-26
2. 辨证论治.................. 26-30
3. 外治疗法.................. 30-31
4. 心理疗法.................. 31-32
5. 存在的问题.................. 32-33
参考文献.................. 33-35
第二部分 指南制订.................. 35-55
前言.................. 35-37
资料与方法.................. 37-41
1. 专家的遴选.................. 37
2. 调研的过程.................. 37-39
2.1 资料检.................. 37
2.2 文献筛..................选 37-38
2.3 问卷设计.................. 38-39
2.4 专家讨论.................. 39
3. 数据的统计 39-41
3.1 专家参与的积极.................. 39
3.2 专家意见的集中.................. 39-40
3.3 专家意见的协调.................. 40-41
结论
1, ADHD的描述性定义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动作不协调和四肢精细动作能力弱,甚而出现社会适应障碍和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特征。”需要与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精神分裂症进行鉴别诊断。
2 , ADHD分为五个证型,分别辨证论治,综合治疗。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主方:祀菊地黄丸加减。心脾两虚证,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主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宁心,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脾虚肝旺证,治法:健脾平肝、疏肝解郁,主方:逍遥散加减。肾虚肝旺证,治法:滋肾平肝,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同时本病还可结合针灸、耳穴疗法等治疗。特别要注意对患儿进行教育引导,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及感觉统合训练治疗。
3、既往的ADHD诊疗主要集中在各版本教科书籍中,并未出台较为规范的诊疗指南,且临床应用的指导性较弱。此次,经过专家集中评价筛选总结出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指南,更为规范且被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可,在应用中更加贴近临床。并且首次规范了针灸耳针推拿外用等几个方面。